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一方【犀角地黄汤】

 369蓝田书院 2018-06-16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义]

本证多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故身热谵语;二则破血妄行,血不循经,血溢脉外,故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三则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变粘稠,运行受阻,成瘀故见舌绛。方中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一恢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故为佐药。


[配伍特点]

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


[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血分证。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红绛,脉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邪热与血瘀互结,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凉血散瘀;郁怒而加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热伤血络,破血忘行之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以凉血止血。


[禁忌]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经验]

例:湿温便血

蒋某,男,32岁。暑期中每日游泳。因之骄阳外袭,水湿内蕴。夏末秋初之际,渐发高热,初因体健,尚不甚以为苦;一月后,渐渐疲备,难以支持。脉浮按弦,重按细而数。舌绛苔黄。仅能食流质,尤喜冷饮。小溲短赤,大便日行而量少。


予诊为湿郁化热,热传下焦,恐有伤络便血之虞,拟犀角地黄汤加法。犀角1.5克(另煎分冲) 生赤芍9克  粉丹皮9克 鲜生地15克 鲜扁斛15克 黑山栀9克  淡芩4.5克   赤苓9克  青蒿9克  天花粉9克。


二剂后,果然大便下血,血色鲜红,热渐降,自感轻快,其脉浮按仍眩,而重按细数之象以退,仍以犀角地黄汤为主,加鲜石斛12克  银花炭9克  地榆炭9克  淡芩炭45克   生甘草4.5克,并令多食鲜藕。(宋鞠芳医案,录自浙江省中医研究所,1976,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杭州: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例:苏某,男,50岁。患者素体阳虚,常因饮食不慎而泄泻。

今因天热食凉,多食冻西瓜,使泄泻复作,大便泻下如水,日行五六次,心下痞硬,腹痛肠鸣,口淡不渴,无寒热,无呕吐,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滑,脉迟而弦。


西医诊断:慢性肠炎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太阴虚寒,寒湿内侵。法当温中补虚,散寒涤饮止泻。


处方:生姜15g,半夏12g,干姜12g,人参12g,甘草10g,大枣4枚,黄芩3g,黄连3g。2剂。患者服药尽剂而平。嘱其常服补脾益肠丸善后。



例:郑某,女,26岁。患者罹痢疾日久,时发时止,今因食海鲜而复发。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腹痛,里急后重不甚,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滑而弱。


西医诊断:结肠炎;

中医诊断:痢疾,证属中焦虚寒,湿邪阻滞。法当温中补虚,散寒涤饮止痢。


处方:生姜15g,半夏12g,干姜12g,人参12g,甘草10g,大枣4枚,黄芩6g,黄连3g,木香10g,厚朴10g。2剂。病人服药后,大便转实,不带白冻,日行1次,腹痛、里急后重、肠鸣皆除,脉缓,腻苔有退象。嘱患者日后忌生冷,戒海鲜,常服补脾益肠丸、理中丸善后。



例:潘某,男,8岁,初诊日期:1987年12月8日。

主诉:因高热皮疹、四肢关节肿痛、肝脾肿大而住某院3周,诊断为still病。出院后近3个月来常高热反复,低热不断,四肢关节疼痛不已,血沉指标仍在106mm/h。前起身热又作,体温39.6℃,伴咽部、颌下淋巴结肿痛,曾用抗生素、激素、退热药等治疗,身热仍未退。查血常规,外周血WBC13.8×109/L,N0.85,血红蛋白8.7g/L,粘蛋白6.1。症见面色无华,精神萎软,心悸气短,四肢关节肿痛,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咽喉疼痛,口渴多饮,苔光,舌质红绛,脉细数。


辨证分析:属痹证,风邪入络,邪蕴血分,热久伤及气阴,以致发热、关节疼痛反复不已,治当祛风通络、凉血解毒、佐以扶正为法。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2g,羌活、独活各24g,威灵仙30g,秦艽20g,木瓜20g,水牛角片40g(先煎),生地、赤芍、丹皮各30g,全当归9g,羚羊角粉0.9g(冲服),生石膏120g,寒水石60g,忍冬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甘草9g。4剂。


复诊诉:药后2剂身热即降,4剂后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咽喉肿痛亦消,精神较前为佳,心悸短气已瘥,苔光,舌红绛,脉细数。

上方已效,当宗原意出入,以求全功。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5g,羌活、独活各24g,威灵仙、秦艽、木瓜各20g,水牛角片40g,生地、赤芍、丹皮,忍冬藤、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各30g,当归、甘草各10g。7剂。以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诸症消失。复查血常规,WBC6.5×109/L,N0.67,血红蛋白11.7g/L,血沉12mm/h,粘蛋白<>



例:刘某,男,75岁,主任药剂师。

初诊日期:2001年11月5日。

诉:胸腹部、背部带状疱疹已计1个月余,疼痛难忍,背部大面积疱疹、溃疡,痂盖约12cm×15cm左右。局部水疱、溃疡、痂盖、烟霉状样皮疹相互交织,不能仰卧睡眠,痛苦异常,且新的疱疹还在不断发出,曾在外院及本院皮肤科多次诊治无效。


症见:口渴喜饮,心烦焦虑,寝食不安,大便干结,3d1次。苔薄白,舌红,脉数。

辨析属外感温毒时邪,内蕴营血,外侵肌肤,治当急拟凉血清热、解毒退疹为法。水牛角片50g(先煎),赤芍45g,生地、丹皮、茜草各30g,全当归12g,荆芥、防风各18g,羚羊角粉0.9g(冲服),紫花地丁36g,野菊花、白鲜皮、忍冬藤、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30g,泽泻15g,山栀20g,甘草、生大黄各9g。7剂。同时,用珠黄散、六神丸研末混合,用麻油调均,局部外敷。

二诊:药后泻下大便3次,心烦口渴已除,背部带状疱疹明显减少,水疱、溃疡处已结痂盖,面积约9cm×12cm左右,已较前为轻,苔薄舌红,脉细数。上方已效,当扬鞭再进,以求全功。原方续服14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