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育人先当自育 发表时间:2014-09-10 来源:铜陵文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从教师这种职业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将教师与教书育人紧密相联了,然而,由于受到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今天的教师,在卖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淡化了道德、法律与文明方面的教育,而仅仅强化了升学率方面的应试教育,于是,文化课的学习,准确地说,就是复习与考试,成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甚至是全部。面对道德、法律与文明,学生们越来越生疏,越来越茫然。 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宗旨,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置于“授业”与“解惑”之前,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德智体全面发民”的德育为先,不谋而合。而无论是“传道为先”还是“德育为先”,两个为先,都强调了育人的重要性,也都在提醒我们,教师,必须做文明的传播人。但事实却是,眼下,教师这一群体,自身就没有意识到文明的重要性,更没有身体力行地践行文明传播文明。 就在教师节前夕,光明网报道,初二14岁男生余亚楠中秋上吊自杀,死者家属称,余亚楠自杀前曾被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过耳光。虽然这则新闻的真相,最终还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例子,确实多得让我们不敢直视。百度“学生被打耳光”与“自杀”等关键词,跳出的新闻,绝对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可想而知,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之下,学生的言行,又如何谈得上文明?然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却屡屡做出背离文明的恶俗之举。 且不说若干年前的井喷式的校园性侵案,仅仅是今年教师节而言,9月4日,微博“倩大爷是双鱼座”晒大闸蟹图片,并称“学生家长送的,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引发网民关注。拜金拜到这等地步,我们还能指望学生如何淡泊名利? “学校无小事,处处关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为表率”,这句话,不应该只是标语或者是口号,而应该贯彻于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文明并且传播文明。教师们,不仅要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应该引导学生向着文明靠拢,向着文明发展。 教师传播文明,还应该体现在,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牢记“辱骂与恐怖绝对不是战斗”这句名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批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明白,培养学生向着乐观、文明的方向发展与进步,这原本不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周一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