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的起源与民俗文化(音频赏析)

 超越自我极限7h 2018-06-15


2018年端午节是6月18日(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实际上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存,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亦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一、端午字义简析

首先从端午的字义,进行一番解析。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张图片。这个“端”字,历史上所造的字是指物相事物和质象事物而言,都是指的初生之体,上面像生的形态,下面就像根须。也就是说,万物在生长过程中,这中间有一横,象征着地;上面象征着生机勃勃向上生长,下面的根须就向土里面(信土)深深地植入。的确,时间接近端午以后,如果我们身边有植物就会发现,特别是一些瓜果菜类,就会迅速地生长,生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速度,有时候甚至一个晚上都能长3公分左右。这说明,这个发端的生机在端午这个时间点、空间点而言,对生物,对植物,都具有强大的作用。(编者注:质象,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包括了炁光音等能量以及炁光音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形态等。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物相的星球只占宇宙4%,表现出原子以上能量结构,能被肉眼所直接观察,或借助放大镜而观察;剩余96%属于质象世界,其中22%为暗物质,74%属于暗能量,即炁(气)、光、音等能量。质理学是研究质象世界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传统道德根文化学说中,已逐渐被现代物理科学所验证。对应于人体,主要指的精气神。 )

对我们生命体内的影响,同样起着“端”的作用。只是要看我们人体生命是否能够天人合一,感受到这种生机的勃发。一方面是表现在我们器官的修复以及功能的提升;二方面,表现在我们精气神这三个质象物质能量的迅速提升。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这个“午”出现以后,与十二地支的巳是不同的。可以说,巳的时候是纯阳,而午的时候已经有阴气冲出来了,忤逆这个纯阳,是这样一个意思,都是指能量的一种形态。(编者注: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巳在一年中,指农历四月,在一天中,指上午9至11点(太阳时)。午在一年中,指农历五月,在一天中,指中午11点到13点,午时,天地能量阳极而生阴。5月一般也是农历夏至时期,夏至卦象由乾卦变成了姤卦,夏至一阴生。) 


二、端午节的来源

(一)中国文化分析的五要素

我们分析中国民俗文化节日的来源,分析二十四节气以及传统节日的起源,都需要依据五个方面的要素来展开研究,才可能剥去历史上三种哲学文化逐步演化过程当中带来的重重迷雾,清醒地理顺历史的脉络。这五个要素分别是:

1.中国秦汉之前历史上的节和气的定名,全都源自于对天地自然规律和秩序的深邃观察,是慧识悊学文化背景下的定名。(编者注:道德根文化依据人类精神系统的分期,分为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识悊学文化期和慧识悊学文化期在2500年前的轴心时代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全脑和心脑立体运用生理基础上的立体悊学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老子;智识哲学文化期,所调用的大脑工作区间是人类左脑的质层和皮层以及右脑皮层,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汉代及以后则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意识哲学文化诞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左脑皮层思维,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2.在中国古文化中是将天地人三才中的天地放在主体的位置,而将人类只是放在客体的位置,主客之间的顺和从是不允许颠倒的。而在主次、主客定位明晰的情况下,根据自然总规律的能量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定名和定义。这种定名是治人事天、治事顺天以及顺天应人的定名,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符合自然规律和秩序的定名,不存在主观臆造性。不是像人们在进入了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是以人类为主体,以自然界为客体,主次颠倒,以人为天地间的老大,来进行轻率的定义和定名。这个“颠倒颠”,实际上就使得人类脱离了符合天地自然客观规律之大势、强势的总格局,使人类远离了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就很容易产生错误,而在自然规律因果链环中不断折腾自己,很难从其中摆脱出来,以获得相对长时间的宁静而平静的发展。尽管在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人们因为看不懂古人为节气定名的本义而进行曲解和臆断,但仍然难以彻底抹杀这些节气的定名和形名定义本义的光辉。

                 


