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出一个20年后有价值的人? | 《生命·觉者》彼得·圣吉第二辑

 盛_王_朝 2018-06-17

嘉 宾 简 介



 彼得·圣吉 


学习型组织之父

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资深教授

《第五项修炼》作者



点击视频观看

《生命·觉者》彼得·圣吉 第二辑



精 彩 对 话


NO.1

梁同学 :

其实关于彼得·圣吉老师的访谈,我想了很多从哪个问题开始入手的。后来我觉得还是从一个我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就是孩子教育的问题。


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对小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让现在的五六岁的孩子,在20年之后,当他们大学毕业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


您上一期提到,您帮助很多人去了解他们的愿景。我很好奇,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一个人了解他真正的愿景是什么?


彼得·圣吉老师 :

也许我的个人经历,对你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阐释。我认为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而第一步,就是要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你必须彻底地开放你自己,


正如我上一期所讲的那个故事,我明白自己的愿景是因为我多年来一直和他人一起工作,促使他们练习打开自己,全身心地开放自己,而不仅仅是开放头脑。你要开始这么做,之后就是耐心地等待。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开放自己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也可以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开始安静下来,并试着相信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个使命。


所以我们在每个工作坊都做很多训练让人们静下来,用很多不同的冥想方法进行训练。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因为平时我们身体和情感都有许多收缩和紧绷的地方,这在生活中很常见,就像你的肩膀、你的脖子都感到非常紧绷。当然你的情绪也是一样,比如对于大自然的恐惧,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你需要训练自己,通过一个过程进入真正的放松。可以说所有的冥想都是从放松开始的。然后就要开始逐渐习惯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想要创造什么”


愿景是一个听起来很神秘的词,但是事实上,完全不必把它看得那么神秘,愿景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想要创造什么?”。你可以用很短的时间练习问自己这些问题,“下一小时,我想要创造什么?”“今天我想要创造什么?”“此刻,我想要自己是怎么样的状态?”这会给你一个定向,然后你要更多地练习。


在工作坊里,我们有很多种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这种练习。然后你对于这个问题的定向就越来越清晰。不仅是问题导向,而是转变成解决问题的创造导向。这里的悖论在于,你问“我想要创造什么”,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要用头脑来思考的问题,但你必须脱离头脑的层面来寻求答案。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让人们把拇指和食指圈起来,然后另外一个人试着把这两根圈起来的手指撑开。你的手和手臂都不需要用力,只需要想象这两根手指圈起来的是一个钢圈。看到了吗,我一直无法撑开它,直到最后你放弃了。向那个意象倾注注意力,这就是一个愿景。


在武术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练习可以做。比方说想象你的手臂是铁的。在幼小的时候训练会很有效,比方说孩子们会躺在两张椅子上,用肩膀和脚支撑身体,并且想象他们自己是一大块木头,其它的孩子就能像平常坐在椅子上一样坐在他们身上。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强大,非常生动的。


所以现在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原来愿景不仅仅是一个想法,这原来是一种“原力”,当我们心中对我们希望创造的东西有一个清晰的意象的时候,能量会围绕在我们身边,以一个很不一样的方式,我们都不用特别用力去做。


在这种小练习之后,我们通常会让人们静默一小会儿,取出他们的日记本(做一个“日志练习”),分析他们生命的不同方面:我的人际关系,我的工作、我到底想要创造什么……


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到底想要创造什么?”不是“我有什么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是“我想要创造什么”,然后愿景的细节就会开始在他们脑海中生产。


再重复一遍,关键是练习。这个过程是一种“打开”,并不是说当你开始这么做,你的愿景就会在十秒或是很短的时间里变得清晰。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你要确定这种创造型的思维导向,而不是问题型的导向,“我要创造什么?”。


比如说你现在在做的这个项目,花费了很多努力组建这样一个团队一起工作,你的愿景肯定已经在你的脑海中了,那是一些关于你想要创造的清晰图像。



NO.2

梁同学 :

在中国佛教修习里面,有一种所谓的观想,想象你自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想象的作用其实是,如果观音菩萨遇到这件事情,她会怎么样慈悲地对待别人;怎么去原谅别人;怎么智慧、善巧、方便地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把自己观想成她的时候,也许不需要努力地用大脑去想我该怎么解决,你只要观想你成为她的时候,慢慢慢慢地,也许你就可以找到一种他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彼得·圣吉老师 :

因为现代人不熟悉这种方式,他们需要慢慢尝试,从小小的步骤开始。所以我们用这些小小的练习,让他们一步步往这个方向走,然后人们发现,原来意念的力量这么强大,这就是我说的“打开”。


让我们尽可能用“创造性思维导向”生活,关注“我想要创造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这是一条通往我们想象力和可能性的路径。


回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如果让孩子们(在创造导向的思维中)成长,就会不断发掘他们的可能性,我们无从得知这样一直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也许可以说,这会是我们内在的“人类”真正出现的开始。



NO.3

梁同学 :

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去创建一个幼儿园,或者是小学,或者是一个针对小朋友的工作坊,你又会怎样规划给他们的练习?


彼得·圣吉老师 :

我觉得我们刚才做的那些练习就很适合孩子。因为孩子们是非常放松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鲜活生动,而且他们不会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想法束缚。孩子们很喜欢这种练习,他们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把这太当一回事,只是当成游戏玩得很开心。


事实上,我这里有一段录像,一个小女孩躺在隔开的两把椅子上,肩在一把椅子上,脚在另一把椅子上,然后她就会想象自己是一块厚木板,其它的孩子像叠罗汉一样,一个一个坐在她身上,她却只是开心地大笑着躺在那里,因为在她的想象中,她就是一块厚木板。


我觉得这样的练习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孩子们也有反观自己经历的能力。我们把前面那种练习叫做“愿景练习”,但生活中反观练习也很重要,比如说用系统思考的工具来反观自己。


我们长时间以来,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于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关联性的那种理解力,这是另一种能力。如果我们能在教育中强调和培养这种能力,对于应对现在世界的复杂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一段我们近几年一直在看的视频,是关于三个小男孩的。他们都只有六岁,每次下课休息的时候,只要他们出去玩,就会在操场上打起来。当然,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老师阻止了他们,他们也很担心会被请家长。于是他们就试着找一个方法,去观察他们行为系统。


有一天,没有老师要求他们,但是他们自发地围着一个小桌子,在上面铺一张白纸,然后在纸上画了一个系统地图,分析他们为什么在操场上打架。


孩子们说,一开始我们说了些伤人的话,然后我们感觉受伤了,于是就有更多伤人的话,让我们更加受伤,之后我们就打起来了。然后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在寻找一种干预这个系统的方式。然后另一个男孩儿说,我们试着打破这个循环,但是没什么用。我们又试着说“对不起”,但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大用,如果我们不再互相伤害,而换成善意的话,这样我们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了。


他们是在试着了解他们创造的那个系统,那个导致他们打架的系统,这是他们的原话。所以他们学会了怎么去了解他们所创造的系统,也学会了怎么去了解他们想要创造的是什么。


所以从这段录像就可以看出,自然赋予了孩子们这种反思,预想和创造的能力。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关注人的成长的话,我们都会被人类的潜能和可能性所震撼的,即使对象是孩子也一样。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持续滋养这些内在才能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们无从得知这种教育会带来怎样的可能性,因为首先你需要去了解,去欣赏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要有一个随着时间,不断迭代发展的教育系统。当你8岁、10岁、12岁时,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对你内在的能力进行滋养,真正的教育的关键词就是“滋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