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乐毅,儒将之儒

 恶猪王520 2018-06-16

你      好

金戈铁马是《大秦帝国》的第三部主题,为战国之乱的最高峰期。各个诸候国因为国君的作为与否、臣子的得力与否,以及国力的强与弱,从而在七国之中的地位忽上忽下。强者扩充,弱者挣扎,从而战火纷飞,不见消歇。


战争一多,能战名将亦多,且英雄不问出处。有人出身名将之家,有人生于王族之世,有人从布身中脱颖而出,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能战,有胆有谋,将自己的人生燃得灿烂,令后世之人仰望。白起、廉颇、田单、乐毅,一个个闪亮登场,为各自所在诸候国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常常会用“猛将”来形容一个战士,因为猛而无畏,因为猛而勇敢,血腥的战场,你死我活,猛在气势上就给敌方造成了压力。


我们也常常用“谋略”来概括一员将士的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场瞬息万变,一个小小的决策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然而,在历史上,还有另一类将领——儒将。


儒将指既有胆量又有谋略,常用来比喻文才和武功都很出众的儒门将帅。诸葛亮、周瑜、曹操、陆逊、岳飞,他们都能文能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残酷的战争,因为有了他们,多了几分温情,消除了几分血腥之气。


乐毅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儒将,儒将应俱备的情、义、智、仁,在他的身上通通体现出来了。


♫. ♪~♬..♩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尤其战乱。战乱把将领的爱情变得可有可无,人生的追求都树大业,建大功。乐毅有情,尽管这情是百般克制,最后无终,但不影响他对情恋过,迷过,又理智抽身而过。


嬴稷被秦惠王当人质送往燕国,母亲芈八子没有哭哭啼啼,犹豫不舍,而是坚决要求同行。秦惠王无奈之下,只有同意。由此可见芈八子是属于敢爱敢恨,不拘礼数,一个极有智慧的女子,后来她在秦国参政多年,也正是表明了她的这种个性。


燕国内乱,子之杀害了齐魏韩赵四国特使,唯有秦稷母子在乐毅的保护之下得以脱险。乐毅是喜欢芈王妃的,由他日常的照料中可以看出来,送物送关怀,让这对流落异国,生命且不受保护的母子受感动。


近十年的相处,日久生情也是正常,芈王妃心似明镜,乐毅就是喜欢她,但并没有趁人之危,强逼她就范。就那么一个年代,作为一个要臣,想占有一个女子,简直就是易于反掌。


嬴稷即位,芈王妃对于与乐毅的爱情还有幻想,想留在燕国,乐毅以死相逼。他知道芈王妃不属于他,她有更重要的使命和意义,唯有忍痛割爱。当乐毅赴秦国,寻求秦国对五国合纵灭齐支持,最后在桃花林与已是惠太后的芈八子相饮对唱那一段,我深为感动。纵有情谊恩义,终究光明磊落,没有藏污纳垢。


两人和唱屈原的《离骚》,两人对饮长醉,流水已逝,刻舟不能求剑,你追求你的太阳,我追求我的太阳。道不同,不能与君同行,从此,不再相见,来生聚。彼此最后深情一抱,一个怅然远去,一个泪目相送,此情了了。




男人间的义往往让人感动,义里面有欣赏,有敬佩,有体谅。即使立场不同,依然可以饮酒畅谈;即便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愿意坦诚吐露自己的心声;就是选择不一样,依然骑马相送。不仅懂,更能惺惺相惜,所谓高山流水,还有比这更高的境界么?


到秦国寻求联合,自己明明对秦王母子有过“救君之义、立王之恩”,并不是先找他们,而是找白起。白起不愿谈及借兵之事,他不仅没有怨言,反而夸白起公私分明,这便是大将之才的心怀。


鲁仲连代表齐国访燕,推开乐毅之门,两人举杯谈国事,彼此在敌对的立场。当鲁仲连提出罢兵条件,乐毅欣然同意,鼎力辅助,立即报燕王。要知道他寒暑十载,练精兵二十万,为的就是报仇血恨,自立于天下。鲁仲连当场赞不绝口,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理解鲁仲连的保国心切,支持他的全力一争,这讲究的不是一个“义”字吗?