3.中国文化节气定名的理论指导法则,是通过《易经》的卦炁能量规律,和十二消息卦以及五运六炁(气)输布的周期律来进行分类和定性。所以,我们在掌握中国文化节气定名的理论指导法则的时候,绝对不应该离开十二消息卦和五运六炁(气)输布的周期律这个总法则来进行孤立论证,如此,才能把握住其中的根本。(编者注:十二消息卦,指从坤卦-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的卦象变化过程。这既是人类生命能量的一般规律,也是一年中从冬至复卦开始到第二年小雪、大雪坤卦的天地能量传导和输布规律。同时也与人体24节脊椎有对应关系。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古人天地人合一修身,对人文、天文、地理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治人事天,顺四时之度,对大道法则秩序全面把握而揭示的运用公式与方法。它是以阴阳转换,五行应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包括日月七曜)的运转和地球本身所含的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运”是运转,指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能量的幅射和对流的交互作用。用天干表示;“气”是指地球本身吸收和辐射能源的作用,反映六种气候的推移。用地支表示。五运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运;夏季,是火炁礼德能量主导期。) 

4.破解每一个节气的源起,都离不开人类生命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天地能量变换与人体内能量转换具有同一性,因此,应当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基础上解读节气的源起。(编者注:修之身,其德乃真,见老子《德道经》第十七章“善观”:“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修之身,是人生开启慧智,达到天人合一思维观的基础,也是生命的一性一命保持最好状态的根本。)

5.破解节气的源起,必须走进历史的长河,厘清慧识悊学文化、智识哲学文化、意识哲学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明了人们是在什么时期丢失传统的,新的内容又是在什么时间冒出来,以及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发展的脉络,才能发现其中的特点,进而掌握文化和知识为何出现了转折,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与整体把握,不至于产生谬误。


(二)端午节与龙文化的历史渊源

掌握了上述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以后,再来论证端午的来源,就能够做到心中有底了。在图中,右边的书法当中,是一个“帝”与一个“龙”合在一起的。图中的盘子上有五条龙。古人说五龙捧圣,也就是说五行决定着宇宙自然界各种能量的主体、方位和属性。这幅图所反映的内容与端午节的本源有密切的关系。

龙舟竞渡,是人类感恩、学习与效仿龙的勤奋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感恩祭祀酬谢过程中,将人们虚心学习的精神,通过龙舟竞渡表达出。古代五月初五日亦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五彩丝的取义是五色象,丝线的长度和色象相结合,五月初五借天时,佩此五彩丝,有感恩天地,激活体内五行(龙),分布五臓,传递能量,实现天人合一互动之意。(编者注:五彩丝,是和质象境中的五行的水木火土金五种颜色相应。智德五行为水,对应黑色;仁德五行为木,对应绿色;礼德五行为火,对应红色;信德五行属土,对应黄色;义德五行为金,对应白色。)

在年度周期律之中,从启蜇开始,五德能量的启动、传递、输布工作,直至火运的礼德能量传布完成,天地的能量态势进入乾卦完成式,为一年的生态变化过程奠定全局。天地对万物提供能量的养息增长过程,也就进入了收尾阶段,进而必将进入到一个大的转折期。能量将从放转化为收,从予(赐予)转变为收回(夺取),从输布转化为收敛。

所以,对于端午节,大家不能够简简单单只是热衷于买粽子和吃粽子,大吃大喝地满足口欲食欲,而放弃了关爱自己生命体内的大的转折时期。要进行自我考察、检验和反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反躬自省的精神来面对端午节将要迎来的考核与测评。既要自己在体内主动进行考核与测评,同时也迎接天地对我们的考核与测评。


(三)端午节的起源脉络

总之,端午节的起源与形成,是源于慧识悊学文化在流变中逐渐失去最初的内文明和天人合一的本义,慢慢沉淀为各种可以流传演绎的民俗文化形式。德道象数理炁这一元四素,始终是形成华夏文化的纽带,也是华夏根文化最重要的因素和基因。阴阳五行,是国人最为熟悉的核心理念,河图洛书中的天数25、地数30,以及天地之数和为55,都是其中用五和尚五的灵魂。阴历五月初五,是天干地支记岁记日月时辰的数字和阴阳和合,在传统修身治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端午,五月五日,五数是阳土真信,是阳气最充足之数,是度、数、信最准确之数,是能量最纯正之数,是乾卦纯阳能量充满之数。修身明德实践,起始于阴土之数十,而净化妄意愚信,精进于提升阳土之数五,而再造妄意出真意真信。最宜借天时的双五合璧,内修此阳土真信真意。(编者注:按一元四素理论,仁义礼智信五德对应木金火水土五行。五行分阴阳,其中阳土数为五,阴土数为十。)


