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旷放词”,既有别于豪放,也有别于婉约!

 flyk0tcfb46p9f 2018-06-17

历史的边缘,遗忘的民间,关注聊史补丁

诗必言唐,词必言宋,唐代是诗的巅峰,而宋代是词的高峰,故有“唐诗宋词”之说。而词最早以风花雪月居多,题材较为局限。所以早期有“诗庄词媚曲艳”之说而到了北宋的时候,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词人,那就是苏轼。他“以诗为词”,大大拓宽了词的领域。苏轼之前的词人大多风格婉约柔媚,而苏轼以诗入词,首开豪放之风,风格渐趋于阳刚之气。

俞文豹在《吹剑录外集·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个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段话是婉约和豪放的最好注脚,柳永的词适合年轻女子来唱,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的词,则只能是关东大汉来唱,方能唱出味道,这就是对苏轼豪放词阳刚之气的最好说明。

当然了,苏轼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也有婉约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不是“豪放”而是“旷放”,可称之为“旷放词”。这类“旷放词”和辛弃疾那种豪放直爽的风格又是不同的。其中最能代表苏轼旷放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序言里已交代写作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序言的大意是说三月七日,他和朋友到沙湖游玩,不巧遇到了大雨,而身边没有任何雨具。朋友们在雨中都狼狈不堪。唯有苏轼不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而且还觉得颇有趣味。雨过天晴之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不要在意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何不边吟诵、长啸边徐徐前进呢?竹杖与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不用害怕,就像穿着一身蓑衣任由风吹雨打,我这一生也任由困境而处变不惊。春风吹醒了酒意,我感受到了微微的寒意,前面山头却有斜阳来迎接。回头看看来时遇到风雨的地方,归去之际,无论天气好坏,都能超然面对。人生总是有起起落落、时好时坏,但不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特别是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倍为人们称道,富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捕捉住大自然微妙的一瞬,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自然界的雨和晴实属寻常不过,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感受到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对于人生的荣辱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拿得起也放得下,能够豁达、旷放地去面对。人生遭遇是无法去预测的,是变幻无穷的,唯有自己的心境是由自己掌控的,可以调节的。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所以这首词堪称“旷放词”的代表作,自然有别与豪放词,也有别于婉约词,这恰恰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他词人所难以超越的。

图片来自网络,若牵扯到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此文为聊史补丁原创,特此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