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要具备的三项心理能力

 GPF生活教育 2018-06-17

(一)父亲的温暖可以照彻孩子的人生

父亲是你最温暖的称谓,父亲的温暖可以照彻孩子的人生,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填上阳光明媚的底色,但其实我们何尝又不是被孩子们所温暖呢。

记得去年父亲节自己生病发烧,在家休息。平日在家的话,三岁的儿子都会一直缠着我陪他玩儿会。当他看到我这两天躺床上生病的时候,非但没有过多的纠缠,还装起了大夫的样子给我头上敷毛巾物理降温,还给我端水,喂我水喝。看到孩子可爱温暖的样子,我的烧就好了一多半了。这次生病主要是因为在北京最高温的两天时间里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事业把北京的东西南北跑了个遍。人体是一个很精密的仪器,当你超负荷工作没有休息的时候,它就会强制关机进入自我保护状态。

人类不仅有一个奇妙的身体,还有一个浩瀚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浩瀚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东西叫情感。生病这两天更深刻的体会到家庭和婚姻幸福的秘诀就在于一种情绪:“温暖”。温暖的孩子必始于温暖的父母。营造家庭的温暖,培养温暖的孩子,父亲可以做什么呢?

对于“缺爹”(上世纪很多家庭爸爸基本是不管孩子的)的一代,当他们也成为了父亲由于从小到大在缺乏父亲的温暖环境中长大,要做到温暖其实也是蛮挑战的。分享我几点个人经验,供父亲同行们参考,尤其是针对那些孩子尚幼的父亲。

首先,温暖的父亲可以从哄孩子睡觉开始。

这个看似简单,对有些父亲来说却是很有挑战难度,但是假如你能够把孩子成功的哄睡着,那么你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依赖关系,以及之间的温暖的情感联系都会迅速提升。

对于孩子而言,他睡觉之前都会想尽办法寻求一个比较安全环境,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当孩子睡着之后,他就处于无保护状态的。举我家小朋友的例子,第一天发烧的下午,孩子困得实在不行了,然后他外婆要哄他睡觉,他就闹非要找爸爸。我强撑的昏沉的脑袋,把他接过来,放在枕头边儿,给他讲了一个自己瞎编的小故事,孩子一会就睡着了。

在家里,平时孩子是先找妈妈,找不到妈妈就找爸爸,然后才是家里老人。我时常在想那些把哄孩子睡的机会让给老人让给保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亲密和温暖,不是由血缘来决定的,而是由日常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的联系所决定的。

其次,停止对孩子的打骂,因为大多时候这种方式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

当你在用“吼”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害怕。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停止行为,并不是因为也知道行为不对。当人感到害怕的时候,大脑内大部分的血液和能量就会集中在恐惧情绪的中心“杏仁核”。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他大脑里负责认知判断的脑区前额叶皮层是缺乏血液和葡萄糖供应的。这个时候他是不可能明白你讲的道理的,所以这时候只能是“口服”而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还会容易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过激和冲动行为增多。

当孩子在吼叫和打骂声中长大,他们可能不记得具体你为什么打骂他(就好像你时常也会模糊自己具体为什么打孩子),但是当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他的生理水平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激活,心跳就会加速,这个时候就容易做一些冲动的行为。

最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指令要清晰直接,要就事论事。

有的爸爸在孩子犯了错之后就会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怎么就不能老实点儿”,“你太讨厌了”。这些语言都是过度泛化而且不具体的。根据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博士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语言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悲观的性格。这种表达方式是在对孩子内在和性格的否定,而且用“总是”是间接暗示孩子没法改变的。

在这种消极的、持续的、没法改变的评价下,孩子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选择接纳你的评价,那么大就会悲观、失望和不自信;另一种是孩子选择了反抗,于是就有了叛逆、逆反、离家出走,长大了就想尽各种办法的离开家庭躲着父母。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情绪,人难免都会有过激的语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道歉和解释清楚。有一次我因为孩子淘气,我跟他说了“我讨厌你”,孩子的淘气行为立刻终止了,但我也瞬间感觉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失落与孤寂。在晚上跟妻子和孩子散步的时候我很诚恳跟孩子道歉,说爸爸不是讨厌你,是不喜欢你的那种行为,然后孩子也主动跟我说:“我知道了爸爸,下次我不那样了”

家庭需要靠情感来维系,幸福的家庭必须温暖的。每一位父母都是教育孩子专家,我的个人小经验,也只是仅供参考而已。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方法要想营造幸福温暖的家庭,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积累。

(二)如何成为有趣的父亲

有趣的父亲是孩子的人生之幸,如何成为有趣的父亲?