民谚:“正月正,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萨;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这些民谚当中,表述的就是信的度与数。并且,其中既有阳之数,也有阴之数,都是把握了月和日的重叠,重叠当中也就是一种强化。天干常常是带有天阳能量之阳,地支也代表了地炁(气)的阳炁(气)之数。虽然地炁(气)相对于天阳是属于阴,但是在它本身而言却又是阳性的。所以,在五月初五的午时到了以后,就会有一缕地炁(气)开始生发起来,与天阳能量相交。万物皆借此气的升腾,开始迅速地长其形,使其物相明显地发生变化。而仅仅只有天阳养其神,也就是养其质象而不见明显的物相之形变化的状态,在端午节到来之时就被打破了。

                           


历书中的干支记岁,以及医道同源的《黄帝内经》,都是运用阴阳五行,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统一的巨系统,诞生出各个层级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论体系。五行,五德,五运,五谷,五臓 ,五官,等等,综整归五,攒簇五行,无不与修身和生活息息相关。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目。虽然,2005年,韩国抢先一步将“江陵端午祭”报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随后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并于2009年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期盼随着国家层面的强力推进,真正能够摆脱意识的制约,尽早进入智识和慧识之中,将其中道德根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进行揭示。


(四)端午节多种假说的比较研究

1.端午节的夏至说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对慧识悊学文化的流失,以及智识哲学文化迅速全面转变成意识哲学文化,产生着强大的助推力。

战乱期中,部落的东南西大迁徙,龙文化也随之迁移,传播至吴越地域,幸存了下来。从贵州迄今仍然保留着夏文化和连山易的现象中,就可以佐证这一历史客观事实,而历朝官方的一些正史记录却并非可靠。因而,我们在研究民俗文化时,必需把握住这一现象,突破史料的局限性。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这一地域文化带,同样佐证着古老的龙文化感恩祭祀的遗迹,以及文化迁移传播的信息。

首先,南朝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权威性的岁时著作,书中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但是将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其中的原因不详。关于竞渡,隋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也将其纳入到夏至日,最原始的端午节风俗详细的内容已经散佚,但传说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屈原,这并不可靠。

慧识悊学文化期的祭祀文化活动,原生态的端午节,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祭祀感恩节气,持续的时间应当较长才是,但是在智识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则会明显缩短或者消失。古文化中的寒食月蜕变成寒食日及消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历史现象。因而,南朝时期的记录也难以被认定是原生态的文化。

其次,端午节风俗中一些内容的产生,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饮雄黄酒”等,在顺四时之度,遵从五运六气规律的慧识悊学文化中,是乾卦期及时把握天时应用的表现,是利用天的阳时能量充足来对阴性能量进行最佳的预防,所形成的防胜于治的天人合一观的体现。实际上与屈原投江,并无直接关联性。

综合分析,端午节与夏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是端午节本身具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特点和能量输布特征,与夏至存在着不同,因而不应当以夏至的存在而推翻端午节的原生态内涵。

《吕氏春秋·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正解应当为规避“满则溢”。五月禁房事,有利于生命中先天肾炁(气)的补充和储备;斋戒,则利于控制肾内相火的妄动,避免造成肾炁(气)虚耗。所以,凡是五月放纵淫欲,贪恋酒肉吃喝而不加节制的人,这一年肯定特别容易在内部彻底摧毁自己的生命健康,自己摧垮自己。由此也可知,如果我们在意识哲学文化状态中,不去观察宇宙自然根本的规律性,只是以人类的欲望需求作为鉴定是非、判断对错的标准,轻率地颠覆历史,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

                         


