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三大产业取得新进展

 紫藤阁上校 2018-06-17

 按照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安排,在20002004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后,从2005年起到2010年,是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2005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年重点突破的第一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工作重点,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成绩。现对2005年贵州西部大开发建设最新进程监测报告如下:

 

  一、西部大开发总体进展情况

 

  (一)当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特点

 

  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五年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从2000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GDP增长分别为8.5%8.8%10%11.3%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对此,国务院于20043月出台的《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决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并提出了十项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这十个重点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这些政策措施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发展和深化,它不仅是对以前政策方针进行延伸,而且对在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政策调整。不久,曾培炎副总理在西部大开发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不减弱,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步伐不放慢。

 

  从中央围绕西部大开发出台的政策措施看,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从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培育、扶持西部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转变的新阶段;从资金来源上,西部大开发进入了由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向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多元化投资的新阶段;从区域发展上,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与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二)今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今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全国生产总值增长9.4%,西部地区中仅云南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内蒙古以21.9%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甘肃和陕西增速跻身全国前10位。

 

西部省(市、自治区)

2005年前三季度增速

内蒙古

21.9

广西

12

重庆

11.8

四川

11.6

贵州

11.6

云南

9.1

西藏

12.3

陕西

12.5

甘肃

12.6

青海

12

宁夏

10.2

新疆

10.7

 

  从投资看,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0475亿元,增长29.5%,分别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1.83.9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内蒙古、云南、陕西、广西、四川等5个省份的增幅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内蒙古和云南分别以49.9%39.6%的增速居于全国前两位。

 

地区

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

增长速度(%)

投资绝对量(亿元)

全国总计

48741

27.7

()东部地区

26965

25.6

()中部地区

10536

34.2

()西部地区

10475

29.5

内蒙古

1884

49.9

广西

939

29.3

重庆

1016

22

四川

2024

29.5

贵州

578

22.5

云南

946

39.6

西藏

130

16.9

陕西

1175

30.2

甘肃

569

24.8

青海

234

8.5

宁夏

249

13.7

新疆

732

11.6

 

  (三)贵州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

 

  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25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9.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完成财政总收入265.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35亿元,增长23.6%

 

  前三季度贵州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和西部比较,大部分指标增长幅度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同期有所前移。如GDP增幅在全国排第20位,比上年同期提升7位,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与四川并列第8位,比上年同期前移2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8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列全国第9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国第19位,比上年同期前移8位。

 

  2、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围绕重点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截止到9月底,全省交通投资累计完成86.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000公里油路建设和10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进展顺利,遵崇高速公路遵义至桐梓段已建成通车试运行。三凯公路、玉三公路、镇胜公路、兴仁至顶效公路等正加紧建设。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66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6.5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7.2%,等级公路的比重提高到74.4%。全省59%的乡镇通油路和85%的行政村通公路;航运建设方面,随着黎平机场的竣工试航,以贵阳机场为中心,以铜仁、兴义、安顺、黎平和荔波等五个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初步形成。水运建设方面,赤水河航运建设工程已完成香炉滩至合江23公里整治工程,天生桥库区码头建设水运工程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电网、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进度也比较快。到2005年年末,全省行政村通电率将提高到近100%;电话普及率将提高到每百人22部。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止到9月底,滋黔工程一期已开工建设4个项目;解决农村人饮91.17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4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0平方公里。目前正待治理的病险水库有81座,其中有52个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县城以上城镇供水等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城镇供水普及率达88.9%,新增供水能力210.32万吨/日,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118升;燃气普及率达48%;改扩建城镇道路500公里。

 

指标名称

2005年预计完成情况

2010年目标值

等级公路比重

74.4%

80%以上

等外级公路比重

25.6%

20%以下

二级以上公路比重

7.2%

15%左右

乡镇通油路比重

59%

80%左右

行政村通公路比重

85%

90%以上

公路路网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26.5公里

 

行政村通电率

100%

 

电话普及率

22/百人

 

 

