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灸的操作方法 三伏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留梦心田 2018-06-16

小暑过后就是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三伏天一共是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是头伏的时间,也是非常热的,那么你知道在三伏天进行三伏灸有哪些操作方法吗?你会三伏灸吗?接下来就一起跟随小编学习一下吧!

2015年的三伏灸是什么时候呢?你知道吗?下面是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2015年三伏贴敷时间如下安排

伏 前 灸:2015年7月03日

初 伏 灸:2015年7月13日

中 伏 灸:2015年7月23日

末 伏 灸:2015年8月12日

伏 后 灸:2015年8月22日

三伏灸十年实践经验谈

每到夏天三伏天.很多中医院,都会开展三伏灸,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每到夏天三伏天.很多中医院,都会开展三伏灸,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方子:白芥子18克、元胡18克,甘遂9克、细辛9克,上4味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

用法:每年夏季三伏天使用,分别做成直径5公分的圆块,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12小时取下,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各贴一次。

主治:体虚易感冒,慢性病(慢支,哮喘,过敏性鼻炎).四肢关节痛。

很多病人因用三伏灸治好多年顽症

三伏灸的第一个关键是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每个穴位一是要找准,二是贴后要有反应,

三伏灸的第二个关键是药物调配.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三伏灸的第二个关键是药物调配、

找准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的关键是体位.患者端正坐好.充分露背,双上肢相拥.含胸拔背.背部双肩胛岗最低点联线就是肺俞(第三胸椎),下推二个胸椎为心俞(第五胸椎),再下推二个胸椎为膈俞(第七胸椎).左右相隔三寸(患者一掌).

艾灸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