首先,有趣的父亲懂得“尝试错误”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对猫的训练过程中提出了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尝试错误”。他认为学习都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些父亲时常感慨“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拧”。这个时候明智的举动不是去纠结为什么孩子不听话,而是要更努力的静下心来,尝试着不同的角度去更好的了解孩子。

其次,有趣的父亲懂得发挥相信和尊重的力量

大部分孩子从基因上就比我们有优势。TA继承你的一半基因,还有爱人另一半的基因,而且TA的时代如此优越。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相信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尊重孩子。我们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也要支持孩子放手去干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的人说如果孩子要干伤天害理的事情也要支持吗?这时候我觉得最应该做的是反思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

父亲不应是孩子害怕的人,而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尊重和敬爱的人,尊重是相互的。我们需要让孩子体验到被信任和尊重,他们才会信任和尊重你,才会更有力量,更自信的去面对那个如茫茫荒野的外面世界。

最后,用心去爱,是一切的基础

爱的繁体字中间是一个心字,爱需要用“心”,而不只用脑。如何用心去爱,首先学会需要控制情绪。只有情绪稳定了,我们才有耐心去观察孩子;只有我们的情绪稳定了才会选择去相信孩子,才会去尊重孩子;只有情绪稳定了才不会说一下气头的话和极端的举动。所以对有趣的父亲而言,情绪管理是第一个必修课。

(三)你与孩子的距离只差一个“转身”

小时候很喜欢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他让我感受了父亲的背影也是一种爱的表达,理顺了我对父亲的爱,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把父子关系寄托于孩子的领悟,就难免落伍了。

因为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父亲背影的爱,父亲们也时常困惑为什么孩子就不能懂事些。许多孩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只看到的是越走越远,渐行渐远,远隔重洋,甚至因爱生恨。王健林说他怕儿子,柳传志也说他怕儿子,我能感受到这两位父亲对亲子关系的一种无奈,以及在经历某些事情后对亲子关系的一种领悟。我不希望自己怕孩子,我更不想孩子怕我。我希望成为孩子生命中敬爱的人,而不是令孩子惧怕的父亲。

其实我们跟孩子的日常互动决定了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有一次,儿子把我喝茶茶杯给摔了,孩子哭得非常厉害。现在回想如果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没有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不懂得的转身和觉察,我跟孩子的亲密关系就会产生缝隙。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的,但同时听到孩子哭声里面更多的情绪。那种哭声是孩子失去心爱之物的伤心难过的哭泣。那一刻,如果是我去训斥他,只会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孩子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理解,蜷缩在内心世界里看着愤怒的父亲瑟瑟发抖并等待着你的离去。

因为看见了孩子的内心所以我选择用感受孩子的情绪代替自我愤怒情感的宣泄。当我重新给孩子拿一个杯子时候,孩子迅速停止哭泣,并认真的告诉我,他会保护好这个杯子。我很庆幸我自己及时的转身,避免了对孩子的无意伤害。

教育绝对不是训斥,教育应该是唤醒孩子内心美好的种子。如何在孩子的内心转过你的背影,爸爸们可以从这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第一,不断的自我成长。每个人的心灵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你在跟孩子,跟爱人交流的时候,如果发现很难受,就需要注意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这时需要正视和面对,而不是听之任之。心理学有很多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问题所在。

第二,做一个知情人。情绪是人行为的动力核心,人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在追求或逃避某种情绪。认识情绪提升自己的情商,可以从情绪的原理,情绪的诱因,情绪的生理机制展开。例如情绪有个“无反应期”,就是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候,你会只关注这种情绪而忽略其他的可能性。这就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很多激情犯罪的根本原因。情绪管理可以从观察情绪开始,每次当你经历某个情绪而后悔的时候,要把这个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表现都写下来,有助于对情绪的觉察。管理情绪需要个过程,尤其是情绪的生理调节训练。

第三,做一个会沟通的人。我经常跟家长朋友们讲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沟通,家庭教育核心是亲子关系,重点是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或者是小屁孩讲也不明白,就放弃跟孩子沟通,用控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多用“第二反应”,遇见事情的第一反应很多时候是自然的,是一种带着过去情绪记忆的一种反应,在这基础之上可以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这时候的第二反应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表达!

在孩子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先情绪关注在理性教育。只有理解和关注了孩子情绪,孩子才愿意跟你更多的表达和倾诉。当孩子跟你分享高兴事情的时候,需要用到积极主动回应,只有积极主动回应才能够促进你们之间的关系。做到积极关注以后你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困惑于家庭教育,困惑于亲子关系的爸爸们,我想说“回头是岸”。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待的,当你转身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属于你的家庭幸福。你也可以选择继续背对着孩子,等待的孩子绕道你的前面去面对着你,那时候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追求个人成长,追求美好,追求爱,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新时代我们为人父母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孩子的心理发展,成为温暖、有趣和会转身的父亲可以帮助你收获幸福温暖的家庭。

更多暖心内容,欢迎关注《家庭心理学》微信公众号!

2、为什么“傻”爸妈往往更幸福。

张耀炎老师简介

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拓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家荷教育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中心主任,《家庭心理学》公号创始人。

曾为中国海关、国家电网、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机关企业和学校提供上百次心理学培训和咨询服务。

擅长:儿童与青少年优势性格培养、家庭关系、情绪压力管理、教师积极心理拓展。

家庭心理学

用“心”点亮幸福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