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报志愿 不能只靠大数据

 昵称53158102 2018-06-16

2018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今年网上出现了不少提供志愿填报大数据服务的“高考志愿卡”,便宜的十几元,贵的高达上万元,售卖机构声称购卡后可使用“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及服务”,能帮考生作出“最佳选择”。这样的填报服务真的靠谱吗?

能否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除了高考成绩之外,志愿填得好不好也非常重要。志愿填低了,高分低就,有些浪费;志愿填高了,也有可能错过第一志愿。填志愿是个技术活儿,录取分数的高低跟每年填报的人数相关,如果能有靠谱的大数据分析来帮忙,肯定有助于考生和家长提高志愿填报的甄选效率。这也是高考志愿卡应运而生的市场驱动力所在。

但是,完全依赖大数据真的可以吗?我看未必。一是影响录取分数的因素很多,招生人数和报名人数每年都是动态调整的,尤其是填报志愿相对主观,每年考试的人都不同,填报志愿也千差万别,并无太大规律可循。去年一拥而上的热门学校和专业,今年却有可能是冷门。往年的数据,并不完全能够预测准确今年的情况,只能作为参考。二是大数据可靠的前提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可目前看来,这一点尚存疑虑。据报道,一些志愿卡商家声称,志愿卡中的数据是他们通过与相关考试中心合作“弄”到的,在网上查不到这些完整的数据,有些数据根本不会公开。针对商家所言,有媒体向相关教育考试部门咨询,后者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

如果数据本身就是错的,或者是不完整的,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也就南辕北辙,很难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更别说是什么“最佳选择”了。考生和家长花了大价钱,反而极可能被误导。不如,认真研究官方的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和正规机构公布的往年的招生数据,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考分,听取有经验的老师意见,综合研判和分析,做出自己的选择。借大数据噱头的志愿卡,只是一门生意经,千万别让生意经影响了自己的选择。

(西早)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