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立了那么多规矩,还是没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一缕阳光3njkl0 2018-06-16


馆长寄语



家长在管教孩子的道路上,都会立好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种规矩,然而收到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孩子可能还是会违反。其实,立规矩哪有那么简单,今天的文章看完了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的。



文|CC爸妈(ID:cc-bama)



1


前两天CC在屋子里玩球,扔的太高,撞到了餐厅的吊灯,瞬间吓得我七魂丢了三魄。

虽然灯没打坏,也没人因此受伤,但我心里还是窜出了一股无名火,脱口警告CC:以后不许在屋子里玩球。

突如其来的规则让CC很不甘心,她问:我不扔了,踢可以吗?只在地上滚,不会扔到东西。

趁着受惊、借着火气,我很想说:踢也不行,球应该是拿到户外玩的玩具,家里不是让你玩球的地方。

嗯,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本来室内就不应该玩球。

但是细想一下,我真的那么介意房子里有球滚来滚去吗?

事实上,只要它们没飞上天、没飞向吊灯跟电视,我并不介意CC怎么玩它。

如果新立这样一条我并不真正关心的家庭规则,以后每次看见CC玩球,还要提醒自己去执行规则…

太累了。

所以我告诉CC:嗯,妈妈看得出来你知道了玩球要小心,滚球对我来说没问题的,去玩吧。

摆摆手打发她走了。

看她兴高采烈,又忍不住叫住她补充了一句:额,其实只要不扔那么高,不扔向电视,轻轻地扔也可以的。

如蒙大赦的娃,屁颠屁颠的接着去玩球了,安分守己的没再往上扔。




2


今儿跟大家聊聊家庭规则。

后台隔三差五就有妈妈留言,说为了给小娃立规矩把血槽都耗空了,却没见什么成效。

从前我看过一个对规则特别形象的比喻,说,规则就是界限

界限是什么?界限是墙。

你不会试图冲破一堵墙,因为你知道做不到。

每个家庭都有真正在意的界限,它们应该无懈可击,孩子们在这些规则面前没有回旋的余地。

他们知道这些规则不能轻易打破,一旦打破,父母就立马会采取行动。

但事实上,我们告诉孩子的很多家庭规则,更像是一扇门。

他们不会想着冲破一堵墙,但是,他们总会试着去推推那扇门。

每当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的自动反应就是针对该行为先立上一个规矩,然后警告孩子违反的后果。

  • 怎么又把拼图乱丢?以后用完要收好,不然我就会没收。

  • 睡前不能吃糖了,如果再吃,以后就不给你买糖了。

规则越多,你就会花费越多的时间来执行这些规则。

但事实上,有太多的规则你实际上并不关心,它们的存在只是提醒着你还没有执行它们。

这些规则并没有让孩子们表现的更好,它们只是让父母更容易紧张和愤怒。

毕竟你当的是妈,不是警察。

你的职责不是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没有越界。

我跟C爸也一直在寻求破除以及不随便立那些我们不关心的规矩。

不再假装我们要执行那些永远不会被执行的条款,因为最终,你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去执行。

如果你没有执行,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威。

等你需要孩子接受真正的规则时,他们也不会把你的话当回事。




3


有些“墙”,要一堵一堵的立。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挑出一些最重要的规则,并为违反规则制定容易理解的后果。

当你决定惩罚的后果时,确保它能执行。(不要做“我再也不给你买了”,或者“直接给你扔了”这类假大空的威胁

简单直接最好。

这样你也有精力时时监督和规范孩子。

等某个不良习惯彻底解决了,再换下一条。

当你在考虑是否真的要建立一个规则时,先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是真的关心这个,还是我应该关心这个?

选择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认为应该重要的东西,并砌好那堵墙。

至于其他烦人的小事,就让它过去吧。

你会发现自己一天中需要执行的警务少了很多。


有些“门”,要一扇一扇的开

如果你之前有一个规则,而你实际上并不在意,那么,不如给孩子打开这扇门。

适当的放权,会让你的规则更有分量。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容易产生大量的负面行为。

任何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竭尽所能的向自己证明,他们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力。

那些觉得自己从来不能有选择权、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被理解的孩子,会变得叛逆、愤怒、固执,甚至最终会屈服为家庭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

我们不能把权力都交给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但在每个年龄都有一些能被允许的自由,可以让孩子有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比如,如果我不太介意CC吃点零食,但又不想任她随便吃。

我会直接告诉她,为了不影响午饭,现在最好不要再吃零食了。

但我会留给她,我可以接受她吃的量,比如一包饼干和一个蛋卷。

她一般会说出争取的理由,比如:

  • 我只吃一块饼干,不会影响午饭…

  • 可是我太馋了,我先吃半个蛋卷,剩半个睡醒午觉吃。

我一般都会同意。

这种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小权力,既可以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控制感,又能保持我作为边界线把关人的位置。

而不是苦口婆心的告诉她:

  • 你少吃一点零食啊,不然午饭吃不了了。

  • 哎,你刚吃完饼干,怎么又吃蛋卷啊?

  • 你要再吃,我下次不给你买了啊。

更要命的是,下次还会照样给她买。。。

既浪费了自己的权威,又没有起到丁点的教育效果。

大人说出口的话有效,才不会那么廉价。

有妈妈可能会问,这样不会容易让宝宝讨价还价吗?

别忘了,前提是,这是一扇门,本就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宝宝讨价讨的有道理,为什么不答应呢?

如果确实不能答应,那一开始就把它变成一堵墙

如果真的不想TA吃,就直接把零食放到高处TA拿不到的地方,坚决而不只是建议性的说:马上要开饭,不能再吃零食了,想吃可以午睡醒了再吃。



4


最后,规则不是道德老师,它规定不了孩子的价值观。

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这些规距:不能撒谎,不能偷窃,不能对人无礼。

教育学上认为,这是我们常常会搞混的一个范畴:认为只要对某些道德行为(比如撒谎)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就足以让孩子明白正确的价值观。

说人话就是,好像你告知了孩子做人不能撒谎,他就真的不应该再撒谎一样。如果孩子依然撒了谎,大人就有理由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不听话、不乖——我不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不能撒谎的吗?

窗户纸捅破后,是不是让人觉得,好尴尬啊?

很多道德行为,不是规则规定出来的,而是只有孩子觉得被爱、被接受、与父母可以心意相通的时候,他们才更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价值观。

  • 比如“不能撒谎”,能得到父母的谅解,孩子才有可能如实相告,如果明知自己说出实情的后果是被揍个半死,那么坦白的可能性有多大?

  • 比如“要友善”,如果父母平时待人接物就飞扬跋扈,只给孩子立一个对人要友善的家规,他友善的可能性有多大?

  • 再比如“孝顺”,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老人都恶语相向、没有尊重,却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要孝顺父母。那么他孝顺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人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感和长时间的陪伴”产生相似价值观的可能性,比单纯的强调和灌输至少有效3倍。

所以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仅在于你立下了什么样的规矩。

规矩再多、再严,也不能帮你养出一个有教养、有温度的孩子。

比规矩本身更重要的是,你的规矩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是否符合他现阶段的发育规律,以及,最重要的,孩子在你身上能真正看到什么?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