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别让“啃老”变得理所当然!
2018-06-15 | 阅:  转:  |  分享 
  
别让“啃老”变得理所当然!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每年这个时节,成百上千万的年轻人将要告别“象牙塔”,踏进职场步入社会,与这个世界来一次勇
敢的较量……祝福之余,今天小编却想和大家讨论一个略显严肃的话题——啃老。十年之前,“啃老”还是一个人人声讨的舶来词,啃老族更是一
个让人又恨又气的群体。什么是啃老族?啃老族指的是23-40岁之间,虽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那么十年之后
,现今啃老族的比例越来越少了吗?还是随着思想开放、包容性强的时代特点,年轻人们变得独立要强?遗憾的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有30%的
年轻人完全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当前,“啃老”已经渐成一种社会现象,“啃老族”的种种行为也让社会尴尬。
对于啃老,现代人似乎存在三种状态:拒绝啃老新鲜好奇,思维敏捷,更有创造力是现代年轻人的优点。对于95后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啃老”意味
着无法独立,意味着作为“人”的能力的缺失,所以很多年轻人坚决拒当“啃老族”,很多父母也拒绝“被啃老”。被动啃老这种啃老指的是在毕业
1~3年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上的积累,而不得不接受父母的“资助”。这些职场新人领微薄薪水,要租房、吃饭又要储蓄,于是每个月从父母
那里获得一定的补贴,一般用在生活、进修、社交活动等各个方面。简而言之,这种“啃老”是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主动啃老这个词汇难免会
有一些灰色标签,年轻人毕业后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工作并且懒得去找工作,每天“家里蹲”,眼高手低、好吃懒做,吸光了老父老母的养老金救
命钱。他们对走入社会感到恐惧,整日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啃老”,无病呻吟抱怨自己是“月光族”。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有几人不曾贫穷过?确
实,“啃老”与我们主流价值观相悖。但事物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情况要不同的对待。在讨论是否应该“啃老”之前,请看看他们处于以上哪一种状
态,再理性审视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被动啃老”一族,父母们往往怀着一颗包容之心。试问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有几人不曾贫穷过?面对
高房价、高物价,仅凭大学毕业生们的微薄薪资,很难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毕竟这个年代的竞争压力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因此,小编
认为不能因为他们的“蚁族”身份,就戴着“有色眼镜”来挖苦人、贬损人。对待大学毕业生“啃老”,我们需要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用发展的视
角去关注,而不是一提“啃老”就谈虎色变。只要大学毕业生踏实工作,努力向上,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持续积累为社会服务的经验和资本,即便现
在依靠父母亲友的生活接济,“啃老”一时又何尝不可呢?啃老族的流氓思维——“生我就该养我!”奋斗的人各有各的辛酸和励志,啃老的人却有
一样的流氓思维:“爸妈的钱以后都是我的”。对于那种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啃老族”,他们自私的以为给予经济支持是父母的义务,倘若和他
们讲良心便会理直气壮地说:“良心值多少钱一斤?”丝毫不顾及父母的心酸与无奈,只管依赖父母,向父母伸手要钱。小编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
有自己的“底线”,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狠下心来给孩子“断奶”。这是一个竞争强烈的社会,如果不能培养其自主、自立意识,就会使子女丧失成
长的机会,一昧纵容到头来既害了父母,也害了子女。结语:你我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刘墉有句话说得实在太好:“多少孩子既想要美国式
的自由,又想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式的独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小编认为,为人子女,在情感上,多些时间陪伴父母;在生活上
,努力奋斗才有能力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但在经济上,还是尽量独立,尽管父母心甘情愿为你负重前行。人生有些路本该自己走,有些钱本该自己
掏,有些苦本该自己吃。啃老的现在一天比一天好,但往后的日子一定会一年比一年苦,因为世事公平,最该拼搏的年纪,你在啃老,总有一天没得
啃。你现在的生活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你就要自己承受,不管是苦难和荣光。当你不再被时间拖着前行,而有独当一面的勇气时,好的人生就此来临。
献花(0)
+1
(本文系今日聚焦fr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