《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正解应为,这一天宜于收集储备药物,由于阳炁(气)能量最足,这些药清理去除毒气的功效最佳。《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正解应为,这一天用收集的佩兰煎汤沐浴,由于适逢阳月阳日,人体腠理通透,用药沐浴容易渗入机体,有益于健康。其实,端午节之后的五天,可以每天洗澡。对于爱美的女性,甚至可以在此期间去买一包枸杞子来煎汤洗澡,效果会非常好。因为这样不仅能够从内部体内除去病气、邪气、浊气,而且能使我们的细胞都激发出活力,真正沾到五月端午的光,沾到阳性能量的光。

2.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随着端午节祭龙节日的原义内涵逐渐消失,在意识哲学文化崛起以后,人们将屈原之死嫁接在端午节当中,来纪念他的爱国情操,这也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只是应当将端午节原义正确地加以重视,炎黄子孙应当真正做龙的传人。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对内倡导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则力主联齐抗秦,因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排挤毁谤,被赶出都城,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在多年的流放中,忧国忧民,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他创作的《楚辞》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源,影响久远,因而后来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在白起带领下攻破楚国京都郢。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破碎,悲愤交加,但是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中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而死。

《史记》中并未记载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江,原生态的端午节并非因为屈原之死而设,但是屈原选择端午节投江则有可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将端午节演绎成是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以及纪念小女曹娥的说法。

 远古祭祀感恩龙帝的端午节,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尊道贵德被抛弃,慧识悊学文化淡出社会主流圈,在意识哲学文化期移植以及桃代李僵的文化现象,也就必然会产生,争论也就无法止息,兼容并蓄以求平衡,各种文化现象就会出现,从而无情地加速人们意识的迷茫以及信仰的迷失,更加远离自己民族的根文化,直至被其他的文化取代而最后消亡。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端午民俗

浴兰节

端午日洗浴兰汤,《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集浴也。

《大截礼记》记载的兰是菊科的佩兰,而不是指兰花;佩兰有香气,有芳香开窍之功效,可以入中药,可煎水沐浴。《楚辞·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节。明谢肇涮撰《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则一般选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一些地方,则选用艾、凤仙、蒲、白玉兰等花草进行煎汤沐浴;在广西、湖南等地,人们至今有选用柏叶、蒲、艾、桃叶、大风根等煮成药水洗浴的习俗;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会在端午日进行洗浴,可治疗皮肤病,祛除体内邪气。

总而言之,端午节洗浴都是利用了我们身体体表腠理开放得较为完整之机,通过沐浴的方法,将体内的湿气、浊气、燥气等等异常的能量透发出来,而将天阳能量导入到自己体内,这是浴兰节根本性的作用。有条件的人应当重视这天用药物进行沐浴,甚至可以连续洗几天,把阳气更多地从我们的腠理,也就是皮肤、体表、穴位,导入到体内。 

挂葫芦

葫芦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结实累累,籽粒繁多,中国人视作象征子孙繁盛的吉祥植物。枝“蔓”与万谐音,寓意万代绵长。民俗传统认为葫芦吉祥而避邪气。其形构天然地具备玄之有玄的“玄”文,也就是双“S”玄曲波,具有宇宙能量核心形构。古代道家、医家用其储丹丸,民间用其盛酒液。端午节习俗,民间门上插桃枝挂葫芦。现代物理试验测试证明,葫芦有隔绝气场功能。民语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即难以穿透葫芦测视内中物品。从风水场气分析,乃葫芦的曲线外形状含S形的太极阴阳分界线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风水化煞中应用。


晒端午

在五月端五的正午时分,体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阳下晒一会儿,据说能把身上的邪气晒跑,病晒好。

戴老虎肚兜

五月端午的上午一定要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即一块可以遮住肚皮的红布或黄布,中间彩印一只老虎,虎足下印有各种颜色的五毒,即蛇、蝎子、蜈蚣、蛤蟆、壁虎(俗叫蝎虎),现代人省去了绘画,认为真的五毒见了彩印的花老虎脚下踩着的五毒,就会被吓跑,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

烧大蒜

在五月端五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头的大蒜放在炉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不能分吃,以烧食独头蒜(整头不分瓣)为最好,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烧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

 节选自熊春锦先生著作《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号:978-7-5117-290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