分享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昵称535749 2018-06-15


与其犹豫焦虑,不如选择一条最符合你目标的路径,现在就行动。

本文来自“100offer”

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让程序员比任何人都更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埋头于代码的间隙,他们内心对自我提升的渴望与迷茫时不时会冒出来,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学校里的一切都有清晰的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接受了课堂教育,就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等级和证书中;但进入职场后的学习,更追求实际应用和投入产出比。程序员究竟能不能通过进修增加自己的职场筹码,标准始终是模糊的。

带着试图拨开这层迷雾的初衷,100offer 梳理了几种在职进修学位的途径,并采访了几位有相关经历的候选人,他们有的通过新学位弥补学历短板,有的成功转岗甚至转行。希望过来人的经验能为还在观望的你提供一些思路。

在遍地是培训机构的时期,程序员「学历无用论」一度并不少见;然而这种论调在真实数据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100offer 曾通过用户数据发现,学历对薪资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

工作 10 年以下的程序员中,硕士的跳槽前后年薪都是最高的,平均跳槽涨薪幅度也最大;工作 6–10年的专科和本科生收到的面邀薪资范围,才刚够到了硕士程序员们工作 3–5 年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学历起点不够高而引发的职场焦虑不无道理。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几种进修升学路径的是与非。其中,工作后进修博士学位并在公开市场求职的人才凤毛麟角,因此不做详细论述。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选择自考本科的程序员,最初的困扰在于学历起点低,导致毕业后或早或晚地在求职过程中备受打击。进修本科可以为职场路补足短板,及时止损。

大诚在 2007 年从山东某大专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 IT 业僧多粥少的济南,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后来还是托关系到当地某大型国有 IT 企业担任了工程师。来之不易的第一份工作让大诚加倍地认识到自己学历竞争力的不足。于是,毕业后的头一年他就决定,一边工作积累经验,一边到山东某二本学校读在职本科。

相比起大诚,前端工程师 Jason 重返课堂的速度滞后了一些。今年 3 月份他开始了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自考本科学习。这距离他本科辍学创业工作已经过了整整 7 年。

在 2008 年进入南京某重点大学读本科时,Jason 的起点并不差。然而,出于对编程的热爱,他在大三那年决定放弃自己毫无兴趣的法学专业,和朋友一起做网页制作方面的创业。

自由不是免费的,两年后 Jason 创业失败,不得不离开「很看重学历」的南京到上海求职。或许是内心肄业的学历硬伤在隐隐作祟,最初的求职过程中 Jason 很不自信,即便通过朋友争取到了巨人网络的内推,面试当天他到了现场徘徊良久,还愣是没有勇气踏进办公室一步。

此后 Jason 经过了几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历练,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前端开发,但近几次跳槽他还是察觉到了学历的瓶颈。「前年我开始发现一些大企业对学历卡得很严,2017 年跳槽时更是如此,到手的可选择机会比以前少得多。」受到几次打击后,Jason终于报名了自考本科,希望这份学位文凭能成为他未来进入名企的敲门砖。

从和大诚和Jason有相似经历的候选人身上,我们发现,自考本科的优势主要包括:

1、学历镀金,显著改善简历关和大城市定居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本科设成了招聘门槛。就像 Jason 说的,「如果连本科拿不到,很难说服公司相信你有足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等中年危机真正来临时再去读这个学位已经太迟了。我不想让学历成为我的瓶颈。」

大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工作也没有落下,他跳槽到上海某游戏公司并晋升为技术leader。2012 年获得学位后,他又顺利拿到了一家北京互联网名企的高级前端开发offer,随后就在京郊买了房。「这家公司对本科学历有硬性要求,而且要查看学位证书;北京居住证对学位也有要求。可以说,这个学历对我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2、夜校不需要入学考试,除了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几乎没有其它进入门槛。

