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能见到的资料中,松下(Technics)大约在80年推出了new class A类功放。最早SE-A3纯DC功放,双牛双单声道设计,由A3到A3MKII,直到86年推出Class AA功放才停产。 






Class AA类在86年开始出现,并逐步替代new class A。 
到国内,大约在82~83年左右,《无线电》杂志上刊登了相关的分析文章,作者是李应楷。我很佩服当年老一代工程师,文章分析见解的深度,至今很多人无法超越。 当年的原理分析: 




制作文章: 





SE-A3这台机的设计从现代角度还是蛮先进的,单独一组100V稳压至85V供前级推动,功率管电压也去到了75V(DIY的话必须要考虑安全性)。New Class A部分采用了单独的模块设计。当中的二板管为锗管OA90,不同档次的机,对new class A电路进行了“精减”。 
大约在84、85年,new class A又出现一种改进的电路:计算机驱动new class A。相关介绍: 
原理图,通过微机检测信号,DA转换分析,再反馈到电流偏置中。 
一些英文说明,有兴趣可以慢慢看看。 


前期和后期的new class AA电路中比较,也看出后期改进后新的电路中,有两个电流偏置,营造出1个小功率甲类,和另一个滑动准甲类,两个互补输出,颇有之后来者CLASS AA的思维,不过两者电路是不同的。 【结束语】 我看new class A的电路经历了三代变形: 1、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 2、是电脑控制的; 3、一个小功率A类+一个new class (滑动功率)A类。 这个改变,估计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小信号失真的问题、喘息效应等。 做为一个爱好研究技术的音响发烧友,从技术角度理性去看日机:80年代初它们都已经在应用双牛、双单声道、前后高低压、孪生场管、DC放大、DC伺服……这些现在我们依然在运用的技术。 当然,做为音响DIY爱好者,我也思考几个问题: 1、搞如此繁琐电路控制,愿望与现实是否一样?对于有些新技术,到底是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 2、剖析一下日机,看看有哪些好的,有哪些晕招,学什么,不学什么。无论如何,要自己做一遍才有话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