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小说以陕北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城市与农村,文明与落后,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以及乡间宗族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是以理解、信任、尊重为核心的普通农家的家庭关系和不畏世俗观念所拘囿的男女青年爱情。 速览·名著构思: 第一部 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后回乡做了教师。期间与县革委副主任的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女儿、县城教师润叶青梅竹马,却遭到田福堂反对,拆鸳鸯在两下里。 第二部 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他很快成了公社“冒尖户”。少平从揽工汉到建筑工人,后又成为煤矿工人,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当了记者。润叶丈夫致残,之前不爱丈夫的润叶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她的弟弟润生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结成夫妻。 第三部 少平成为煤矿优秀工人,晓霞曾看望他。少安的砖窑因技师不懂技术蒙受很大损失,后再度奋起。润叶生了胖儿子。但接着少安的妻子秀莲被确诊肺癌,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但生活并未将活者压垮。
备考价值: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对生活的执着和信心,温馨的亲情、纯真的爱情,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告诉我们:尽管命运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可能会遭遇孤独,但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是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可以说,作品中渗透的价值观与《考试大纲》中“立德树人”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感悟·名著细节 细节1 孙玉亭的破布鞋 孙玉亭,双水村大队委员。他荒于农耕,好吃懒做,一贫如洗,又喜投机取巧。永远破烂、永远趿拉着的破布鞋成为他标志性的物品。这双“麻绳子捆绑的烂鞋”,一直伴随着孙玉亭的脚步,行走在双水村,穿行于作品中。哪怕是帮孙少安张罗捐助村小学的揭牌仪式,“他仍然拖拉着两只烂鞋”。常言道:“穿新鞋,走老路。”而处在变革时代的孙玉亭,是典型的“穿旧鞋,走新路”。鞋,本是平凡世界里的寻常之物,在书中成为迂腐守旧的象征。
高考真题: 2016年山东卷作文是“行囊”。处在时代变革期的孙玉亭显然尚未准备好开始新旅程的行囊。 细节2 少安的白面馒头 少安媳妇秀莲觉得少安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出苦力最多的养家人,于是每次都给少安多盛点吃的,少安不想搞特殊,后来就自己盛饭。一天少安正在喂猪,秀莲从窑里偷偷拿给他一个白面馍,少安见了觉得十分愤怒,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应该给病重的奶奶吃,于是就端着那个白面馍回到窑里,又放回到馍篮里。晚上秀莲回家,少安母亲为化解尴尬,就让秀莲给少安拿了两个白面馍,少安觉得秀莲太不懂事,出手打了秀莲一拳。 高考真题: 2017年浙江卷是材料作文“有字、无字、心灵之书”。秀莲对少安的关爱、少安对家人的责任都都诠释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的奥妙。 细节3 朋友,是那个可以分享喜悦分担苦难的人 少平与金波是发小。少平家庭穷困,金波家境不错。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挚友,前提一定是两人之间,一个没有卑微,另一个不存在傲慢。他们就是以自己的一片纯真赤诚来与对方相处。金波毕业后到县邮政局开车,而少平去县城上揽工。二人见面,金波最先想到的是给好哥儿们弄一顿饭。面片是用大盆端上来,鸡蛋十几个的放。想必那腾腾的热气一定润湿了少平的眼睛吧。然后他们彻夜长谈,兴奋得如年少时一样。 高考真题: 2017年北京作文是“说纽带”。以心换心的真诚是纽带,它让少平与金波成为了人生难得的挚友。 思考·名著运用 “立言”而非“代言” 年轻时不停奔波在城市与乡村间的路遥,最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正因如此才有了史诗般艺术画卷《平凡的世界》的完成。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无粹派”、“启蒙者”那样“从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然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 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孙少安的小学建成,而自己的妻子却倒在了这片贫瘠而又富有的土地上,生活给我们幸福与欢愉,同时又给我们困苦与灾难,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当孙少平经历挫折与苦难的考验,当他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的困顿中重拾起信心,当他从阴冷的煤矿中爬到井上,一丝温暖的阳光照映在黝黑的脸上时,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这一点一滴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看似困苦却又温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最好的注解和诠释。 自尊是靠劳动换来的 别人给予的东西都会变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孙少平的自尊与不屈,也许是这平凡的世界中最不平凡的东西。面对生活,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的精神自由和尊严,孙少平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赏读·名著书评 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的悲剧爱情 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来自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和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契合中,孕育出苍凉、悲壮的人生况味和沉雄、崇高的悲剧美。小说中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正可以说明这一点。[11] 孙少安和田润叶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少安小的时候他们两家的家境差不多,两个人经常在一家吃饭、睡觉。长大一点后,他们觉得家里和院子里没有意思,就到广阔的田野里去玩。万物复苏的春天、天气炎热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和北风呼啸的冬天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他们一块亲密地玩耍的身影。当年少时两小无猜的友情逐渐演化为爱情时,当聪明善良的润叶表示出爱意时,老实巴交的少安自知无法逾越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这两座大山,最后少安和农村女子贺秀莲结了婚,润叶则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李向前。[12]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飘,水呀上飘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13] 这支心酸的信天游在书中一共出现了3次。第一次是润叶和少安一起散步时听到的,当时他们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无限的美好。第二次是润叶突然听说少安结婚,一个人坐在河边,看着怒放的马兰花想到的,想到两个人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不能厮守终生,白头到老,“两行泪水再一次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了”。第三次是润叶自己结婚时想到的,在少安已结婚、在家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不得已和李向前结婚,心中充满了悲哀与心酸。这歌声是对那已被埋葬的爱情梦想的祭奠,令人哀伤心碎!
