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死后留下十二座同样的古墓,考古专家非常震惊!

 恶猪王520 2018-06-17

“群峰争雄兮尽轩邈,清风拂兮云飞扬……”近日,屈氏后裔在祭祀祖先屈原时,一首荡气回肠的祭文回旋于“屈原12疑冢”4号墓地的上空。



众所周知,屈原墓在汨罗共有“12处疑冢”,4号墓地为最大的屈原墓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屈原12疑冢”从何而来?哪座才是真墓?近日,记者沿着屈原墓座落之处,探寻千年历史。




汨罗范围内屈原墓共12座 现存11座


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枕着汨罗江流,长眠在汨罗山上。汨罗山,位于汨罗江的北岸,是一片面积约三、四平方公里的丘陵。屈原疑冢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散布于这一片青黛之中。


相传,屈原于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在汨罗江投江殉国,历经十天才将遗体打捞上来,一边脸已被鱼虾吃掉,其女女嬃为其配上半边金脸,为防止人盗墓,便筑了十一座疑冢,以乱真伪。为纪念女嬃的义举,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烈女岭。


“屈原疑冢共有12座,因1958年修京广复线时掩埋一座,现存11座。”享誉全国的汨罗本土屈学老专家刘石林先生说,目前,11号墓和现已由台湾老先生陈之迈捐资维护好的冲里赵4号墓最大。


记者来到11号墓前,只见两块“汨罗山战国墓”文物标志碑矗立,安静地守护着一座底径40余米,高7、8米的圆形土丘。


“1953年,省考古界勘探屈原墓,认为11号墓为屈原墓,并写了碑文立于山上,但后来石碑不见于世。”刘石林说,只是听说石碑目前在屈原某位收藏者手中,但他始终没有见到这块石碑。


穿过一座写着“屈子墓”的巨大的牌坊,记者来到4号墓。大理石铺成的平台上,屈原塑像栩栩如生。屈原塑像后,“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赫然入目,墓上“清同治六年丁卯岁仲冬日重立”清晰可读。墓碑后,则是一座高五六米的土丘。


“4号墓是台湾陈之迈老人捐资900万元重修而成。”屈原4号墓目前的守护人赵冬阳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11号墓和4号墓封土堆形如小丘,清同治六年刊立墓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其余墓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文为“三闾大夫墓”。 1956年,“屈原12疑冢”被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墓为真人墓 位于罗子国贵族墓葬区


据史料记载,汨罗山屈原墓,较早记述于唐代《元和郡县志》:“左徒屈平墓在县(指原湘阴县)北七十一里。”唐代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


刘石林先生说,与汨罗山隔江相望的南岸,便是古罗子国城遗址。“罗子国是商代中叶芈部落的一个分枝,和荆楚同祖……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1983年,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湖南省博物馆考古学家在汨罗山上进行勘探,在山上共发掘100余座墓葬,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有67座,且所有墓葬都是真人墓。而后来所说的屈原“12疑冢”,也属其列。


资料图

楚、罗、屈是一个家族中的三个分支,屈姓和罗姓是同祖。当时专家分析,楚人自古就有“归葬祖山之阳”的习俗,至今依然,但残酷的现实使屈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郢都,他把与自己同祖的罗氏家族居住地--汨罗作为自己的“首丘”、“故乡”。


“因此,罗氏家族的墓葬区,也可以是屈氏家族的墓葬区,且是罗子国贵族墓葬区。”刘石林先生先生说,根据1993年汨罗水泥厂工地发掘的春秋早中期楚墓出土的“罗子箴盥盘”和文献记载的“罗子戊链壶”分析,这批墓葬的罗贵族可能仍然享有“子爵”的待遇。


“屈原十二疑冢”说法源于清代早期


“屈原墓早就存在,但‘屈原12疑冢’说法的形成其实是在清代早期。”刘石林先生说,古代有立碑的做法,但不记载墓主的身份,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很深,一般葬于山顶上,唐宋时期,葬在山腰,明清时,才葬在山脚。直到东汉末,墓碑才作为记载墓主身份的工具,刊立于封土堆前。这之后不久,人们给屈原墓立了碑,这块碑历经几百年风雨剥蚀,到唐代仅存模糊的“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几个字了。后来,字迹更是模糊,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大概已搞不清哪一座封土堆是屈原墓。


这个时候,屈原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地被神化,到了清代,屈原已不仅仅是“忠君爱国”的楷模,更给戴上了“孝”的头冠,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景仰,便渐渐衍生出女嬃给屈原配半边金脸,为防盗墓,女嬃以罗裙兜土,日夜不息,欲筑疑冢,其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土地神舞动赶山杖,一夜之间帮女嬃筑起了十一座疑冢之说。


“所以,在清以前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有关“疑冢”的只言片语。于是,诗人周嘉湘在汨罗山上寻找一番后,只能叹息:‘二十四坟何处是?残碑无字蚀苍苔。’满怀遗憾而去。”


到了清同治六年,地方文人黄世崇到汨罗山进行了一番踏勘,他大概认定冲里赵4号大墓为屈原墓,便在墓前刊碑立石,并撰文曰:“世崇仍复唐碑之旧,而记文特辨正疑冢之说。”


但是疑冢之说已深入人心,人们深信不疑,出于对屈原的敬仰和加强对古墓的保护,后人们又索性选了11座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作为屈原墓将其保护起来。“于是,12疑冢由此形成,而疑冢之说更有了实物的依据。”刘石林先生说。


如今,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轻轻触摸碑面,仿佛,两千多年前那位“光争日光、气壮山河”的伟大诗魂形象又重现在眼前……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