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对话”启发思维

 生活着思考着 2018-06-16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思维而教”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思想。“对话式教学”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而“对话式教学”真正落实的前提是教师要“善于提问”。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提问;思维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的年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教育的重心也从“传授知识”转变到“教会思维”,因此,教会学生思维成了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辛辛苦苦地事先概括好知识要点,然后在黑板上抄给学生,或者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得到的结果是:测验学过的内容时,学生能考出相对偏高的成绩,测验从未学过的新知识时,学生的成绩很低;考形式和内容同教师的讲义差别不大的死题时,成绩较高,而考灵活运用时,成绩偏低。这样的结果说明: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而没有掌握知识转化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而失去了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习惯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就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然而,“对话式教学”真正行之有效地落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看上去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为了活跃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似乎“对话式教学”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没任何进一步的反馈和交流。其实在这里,“对话式教学”成了一种形式和借口。那么,“对话式教学”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落实呢?
  “对话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在教学中参与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驾驭者。所以,“对话式教学”真正落实的前提是教师要“善于提问”,也就是要求求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虽然提问本身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固定的规则,但在提问中,教师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提问的价值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这类问题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相反却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不愿主动动脑的不良思维习惯,所以,教学中应该尽量少提或不提这类问题。当然,思考类的问题也不能随意地提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让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另外问题还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直接指向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二、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面向所有的学生
  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不可能面向所有的学生。但在长期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向每位学生提问,必须保证与每位学生都有“对话”。这要求教师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成绩不好、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另外,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事先应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或是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
  三、学生对问题应答之后是否有必要的反馈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一定不能当众讽刺、嘲笑学生。
  四、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争议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这样就会使思维一方面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以深入。
  参考文献;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镇曾沃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