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大爆发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智库强国?

 翠竹明月 2018-06-17

    中国当前处在一个智库大爆发的时代,各类智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大背景有关:一是中国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作为有近14亿人口、经济规模全球第二的国,在国内要解决发展问题,在国际要解决认同问题,需要智库的研究和谋划。二是中央对发展智库的要求和支持。发展智库已写入中央文件,再加上国家巨额的资源投入,众多智库应运而生实属必然。

    这么多以智库为名的机构出现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应该怎么建智库?中国的智库如何为公共政策服务?从实际情况看,国内智库的发展并不让决策层满意。

    香港媒体曾报道,有中央高层官员点名通报批评数家官方智库,称这些机构组织架构涣散、纪律涣散,工作任务、职责职务不清;智库学者、研究员一年交不出一份专业报告,整天空谈中外信息,社会新闻、往事成了主题,智库成了知己聊天的咖啡馆。

    据了解,中国每年支付给智库的经费高达1400多亿元! 作为一家立足中国、跨出国门的独立智库,安邦智库没有机会获得国拨经费。不过,以从事智库工作24年的专业经验来看,安邦的体会是,做好智库工作的关键是要做专业的研究,有专业的表达。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的总结是,作为一个智库,要有三个特点:建设性、操作性和独立性。只有做到这三点,才是作为智库的最佳状态,去发挥在政策评估和建议方面的作用。

     一是建设性。作为一个智库,最重要的是做政策评估和政策建议,既不是做学术和理论研究,也不是去完成命题作文性质的工作。智库在建设性方面需要提出一些批评意见。实际上在安邦24年的研究和咨询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批评政府部门非常尖锐,但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建议。没有批评和建议,也就没有“破”和“立”,没有反思和总结了。因此,建设性是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直接关系到智库成果的价值以及含金量。如果缺乏建设性,很多批评和评论就跟骂街没有差别。

    二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智库价值非常重要的方面。智库与学术研究机构最大的分别是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做学术研究,都可以提供一些假定条件来形成自己的成果。但智库研究不能基于假定条件,智库是在真实环境下做研究,各种政策评估和政策建议必须接地气,必须与现实环境有紧密的连接。因此,考虑操作性问题是智库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如果大家都以很高的调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考虑可操作性,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对决策部门有何帮助?这是值得做智库研究的学者深思的问题。

    三是独立性。智库研究非常强调独立性,在安邦24年的历史中,一直旗帜鲜明强调独立性,甚至视之为生命线。现实之中,很多研究机构对于独立性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陈功认为,独立性并非讲的是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而是指研究者坚持个人的观点,坚持机构的观点,不去跟风,不去随大流,不去搞羊群效应,不随意附和决策者,这就是独立性。

    现在不少年轻学者虽然有很高的学历,但研究的资历不深,却喜欢上来就讲“我是左派人士、我是右派人士”。这种做法令人奇怪,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左派还是右派?左右的后面有怎么样的历史逻辑在里面?掌握历史逻辑、完成知识积累之后,才可以专业地表现自己的倾向性,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性。

    陈功强调,这三个方面是在智库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点。中国目前是千军万马地发展智库,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智库发展总会慢慢成熟起来,提出好的建议。

    不好的一面则是,许多人和机构在智库这口“锅”里盛粥喝,智库本来就不是高回报的行业,目前已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各路英豪都想分一杯羹,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智库发展其实不利。

   如果非正常的竞争压力很大,可能会使智库行业产生扭曲——本来可以用正常方式、正常逻辑、正常思维可以解决的事,可能会以异常高调或扭曲观点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很不利的。只有坚持好建设性、操作性和独立性才能做好智库。中国的智库如果强大,将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强大,有助于中国变成真正的大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