与田单在即墨苦战六年,对即墨一直没有强攻,田单两度用离间计,离间燕国君臣关系。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因为君不同。乐毅离去,田单相送。几年战场上的死敌,知道战争的残酷,也明白对方的手下留情,一个相送坦然,不掩钦佩之情,一个不忘交待战后之事。两个有义有担当的男人,又书写了一曲动人的长歌。




诸葛亮曾自比乐毅,足以见其对乐毅的敬佩。以诸葛亮之智,能够让他真心信服的人,自然不是一般。


战国初始,庞涓想六国联盟灭秦,结果连盟都没结好,就不了了之;苏秦六国合纵,被张仪的连横一举破灭,六国战败;唯有乐毅的五国伐齐得以成功,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亡其国。


联盟之事,向来不易,各自想法不同,各自立场不同,各国内部势力的矛盾重重。为了自身的利益,谁都不愿草草应声,所以庞涓纵然有想法,却也是百般无奈,六国联盟只是剩下一个想法而已。苏秦凭着口才游说,固然连横成功,但是对于军事指挥几近失控,纵是兵多又如何?人心不齐,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结果大败。


再看看乐毅,连最不表态的秦国也愿意出兵五万,且自备粮草,不求一城一池。这里当然是秦王念旧情,当是还情罢。但战后,乐毅却是把齐收获的财物分给秦国。高层之情念到了,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也照顾到了,这是人情。


五国伐齐,联军多将,立约立誓,四国主将由他指挥,《五国进军路径图》将每一个将领的任务分派清楚,四国主将皆服。团结就是力量,乐毅深谙其道,而且能让每一个心怀自己小心思的将领心服口服,这里没有足够的智慧,如何能平衡得了?


对战场变化的掌控,对利益分配的合理,是五国能战胜的重要原因,也是乐毅智商和情商的表现。




战场上几乎没有“仁”一字。


几十万几十万的躯体,在刀箭之下倒下,血流成河,拼的就是人命。战争所到之处,百姓遭殃,民不聊生,死伤无数。多少次屠城,将战败之国赶尽杀绝。那是用人命堆起来的胜利。


乐毅占齐,见齐人逃,便下令:军马不入田入屋,不犯庶民。和之前齐湣王的喜怒无常,不顾百姓死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老百姓开始动摇了。


即墨之战,齐国死伤无数,乐毅告之田单,休战三天,后退三里,用来掩埋尸体。田单感动,百姓感动,战火虽然无情,但人依然有情。


齐国的最后两城,即墨和营城,强攻攻不下么?当然不是。但乐毅实行了长围久困,仁政化齐,战在人心。虽然最后因为燕惠王的疑心,乐毅不得不离开,但是对于对手田单依然交待,勿行复仇之辙,算是以仁换仁。


“施仁政于民”是孟子的观点,也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说君主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慈的政治措施,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中国封建社会后来一直信奉”仁“,也因为”仁“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得以延续千年的统治,绝对不是偶然。


包括对现代战争也是一样,国共两党相争,最终还是以保护百姓权利的共产党取得胜利,不能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乐毅之所以称为”儒将“,他的仁是最重要。



后记


乐毅的离开燕国去了赵国。从此,燕国攻齐功亏一篑,田单势如破竹般收复了失去的城,齐国又摇摇晃晃立于战国七雄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昭王在的时候,他俩的君臣关系就如当年秦孝公和商鞅一样,燕昭王会抵挡来自各方面对于乐毅的诽谤、揣测、抵毁,但是燕昭王一旦不在了,这些诽谤、揣测、抵毁就会无孔不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燕惠王即位,这些负面消息便如潮水淹没了君臣间的信任。


乐毅也好,商鞅也好,毕竟他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个人结局对他们来说,似乎也不是太重要。在战乱的年代,作为一个臣子,只有勇气能力和魄力似乎不太够,还得遇上明君才行。


儒将之儒,有才能,有担当,还有人品,乐毅当之无愧!





THE  END



文|晴天的天


沉心苟且,人生自有诗意



相遇晴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