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医文献記载考查,崩漏、带下、阴疮,阴蝕等,类似子宫頸癌病的症状。其治疗方法,亦丰富多采。如王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髓枯”,則主張填精益髓。严用和說: '“輕則漏下,甚則崩中”;万金说:“经血暴下而成崩、久久不止遂成漏”;李东垣又云:“血崩日久則血少,复亡其阴,故白滑之物下流不已,是血海将枯,津液复亡之兆”,則主張升阳益血。徐春甫进一步指出:“中年以上人,及高龄釐妇,多因忧虑过度,气血俱亏,断为难治,必須大补气血,养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这些宝贵的启示,为我們研究防治子宫頸癌提供了大量資科,特别是多发于中年以上妇女的观察是十分正确的。
为了保障妇女健康,我所与江西省妇女保健院协作,对该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由于领导大力支持,組成了中西医防癌小組,并統一方药,集中治疗。自开展工作以来,计医治五十余例,由于患者来自各方,因工作关系,或因經济力弱,无亲友可寄宿者,不可能长期接受治疗,尤其病历下放,致原始材料不齐,难以全面总結,兹选择其中四例整理于后,以供研究参考。
例一:彭XX,女,62岁,南昌市人,住金堂巷8号,中医門診号13725。
患者自诉:约在16岁月经已断, 1958年二、 三月間,突然阴道流血,曾在市立第二医院檢查服药未效,同年7月29日来省妇女保健院經切片檢查,确诊为二期子宫颈癌,轉中医門診治疗。
初診:阴道出黄水已有四、五个月之久,色红如月經,无块,腰腹脹不痛,大、小便正常,口苦,睡眠饮食欠佳、脉虚数,舌苔白垢腻,隐隐带灰色,常有牙痛史,脉症合参,认为脾虚挟湿热,主以癌症六味汤加黄柏、茵陈、枝子、白癣皮、魚腥草、烏贼骨,嘱服五剂。
八月二日复診:病状无变化,但有时身上发痒,脉細而缓,分泌粘液略减少,口微苦,再以药方加苡仁、芡实、淮山五剂。
八月六日三診:阴道分泌物大减,口不苦,腰腹痠脹,脉如前,余均正常,原方加紫河車、白术。
八月九日四診:分泌物較前更少,头有时晕,胃纳不佳,睡眠尚好,口不苦不渴,二便如常,以癌症六味湯合四君子湯再进。
八月十三日五诊:分泌物大大减少,牙痛(习慣性)、喉痒,舌苔黄,前方减龙眼肉、白术,加丹皮、沙参、知母、石斛,連进五剂。
八月十九日六诊:分泌物只有少許,仍觉牙痛,口苦、脉細,睡眠、饮食二便均好,仍按药方加龟板、阿胶、麦冬、玉竹,共服四剂。
八月廿二日七診:分泌物已完全不見,自觉阴道中有些粘液,仅裤上稍沾染一点黄色,决定再守前方調治,病已痊愈。
附癌症六味汤: (当归、 白芍、黄耆、甘草、陈皮、桂元肉)。
加减法:血多:加仙鶴草、側柏叶、大小蓟、茜草;食少:加砂仁、鸡内金、炒三七、枳壳;嘔逆:加藿香、法半夏、吳萸、生姜;口干舌燥:加大青叶、地骨皮,玉竹;便秘:加熟大黄、元明粉、泽夏、桃仁;腰痠痛:加元胡索、香附、乳香、没药。
例二:刘XX、女、43岁.奉新县人,住本市禾草街,中医門診号12581。
患者自訴:在1957年5月前阴道大流血一次。58年4月间又大流血一次,曾在奉新人民医院檢查,診断为子宫有息肉,八,九两月連續下血很多,于11月15日介绍来省妇女保健院就診。
初诊:阴道經常出血很多,少腹脹痛不可忍,左肋牵引作痛,阻碍呼吸,心跳、脉数,舌无苔,初診主以神龙丸,每天一次,每次三粒。
