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戴震和段玉裁的史学之争是怎么一回事?

 山地之仔 2018-06-17

篮球部落

文/施祺

在清代语言学史上,戴震与其弟子段玉裁就论韵问题上的争论是一段佳话,二人曾论韵十五年,最终结果是戴震接受了段玉裁的上古韵部之、脂、支三分说。

戴震是清乾隆时期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师从江永曾担任《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十分重视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尤其注重字的音、义关系,戴震精于审音,他的古音学研究受到了江永的影响,将入声独立出来。作为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戴震也受到了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他每考一字都要经过不断的推求,尤其注重证据的搜集。他的弟子段玉裁是注释《说文解字》的大家,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成就非凡,段玉裁深受戴震“因声求义”的影响,十分重视语音在探求字义中的作用。作为戴震的得意门生,段玉裁对其师的治学观点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戴震

戴震、段玉裁的史学之争并非激烈碰撞的过程,相反,二人尽管出现了观点相异,但互相吸收对方的可取之处,更正自身的不足。戴震与段玉裁史学之争的第一点在“支、脂、之”三部是否应分立上,段玉裁以“入声”为枢纽,将此作为上古平、上声韵字归部的参照,并由此得出上古相承互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古支、脂、之是否合为一部分意义不大。但是戴震认为以“入声”为枢纽只能作为分类时的参照,并不能区分“支、脂、之”三部,“其余论异平同入 , 或得或失”。二人的史学之争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但最终戴震还是接受了弟子段玉裁的“支、脂、之三部分立”之说,并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段玉裁像

戴、段二人史学之争的第二点表现在字、词间的关系上。戴震有“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说法, 他将字、词视为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并看到了二者的相通关系。但是段玉裁更加强调经文与语言学的相互独立性,语言学的根本在于熟悉声类,他十分重视声音与意义间的关系,认为如果语言学的基础不扎实,那么对经典意义的理解便毫无价值。戴、段论韵的焦点是真文是否应分立,段玉裁主张分,段玉裁曾说道:“玉裁以为谆文与元寒两部,音判阴阳而鸿杀正等,若真臻先一部,则其音视此两部为敛,而鸿杀不敌,于十一部。”而戴震刚好相反,他强调二者间的紧密联系,对此段玉裁一直不认同。两人论争的背后其实是两种论韵方法的较量,戴震主张审音演绎之法,段玉裁推崇考古归纳之法。

戴震撰《声韵考四卷》

应该看到,戴、段的史学之争最后的结果是促进了古韵研究,而且二人间的关系并未受此影响。段玉裁对老师戴震是十分尊敬的,据记载每当有人在段玉裁面前提起戴震时,段都要做垂手拱立状,以示对老师的尊重。二人的史学之争也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