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郭家情怀 2018-06-17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1

无畏困境,无问西东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有人说,“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一个人的武林,即是对世界的宽恕,也是饶过自己。

当你对世界满腔热忱时,也许世界会还你一个暖心的拥抱,也许世界会对你冷眼相加。

“当生活泼给你一盆冷水时,你应该将其烧开,毫不犹豫的洒给生活”。

所以这是对世界的宽恕,也是尽可能的避免与他人争夺,还自己一个清净。

肯定会有人好奇,“避免与他人争夺不就是畏惧吗?”

但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里,不见得这是畏惧。

陶渊明孤傲一世,纵情于山水,换得“草盛豆苗稀”的清闲。

陶潜喜欢独处,并不一定表现出他的聪明绝顶。这是一种与世无争,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尽情抒洒诗意。

纵观古今,喜欢独处的人应有尽有。

在百无聊赖的江面上,落日余晖将山涧映衬得王籁俱寂,归鸟行,犊嘶鸣,一叶扁舟漂浮不定,无帆无桨,只有一位白发老翁,用那支陈旧的鱼竿垂钓着“愿者上钩”的情怀。

在一个人的武林里,无畏困境,无问西东。

2

木秀于林,风必推之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莎士比亚曾说过:“当你学会享受一个人的世界时,你已经学会了面对现实。”

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处让我们在自己的时光中思考人生。

独处有可能意味着孤独,寂静,凄清。但现实告诉你,有时候,你不得不一个人走。

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可曾为学校的繁锁制度脑烦于心。可离开学堂后,那个曾经渴望自由的少年呢?还不是溃败于社会生活。

文学家季羡林认为:

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的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

安平乐道的达观修养,养成了中国文化文格中的一个宽大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确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现实社会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

这些“文人”岂不是学不会经营自己,在一个人的武林里,未战即败。

独处也意味着被现实磨去光彩夺目的棱角。

聪明的人,往往懂得如何正确地去独处。

“木秀于林,风必推之;堆突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如果永远只想着做那个最出彩的人,生活所承受的必定是最沉重的。就如比枝头的鸟儿,惹得猎人惦记。

3

自立也是一种独处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独处

多少人的人生输给了一个“等”字。

小时候父母总会在耳边与我们说起:

等你会走路我们就放心了,等你上了学我们就安心了,等你上了大学我们就心落了,等你找到对象我们就无忧啦,等你有了孩子……

一个人的不自立,成就了多少人的牵挂与担忧。

每个人都是如此,太过简单的不愿相信,太过复杂的理解不了,最后对现实一无所知。

“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有的人顺从而已,有的人取悦观众”。

我曾骄傲的以为,独处就是独立的母体。

可何谓独立?

与外界断绝来往,好比水幽土渥的桃花林,无论魏晋,又如闭关锁国,对外界一无所知。

这种独立,只会让你陷入困境,身心俱疲。所以独处并不意味独立,更不意味着宣扬个人主义。

一个人的武林,即分高下,也绝人生。平凡的世界里有平凡的道路,平凡的生活自然能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聪明的人,往往选择独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