廿日复診: .阴道下血仍多,左腹角痛甚,头晕,心跳,脉細弱,精神軟弱,用扶正祛邪法,先服逍遥丸12粒,次服归脾丸12粒,外用阴道坐药,内外兼治,服五剂后,阴道下血减少。
廿五日三診:服丸药及用阴道坐药后,血量已大減,只有白带中含有少量的血液,但心跳,大便結,小便胀痛,有灼热感,口有臭味,脉細数,继以参术雩皮流浸膏100c.c.内服,外用阴道坐药。
十二月五日四診:阴道分泌血液已完全干淨、但腰腹稍觉微脹,大便仍結,小便热,口臭,脉平,再以参术雩皮流浸膏100c.c,,續服五天。
十二月十一日五診:患者喜形于色,飲食、睡眠、二便均正常,口仍微臭,要求再配前药带回奉新,我们以其口臭、脉細数,恐其余波未净,仍与参术雩皮流浸背膏及坐药,嘱其回籍后,随时酌用,以防再发。
附①参术雩皮流浸膏: (方药:党参3.0炒白术3.0炒桩树根皮10.0 炒白芍6.0 良姜炭2.0炒黄柏2,0酒柴胡1.0 制香附2.0 萆薢2.0炒貫仲2.0白芷1.5 炒烏贼骨3.0 蓮子制成浸膏,每次10c.c.--20c.c., 10天为一疗程。
②外用阴坐药:蚌壳40.0、三黄水(黄柏,黄芩、大黄各10.0)、煆制炉甘石20.0、橄欖核20.0、炙尔香、没药各10.0,冰片5.0,做成挺子,每日一次,每次一个。
例三:刘XX、女、54岁、南昌人、住傅家波1号、中医門診号13795。
患者自訴:在52年月經已断,58年2月阴道下血, 白带多,有腥臭气,脉細弦、經妇科檢查为三期子宮頸癌。
初诊:給予参术雩皮流浸膏五天,外用坐药。复診下部分泌物大减,但口苦而渴喜冷饮,大便結,再进前药10天(每天10c.c. )。
三診:大便已通,但分泌物又较多,仍有臭气,脉弦細而数,再进参术雩皮流浸膏兌服魚腥草、白癣皮、土茯苓、苦参等病,連服七天,外用坐药一周。
四診:自云飲食大增,精神好轉,腰腹痠痛均减輕,大小便不甚急脹,下部分泌无血液,稍許有水,再进参术雩皮流浸膏續服一周,兼用坐药,腰脹减輕,但大便尚結,阴道口微痛,经复查外阴无異常发現,再以銀花,土茯苓、白癣皮、丹皮、赤芍等,以解其淋毒, 七剂后大便已暢,小便痛減, 分泌水液不多,暂停药休养(因体弱关系)。
例四;刘XX、女、40岁、四川人,住本市绳金塔116号,中医門診号2291。
在1958年3月間, 突然下腹脹痛,流出大量血液,约五、六天未净,本月13日血量增大,前往人民医院注射針药一次后,轉妇女保健院妇科檢查,发現为二期子宫頸癌,轉中医門診治疗。
三月十七日初診:阴道血样分泌物,淋漓不净,白带很多,下腹及腰部痠痛,头紧、脉弦,舌尖紅,苔白粗。診断:为血崩阴虚挾热,主以养阳、清热、止血之品, 如烏贼骨、龟板、白芍、仙鹤草、藕节、芡实、白鸡冠花,茯神、党参、苦参、秦皮等。
服六剂后、平稳无变化、在电疗期間暂停服中药。
四月三日仍有淡紅色分泌液,腰痛、臍以下脹痛,头晕、脉细数、前方加魚腥草、杜仲、香附、川栋、白癣皮、菊花、天麻等,服六剂。
四月十二日性器出血已止,粘水亦减少,惟下部略痛,腰痠、脉沉細, 大小便暢。拟方如下:
龟板、牡力、杜仲、仙鶴草、党参、黄芪,焦术、淮山等,续服10余剂。
此后分泌物逐渐减少,始終以滋阴、养血剂加减,经过数次檢查,子宮頸縮小, 内部有白色粘液,以归脾湯、天王补心丸,继续間服,最后檢查,宫頸形态已正常,无糜烂,病已基本消失。
摘自江西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