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是传统越剧的经典剧目之一。1918年7月20日,该剧首次亮相上海华兴戏园。100年后的7月,也就是今年的7月23、24日,由第四代小百花演员——90后的金派花旦徐虹,范派小生洪帅担纲主演、江瑶指导的——浙江小百花致敬传统青春版《碧玉簪》,将首次公演于杭州剧院。
该剧在原作基础上做了一些尝试性的修改,具体舞台呈现效果如何,还要看首演后观众的反馈。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次对传统的致敬,也是一次大胆地前行。 当我的同学徐虹告诉我她即将出演一个“修改版”的《碧玉簪》的时候,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浙江小百花怎么可能如此老实巴交地复排传统戏呢?
在探索的道路上,这个剧团从没有停下过他们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探索、改革,似乎是浙百与生俱来的、流淌在每一代演员血脉和精神中的一种特殊传承。
这剧团打从它建团开始就不是什么“正经团”。想当年,它大摇大摆地带着一群越剧新秀,创编新剧《五女拜寿》,在香港一炮打响,紧接着红遍大江南北。 再后来,这个剧团又出了一个越剧界鼎鼎大名的“戏疯子”——茅威涛,扛着浙百的大旗从“万松书院”一直演到“罗马共和”……
越剧诞生至今过去了110多年,然,在这110年的历史中,浙百存在的那30多年可当真是一刻也没闲着。
聊起浙百在艺术上的追求,许多人会有许多看法。评论上虽然褒贬不一,但我认为这却也恰恰说明了浙百的魅力。因为,实际上极少有一个剧团能享有这么高的争议性,而这种争议性在艺术圈来说绝非坏事。
正如王尔德所言:比有人谈论你更糟糕的事情就是无人问津。 在艺术领域,不怕批评,不怕舆论,最怕的恰恰是你投下一块石头,结果却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纯粹为了溅水花而胡乱往水里扔东西,那就成了哗众取宠。
好在,浙百虽然“爱折腾”,却从来不干这种事情。无论是杨导对越剧“诗化”的追求,还是郭小男对越剧“观念”上的重构,更包括最早一批对浙江越剧改革作出的努力与尝试。浙百一直以来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没有忘记中国戏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延续,这一点非常可贵且难得。
我本人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剧团的喜爱。但我喜欢这个剧团是因为喜欢它对艺术的态度和追求,并不是讲它每场戏我都会叫好。
作品总是有好有坏,因为每个人口味各异,这很正常。就如香奈儿不见得推出的每款香水都会被人全买下来,但是大家喜欢香奈儿是因为其品牌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一贯的品质与态度。
我认为弄清楚大家为什么喜欢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是一个剧团还是一个剧种亦或者一个人,都只有先了解清楚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地推广自己。 ![]() 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魅力、我们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那么我们也就不会知道观众们到底在我们身上是寄予了什么样的期待。 不知道期待又要如何回应期待呢?只有被回应的期待才能称之为惊喜,反之则便成为惊吓了呢!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篇广告! 但我要说这是一篇非常真诚的广告!
7月23、24日,让我们相约杭州剧院,与笔者一起去拆开第四代浙百演员为我们准备的礼物盒子吧!
我在杭州剧院等着各位哦!
来源:瓯南越音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