酿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4] 。其一,现实原因。少安父亲孙玉厚与润叶的父亲田福堂解放前都是贫农,且两家关系以前是比较密切的。少安与润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日后相爱成为必然。长大后,两人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成长道路也有所不同。润叶的家庭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她的父亲成了村里的支部书记,润叶也就有了经济条件去读书,最后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当了一名教师,成了“公家人”。“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这种城乡文化经济的悬殊决定了田润叶的浪漫必然会被孙少安的现实所击碎。这一对青年男女,最终迫于舆论和压力而没能走到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下浓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注定的结局,他们的爱情成悲歌是必然。”其二是主观原因。[15] 少安和润叶从小青梅竹马,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悄悄生长:“少安赶快低头看润叶交到他手里的那封信,才发现这不是田福军给公社领导写的那封!他莫名其妙地把信从信封里抽出来,看见一张纸上只写着两句话—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少安头晕目炫,在路上幸福地淌下眼泪,但这幸福的眼泪很快就退潮了,一个农民怎么能和一个公家的教师结合?少安因袭了太多的传统负荷,他内心深处的传统小农意识及门当户对的观念,是他们爱情悲剧的致命因素。孙少安娶了媳妇后,田润叶还沉浸在痛苦中,当家里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开始极力反对,但最终在现实面前为了她二爸,甘愿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这一切,都源于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孙少安、田润叶之间的爱情固然纯洁美好,但两人地位过于悬殊,如同童话中的牧羊小子和公主的故事。如果安排两人幸福地结合,作品的现实主义底线可能被突破,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孙少安、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无疑是平凡的世界里最平凡、最心酸、最无奈的一个。 [11]书评,选点要小。为了说明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特点,作者只选择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故事来加以印证。 [12]简单陈述二人的爱情经历,为后文议论做好了铺垫。注意,书评中议论重于叙述,所以陈述相关情节,文字无比力求简洁。 [13]用一首信天游把田润叶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段经历串联起来,表现出书评作者对《平凡的世界》中细节表现的敏锐捕捉能力。可见,写好书评的前提是,老老实实读熟作品。 [14]陈述了悲剧,当然要纵深分析原因。 [15]注意分析的层次感。 夺分·考场范本 播植双生花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9级15班 谢孟吟 高晓松,荣兰祥,一个作为清华校友强调理想,一个代表蓝翔技校号召务实,两位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针锋相对,明嘲暗讽,双方都有道理却又都太过偏激。但丁在《神曲》里写道:“神将一对双生花播植于人间,从此黑暗不再,两朵花生生不息。”而在我看来,理想与务实正是一对等待我们去播植的双生花,它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务实是壮志得酬的前提。如高晓松所言,清华人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可谁也不否认为清华人没有务实的技能。每一点进步都是坚实的砖瓦,步步修砌才能使理想不变成空中楼阁,不沦为纸上谈兵。“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是的,理想的意义,不正是赋予事业价值吗?事业的成功,不正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吗?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路遥的理想中,有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命运的焦灼而忘我地关切,于是,他一步步去丈量黄土高原苍凉贫瘠的大地,用生命去书写,用孤独去体验,终于在右手痉挛、形容枯槁时,这才呈现给人间一份大礼——《平凡的世界》诞生了! 理想是脚踏实地的动力。生命没有理想,如同矢量没有方向,只是原地打转。如荣兰祥所言,脚踏实地学本领,的确是生存之道,可谁敢说蓝翔学子就不可以有远大的理想呢?更何况“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我们生存即为生活,没有理想,精神就被物质绑架,灵魂就被肉体奴役,看起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则内心麻木而荒凉,蝇营狗苟,在社会乱流中亦步亦趋,最后沉入河底。 如此看来,无所事事的过日子等同于被生活的牢房囚禁,枯萎自己的生命。只有将务实与理想的种子合而为一,心怀一方净土,播种培植,双生花才能香远益清,生生不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误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就是这样。如果不是他怀揣梦想,披星戴月,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如何拔地而起?囚犯的人身权利如何被保驾护航?如果不是他脚踏实地,披荆斩棘,典狱长的虎狼之心如何昭然若揭,他的越狱行动如何能无往不利?神赐他一技之长,赐他聪明才智,他便借此播下种子,灌之以血泪,沃之以梦想,才开出光明,开出生机,开出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双生花。 这个世界喧嚣不息,咆哮不停,我们生存,谁不该脚踏实地?我们生活,谁不想建功立业?反观两位事主——高晓松志存高远,同时必然也务实学习音乐制作;荣兰祥脚踏实地,同样也必然有壮大蓝翔的远大理想。可见,只有务实与理想植于心底,双生花才能明媚开放。 名师点评 本次作文最适合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立意,要么支持脚踏实地,要么支持胸怀理想。但该考生却选择了一种最难驾驭的角度,即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且还分析了二者究竟是何种关系。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文章结尾部分指出,材料中当事双方都是将理想与务实相结合的典范,应该说这样的揭示,会让当事方、读者都能豁然于心,显示出该生较好的思维品质。语言上,恰当的引用和原创性的新鲜比喻,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