  3、在形成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增长格局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目标,十年重点突破期间,全省将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争取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收入100亿元左右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围绕这一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贵州省西电东送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中,除索风营电站有1台机组要到2006年才能投产外,其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六火电源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中部分已建成投产。预计到2005年底,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将达到1324万千瓦。如期完成了黔电送粤任务,向广东送电负荷由2002年的100万千瓦提高到今年的400万千瓦。全年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将达到65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180亿千瓦时,其中送广东电量132亿千瓦时。2005年,电力工业预计可完成增加值120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0亿元,成为仅次于烟草的行业;贵州电网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率先进入百亿企业集团的大型企业。

 

  按照大煤保大电的发展思路,以大中型煤矿为支撑、小型煤矿为补充的电煤供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岭矿3处综采面已建成投产,比德、玉舍等煤矿首采面形成,五轮山、龙凤等煤矿开工建设。目前全省现有煤炭矿井2000多处,核定能力约1亿吨。2005年,预计全省原煤产量将达到1.1亿吨,比上年增长12.7%,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分别达到85万吨和40万吨。

 

  二是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做强。9月份新组建的黄果树烟草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贵州省烟草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卷烟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黄果树烟草集团将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以上,成为进入百亿企业集团的第二家大型企业。在整合卷烟企业组织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一、二类卷烟比例得以提高。全年预计卷烟产量209万箱,比2000年增长11.7%。以国酒茅台为主的白酒产业也日益壮大。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白酒产量72357千升,比上年同期增长13.9%,预计茅台集团2005年产量可达15000吨。

 

  三是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从去年以来,全省共设了90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两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1.96亿元。随着2004年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带动和2005年基地项目的启动,各地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全省畜牧业生产正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前三季度全省畜禽存栏、出栏数同步增长,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达34.9%,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以加快培育后续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大省为目标,旅游宣传促销和推介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举办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贵州旅游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三季度全省已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7.46万人次,完成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054.3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6%17%;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134.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5%,增幅之大,为近年来少有。

 

  四是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医药工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形成了中西药及其制剂等产业体系和贵州神奇、益佰、益康、信邦、汉方等跨地区、跨行业的较大型制药企业集团及一大批中小型制药企业。前三季度医药工业完成增加值21.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2%,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食品工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益,开发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规模的食品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前三季度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

 

  五是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良好。在1英寸微硬盘、CDMA手机,以及高级超音速教练机、无人机、采棉机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8.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8%

 

指标名称

2005年预计完成情况

2010年目标值

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

1324万千瓦

3000万千瓦

向省外(广东)送电负荷

400万千瓦

1000万千瓦

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

650亿千瓦时

 

外送电量

180亿千瓦时

 

其中送广东电量

132亿千瓦时

 

原煤产量

1.1亿吨

突破1.5亿吨

成为“百亿企业集团”的企业

2

一批

 

  4、新阶段扶贫开发进展顺利,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继续加大100个一类重点乡镇扶贫开发力度,并把100个一类重点乡镇的791个一类村和部分二类乡镇中的309个一类村共1100个村纳入整村推进计划,从中央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2.7亿元用于百乡千村扶贫工程。通过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一类乡镇、实施整村推进的一类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有所缓解,预计全年全省将净减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10万人和低收入贫困人口10万人。

 

  由于在全省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全年共减轻农民负担6.39亿元,农民人均负担在2004年基础上再减19.31元,实现了农业税负担。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5%以上。

 

指标名称

2005年完成情况

2010年目标值

中央下达贵州省的扶贫资金

6.55亿元

 

省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

0.5亿元

 

纳入整村推进计划的村个数

1100

每年1000个左右

净减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数

10万人

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5、围绕生态立省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

 

  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9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营造林任务158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40万亩、荒山造林947万亩,工程建设涉及86个县(市)1403个乡镇13377个行政村,已有191.6万农户从中受益。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各地围绕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林草、林竹、林茶、林药、林果等多种治理模式,累计已实施各种治理模式达440万亩,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了后劲。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建沼气池11.23万口,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61万余口。

