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探寻了媒介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今天,在共读接近尾声时,我想和大家合上书本,立足当今的时代,看娱乐至死的问题,以便我们能更好地认清明日的去向。 如果我们认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最基础的是生理需求,最后才是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我们能体会《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描述,我们就能理解,娱乐是美好的,人都有追求娱乐的本性。 在今天,游戏、真人秀、短视频、手机阅读多种娱乐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媒介形式远比电视时代要多得多,我们似乎已被各种娱乐包围,但我们和作者一样都不会否定娱乐,它可以暂时缓解人们的压力,给人们带来快乐。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时代,文化和娱乐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化,我们甚至有时会怀疑“这是最近的新闻信息么?” 因为很多旧的新闻还会拿出来炒作,还有一些娱乐信息被炒作成了新闻。 而我们身处其中,这些不知真假的消息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处在娱乐的舒适区中,享受着娱乐带给我们的快感。 可在我们掩卷沉思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甚至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说:“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 我们正逐渐走向“娱乐至死”的世界。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只要认清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便可有针对性地做出一些对策。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信息大潮中,而媒体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逐渐出现了“唯收视率论”的现象,那么媒体就会以大众喜好为风向标,制定节目内容。 正如选秀节目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娱乐变得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于是收视率暴增,而此时媒体决策者常常就会忽略新闻价值和自己的思考,更多地引进选秀节目。 无原则地迎合受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长此以往,媒体的公信力便会逐渐下降,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值也会随之降低。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指出,媒介的改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确实娱乐新闻过多,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追星族”的行列,减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众事务被忽略,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公民意识变得越来越弱。 而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后台新闻客户端会为我们精准推送我们日常关注的新闻类型,越是关注娱乐,娱乐便会被关注的越多,而媒体便会制造更多的娱乐新闻供人们关注,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娱乐成指数增长,政治文化成指数下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媒介也一样,既有善的一面,为公众提供有用的知识,也有恶的一面,麻痹公众的神经,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传播学鼻祖施拉姆就曾做过一个比喻,他说,媒介就像时间的窃贼,正一点一滴不知不觉地偷走了我们的一生,而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 这似乎是最大的危机,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追求娱乐,不反思娱乐背后带给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我们只能“娱乐至死”。 身在牢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被圈住,越是娱乐至死,我们越是要活着! 作为大众媒体,尽量摆脱娱乐,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完善《限娱令》的同时,思考在这片喧嚣中,能留下值得人们回味和反思的内容。 新闻媒体要切实肩负起监测环境、传递文化的责任,引导更多人倾向有价值的阅读。 从报纸、书籍到电报、广播、电视,公众话语从严肃逐渐走向娱乐,而今日,娱乐呈井喷式发展,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我们需要回归本真,重新重视严肃阅读。 碎片化阅读以及浅度思考所带来的浮躁与盲目,需要严肃阅读来冲抵、反思与制衡这种倾向。 回归思想性的阅读,对读者来说,也是通往心智成熟的一种方式,跳出舒适区才能真正走出牢笼,各种知识付费平台的兴起,深度、严肃、优质内容、知识型阅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接收到的信息更是千头万绪。 信息泛滥就等于没有信息,对娱乐的审美疲劳,对新闻的麻木无感。而越是这样,作为公众就越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对事物的判断才能更直接、更明确。 在之前的有书共读中,司令同学就为大家解读过《独立思考》这本书,这本书将批判性思维带入到了社会、文化、媒体等多个现实领域,详细地告诉人们如何拥有这种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 要能够识别问题、敢于提出假设、搜集附加的信息并提炼假设、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最后以检验或实验的结果来评价假设。作者在书中说,语言就是用来挑战、讨论、质疑那些我们眼中表面事物的一种工具。 在娱乐中,我们已经逐渐失去表达的能力,更多地是人与机器的交流,而我们也要逐渐找回这种沟通及表达的能力,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作者用一本书来警示我们处于“娱乐至死”的状态,而我们也正努力逃离舒适,寻找自己真正的热爱。 至少在那些影像中,寻找被人遗忘的历史,还有整个人类的奋发与梦想。戒除我们浮躁的心态,阅读经典,提升我们的思想与智慧。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时代,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日签卡可以保存分享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