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名画流芳千古之谜

 南絮雅 2018-06-15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哲学艺术历史“三位一体” 

 

    薛林兴:中国史上第一位荣登世界最高艺术殿堂---2005巴黎卢浮宫法国沙龙展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由13位国家首脑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题写和平祝词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兴建气势雄伟的近万米私人美术馆的画家。他被画界权威誉为东方美神之父、引领当代人物画走向的新仕女画派一代宗师。

     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家联盟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人物画研究室主任,中国仕女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工商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人类文明实质是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本质及规律的发现、解释和运用,发现和解释之路共有两条:一是科学的逻辑理性模式,二是艺术的形象感性模式。广义上的艺术是指自然万物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与人类的美感情趣、思维趋向、逻辑规程的高度一致和吻合,并符合人类美感意识流的特征与质的规定性;狭义上的艺术则是指艺术家凭借自身天赋、后天努力和机遇,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类社会、自然万物乃至宇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使审美主体在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情趣的参与和情感的寄赋,有一种主体幻化为客体的参与感、和谐感和同一感。相对于逻辑理性的科学模式而言,艺术是用通俗的方法表现最高级的内容,不用大众无法了解、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定义,而是通过易于感受的方式来表现;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首先诉之于审美主体的感官与情感。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具体到绘画,就是通过构图、技法及画的内涵,对特定时代情景、人物或事件进行艺术表现,来反映人的本性、时代特征、社会发展趋势和自然之势。名画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以存在证明了自身不朽的绘画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而是代表了绘画发展到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创作主体通过当时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记忆了那个时代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信息,表达了自己对人、自然和身处时代的独特认识以及自己特有的情感、意识和体验。由于时间的一维性,时代一去不复返,名画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将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如歌德所说:“一个人只要早生10年或晚生10年,从他自己的教养和他对外界的影响来看,便变成完全另一个人了。”


歌德

一幅名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三是文物价值。名画的现实意义,不局限于题材,至少是不仅在于题材,也不仅在于绘画技法的超凡脱俗和画作的表面倾向,更不是简单地、肤浅地对现实的写照,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映和对时代特征的记录,是基于“事件”基础之上和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通过受人性支配的自然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思维、判断、事象等人性的轨迹和流程,并以此人性流程极其自然地汇融于后人的人性流程之中,且不断地由此激发出新的人性浪花,即创作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感知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和所在时代现实的深广度以及激发其贯穿在画作中的情感,是名画的现实意义所在。名画之所以能够尺幅千里,独步六合,流芳千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前人(创作主体)人性和后人(审美主体)人性的同质性载体所致。

对人性反映的全面和深刻程度是一幅画作能否历经沧桑、终成不朽的关键。这是因为,人世万象是人性之因所结之果,反映在人类经典艺术现象之中的情感、意象和精神世界,则是每个具体艺术创作主体的人性内涵的外化和折射,是人性体现的逻辑应然;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种历史符号和人性的具体表象,如雨果所言——是以“暂时的人物”来表现“永恒的人性”。

雨果

名画的流传至今,本身就是对所在时代、社会和自然的艺术再现,以具有所在时代鲜明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给审美主体以美的享受,其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特别是历史再现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对人性反思的力度都是一座座丰富的精神宝藏。随着审美主体体验、感受的加深和审美力的提高,它是永远也挖掘不尽的。这类作品超越时空界限,不可被摧毁。

对于艺术而言,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思维进度是相反的。创作主体首先立意,意即思维概念中的目的预设,是对创作客体本质的前瞻性、规定性把握。具体到绘画,即作品想表达什么意思、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根据立意组织一系列反映机制并正确分配所占比例,如内容、构图、画料选择、色彩、笔法等,令审美主体逻辑地进入创作主体的思维规定性,即使审美主体通过欣赏画作,和创作主体发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领略、体味画意。审美程序则是在审美主体对创作主体意象塑美的角色互换、互动的思维流程中完成。

梵高作品

欣赏名画不但要细心体味其意境和技法,最重要的是对名画进行主动地、参与地、创造性地欣赏,即欣赏不应是封闭的、被动的、表面的和机械的,而是在进入到名画那不朽的超越时空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空间。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并理顺错综复杂的社会属性,看到里面深藏的人的自然属性。这需要我们立足于人性,对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在面对名画时有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多层次、系统的积极心态和思维格局。

人生的经典境界,从来都蕴涵在艺术杰作之中。曾经沧海者总是追悔知之恨晚,一心想把艺术杰作的意义尽可能多地讲给世人。欣赏名画的意义就像不读名著不会觉得有什么损失,看完名著,才知道如果不看,损失会是多么巨大。

王蒙 《 稚川移居图》

作为一个画家,我在考虑:经典艺术教育在公民中是不是更应该加以普及,以切实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出发,对公民的艺术教育和熏陶就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说的人们爱听、写的人们爱看,并且听后、看后感悟良多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形象感性模式中的叙事推理,通过线性与序列性的方式,将经验世界编织得易于理解。而把高深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以讲故事的方式并尽可能把故事讲得好听、吸引人,这是大众认同度最高从而也是最易接受的方式。

 

拉斐尔《雅典学院》画幅:2.8米×6.2米

《薛子说画》系列“画评”以名画为载体,以“说画”的形式,对名画千古不朽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力图实现哲学、历史和艺术的“三位一体”,即以哲学观点作为画评的灵魂,统领全局,用艺术理论去分析名画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对众说纷纭的历史故事进行分析确证,用详实确切的历史资料去佐证画里画外蕴涵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常人认为专业性很强的名画赏析中,尽量通俗地把哲学、艺术赏析和以画中事件为核心展开的画外故事三者融为一体。在材料组织上,力争掌握更多与画作有关的历史资料中的第一素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读者关键且鲜为人知的细节,对有矛盾冲突、富有悬念的部分进行拓展延伸,其中蕴含的理论观点、艺术和历史知识同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哲学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与真实的现实生活脱节且由别人来描绘的,而是现实具体的个体人都具备的、自主地过其现实生活的内在需求与具体形式;历史也不是虚无缥缈、无法确定和一去不复返的,人性的古今相通和普遍适用性,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的行为,使得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上演,“以史为鉴”是有其真理性的依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