 

  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得到加强。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江河湖泊水质监测和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等措施,全省70%以上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贵黄、贵遵、贵毕和贵新4条高等级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89.7%的大气污染源实现排污达标;两大流域八大水系地表水所监测33条河流的74个断面中,62.2%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重安江磷、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有所降低,局部地区酸雨污染强度有所减轻,酸雨频率平均水平呈下降趋势。

 

  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得以推广。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努力改变过去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以省会贵阳试点发展的循环经济起步良好。

 

指标名称

2005年前三季度

完成情况

林业投资

18.66亿元

完成营造林面积

358.1万亩

其中造林面积

217.26万亩

封山育林面积

140.84万亩

新建沼气池

11.23万口

 

  6、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科技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继续得到全面发展

 

  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普九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同时对农村地区部分家庭贫困生推进两免一补,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从2005年起,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86万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和杂费,其中免除杂费所需9870万元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另外,省财政还新增安排248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的生活补助。2005年底,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预计达到98%左右,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2.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62.46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3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

 

  按照2005年基本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以及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运作为特点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部分高技术领域的科技水平接近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发展总目标,全省科技投入增长比例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科技集成攻关和产业化成效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从2004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的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8%

 

  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全省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预防控制体系与执法监督体系的改革,全面落实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全省财政加大了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方面有支出1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截止到9月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农业人口360.94万人,已筹资参合的农民225.51万人,参合率达62.5%。通过中央投资和省级配套资金改扩建乡镇卫生院395个。到2005年底,全省将拥有卫生机构6499个,其中医疗机构6162所,预防保健机构205个,卫生院1465个,医院病床达到59281张。

 

  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到9月底规划和在建的县级城市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有33所。到2005年底,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将分别上升到83.1%90.5%。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三条保障线制度逐步完善,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贵州省将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形成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再就业。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2%左右。

 

指标名称

2005年预计

完成情况

2010年目标值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8%左右

 

“两基”人口覆盖率

82.4%

 

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的县个数

73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5%

 

青壮年文盲率

5%以下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6.4%

60%左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0%

 

全省拥有卫生机构

6499

 

医院病床

59281

 

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

83.1%

 

全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90.5%

 

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人口出生率

1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

9‰以内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全省西部大开发围绕五个方面的重点扎实推进,并在部分重点领域实现了较快发展,为十年重点突破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重点项目如黔东水利枢纽未能立项;病险水库治理的在建项目仍为2002――2004年间立项的81个,2005年国家仍未下达全省病险水库治理投资计划。

 

  (二)地方配套资金匹配困难,以及拖欠工程款的问题突出,使部分项目处于停工状态。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到位资金60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这一速度比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3.4个百分点,也比上年同期减慢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已开工的项目中本年应付款8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4.9个百分点。如滋黔一期工程中有14个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而难以开工。

 

  (三)移民搬迁进展缓慢,给部分重点项目建设和后期移民搬迁带来很大压力。如桐梓天门河水库因资金缺口、施工中占地和移民补偿未能全额支付目前已处于停工状态;龙滩电站只完成7584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现在距该电站200610月下闸蓄水仅有1年的时间,全库区还有近3.6万移民未搬迁安置、有8个集镇的迁建及专项复建等工作任务需要完成;彭水电站只完成80人的移民搬迁,还有近2万人的移民必须在2007年之前完成,且任务全部集中在沿河县,搬迁强度前所未有;三板溪电站还有1.5万移民必须在2006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移民搬迁的任务相当繁重。

 

  (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各级地方财政困难,无力在区域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需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项目上投入较多资金,致使大部分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部分国有企业污染严重,有的负债累累,有的处于破产边缘,无力筹措资金治理污染,对当地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严重隐患。全省石漠化面积大,加快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已尤为迫切。由于石漠化治理国家尚没有专门的项目支撑,石漠化治理形势十分严峻。

 

    (贵州省统计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