上课时间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而且对考勤要求也相对宽松,只要通过每年两次集中的专业课考试,学分修满、论文通过后即可毕业领取自考本科学位,最快 2-3 年内即可修完。不用提前准备入学考试,对工作繁忙的程序员体验很友好。正是由于自考本科的灵活性,大诚才能一边前往上海工作,一边继续山东的本科学业。

3、培养学习习惯,获取更高学历的敲门砖。

相比前几种优势而言,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像是修炼「内功」。大诚总结道,「长期在工作中保持学习状态其实是非常难的,但读本科那段时间,我不得不逼着自己进行高强度学习,最终变成了习惯。」在他的计划中,只有拿到一个学士学位才能继续考研,为未来更好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但自考本科的劣势也不言而喻:由于门槛低、约束力弱、师资一般,你很难通过在职本科真正提高学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Jason 感叹道:「上课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并不是教学,可去可不去。大多数同学都是想拿个文凭提升学历,比较功利,对学习本身缺乏动力和兴趣,这对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会有反作用。」大诚也认同,本科四年学到的计算机技能反而不如工作一个月学到的东西多。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研究生分为非全日制(即曾经的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100offer 接触的候选人中,选择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的案例占到了大多数,在此针对在职研究生做进一步分析。

与专升本不同,选择在职进修研究生的程序员,虽然也存在「让学历背景更好看」的需求,但他们更主要的困扰还是在于认知局限,想通过研究生进一步训练技术思维、开拓眼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软技能。

比如李辉,在专科毕业后通过在职进修,一路读完了深圳某大学的本科和中科院的在职硕士。

2011 年到 2014 年间,李辉拿到深圳某大学 CS 自考本科证书后,还是觉得收获寥寥:「本科周末经常加班没有去上课,感觉学到手的技术偏少,我们干这行还是要不断学习的。」于是他动起了读研究生的念头。

李辉选择学校的过程并不复杂。「深圳学校少,当年有招生计划的 C9 院校,在深圳有设分部的就只有哈工大和中科院。我看到中科院深圳研究所的招生简章里有大数据、人工智能数码等等一些前沿的课程,相比之下哈工大的招生是侧重基础技能的培养,可能方向需要自己选。」加上中科院 3.7 万元的学费,在 C9 高校里也很划算,他很快就报考并通过了 10 月份的 GCT 工程硕士入学考试。(注:李辉赶上的是 10 月 GCT 的末班车,此后在职硕士录取考试就被并入了 1 月联考。)

这一次中科院没有让李辉失望。第一年他需要每周末上课,之后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求学时光过得非常充实。

那么在职硕士项目给李辉带来了哪些收获呢?

1、更严格的训练,培养完善的知识体系。

技术的更新迭代越快,越容易陷入应该学哪些技术方向、担心技术前景的选择困境,而有扎实基本功的工程师,不仅能更快地触类旁通,也有判定能力筛选出哪些新技术值得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

2、开拓技术视野和广度、积累行业人脉。

谈及本科和研究生项目的最大区别,李辉提到:「名校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课内和书本上的,教授会启发你很多新的思想,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职研究生的 project 要求比全日制研究生低些,但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中科院的教授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此外,他在 30 多人的班级中也认识了来自机器人、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优秀同行。

另一位北京 PHP 工程师温川也是冲着这些目的,读了北航的在职研究生:「我对学术没什么追求,主要是为了认识人和开拓视角,跳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熟悉的圈子,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处瞎转转很重要。」

3、为出国工作、涨薪跳槽等职场转折点增加筹码

「因为我是非科班出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加上我很早就有一点移民倾向,所以觉得很有必要修一个研究生学位。」读研的第二年,李辉的学习经历派上了用场:他从深圳跳槽到了新加坡当地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并实现了税后近 80% 的薪资涨幅。从一个「小网管」到拿到高薪出海的 offer,这背后除了东南亚市场的红利,也要归功于李辉 6 年间的技术储备和不间断的进修学习。

但是,在职硕士的尴尬之处在于,对求职的直接效果和性价比不如专升本。就连李辉自己也说:「对于科班出身并准备一直在工业界发展的人,本科学历就足够了;如果想往学术或技术专家方向发展,可以读个硕士或博士。」

PHP 工程师温川也坦言,在他的几次跳槽中面试官几乎不会问及他的读研经历。「学历背景在工作 5 年以内是有用的,但 5 年以上的程序员,面试聊聊就能大概摸清对方的技术水平了,想凭学历点缀简历也没什么用。」

采访中,一位上海某互联网创业公司 HR 认为,相比起在职本科,在职读硕士的候选人,反而会让她在招聘时觉得虚:候选人是不是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自信,需要通过学位来证明自己并没有那么糟?「毕竟公司最看重的还是人才的投入产出比,硕士学位如果不能直接带来工作上的产出,那还不如在职培训来得实在。」

换句话说,通过在职硕士收获的能力提升,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兑现。这是一道升职加薪的「附加题」,而你在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实力和产出亮点,才是「必答题」。

工作之后进修,究竟能给你创造什么价值?

2017 年全年通过 100offer 成功入职的候选人中,有 17 人拥有海归硕士以上学历,但仅有1 人在本科毕业 4 年后,辞职赴美读 CS 硕士;更多人在本科毕业 1 年内就直接攻读了研究生。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众路线。

工作后再出国留学之所以小众,是因为除了动辄二三十万的学费之外,繁琐的文书、语言成绩等申请流程,脱产导致的收入中断和时间成本,以及异国生活给家庭带来的影响等等,都是相当高的门槛。

对于程序员,出国留学的收获主要包括:通过跨专业申请海外硕士,实现转行;积累海外工作经验后高薪跳槽回国,或在当地拿到绿卡等。投入产出比的大小,关键在于这些收获与候选人的自我职业规划是否吻合。

Katrine 就是试图通过留学转型的一个例子。她在国内市场研究行业工作 1 年后,抱着转型数据工程师的心态,辞职赴澳洲攻读 IT 专业硕士(大数据方向)。这个曾经的文科生最初在 java 第一节课上听得云里雾里,经过一年半的「自虐式」学习,已经基本能用 java、c#和 .NET 独立开发完成小的软件项目。最近她在一边准备毕业项目,一边通物色澳洲当地的工作机会,压力比本科阶段要大得多。

虽然教育环境更严格、理念更先进,但留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首先,海外的工程师就业环境和国内有天壤之别。比起学业的压力,让 Katrine 觉得更犯难的是文化冲突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即便是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同学组队合作,也仍然要克服很大的思维差异。象牙塔外的真实商业世界中,这种文化上的不适应感可能会更明显。

其次,回国工作也可能遭遇「国情特殊」和「不接地气」的尴尬。

候选人亦林在本科毕业 4 年后赴美留学,并成功从传统企业 IT 转型为 Hadoop 工程师,留美工作 1 年半。但他回国时,对国内互联网圈子仍然是人生地不熟,只拿到了一个年薪 19万的 Ruby 工程师 offer。一年后亦林又通过我们跳槽涨薪到了 28 万。虽然涨薪明显,但100offer 人才顾问提醒亦林,Ruby 在国内市场相对小众。果然,今年跳槽旺季亦林再次看机会时,由于没有及时转型,他在100offer 平台几乎没收到满意的面邀。当同龄程序员拿着四五十万起步的年薪时,亦林的年薪停留在了 30 万。

亦林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学转型的性价比可能不及在岗转型。以错过个人事业和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黄金期为代价的出国深造,未必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

100offer说

选择任何一种在职进修途径,都是一场对自驱力和恒心的挑战。在决定踏上「学霸之路」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求学目标和自我职场定位,并衡量时间、金钱成本以及潜在的风险。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职进修的学位只是你下一份优质工作的垫脚石,但能否走出一条坦途,更多依赖于每个人的长期努力。

先人有言: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与其犹豫焦虑,不如选择一条最符合你目标的路径,现在就开始行动。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候选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