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清家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

 virn 2018-06-18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无论青铜、玉器、书法、瓷器,这些艺术样式都有着强烈的功能性特点,但同样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样一个由功用向独立艺术发展的轨迹。

同样也适合明式家具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明式家具是中国线条艺术发展的一支脉络。与此同时,文学艺术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发展轨迹,正是纯艺术与世俗相融的过程,与明式家具的打通艺术与生活的过程完全一致。这是我们在全景观艺术史上来观察明式家具的一个初步的概述。


其实,任何线条都是形式,是抽象的结果。在审美中,没有体验还原的抽象都是空洞和死板的。为什么有的专家说,中国画关键在笔墨,在于线条。但在特定材质、语境和暗示下,这种抽象后的线条能唤起内心最深刻的情感涌动,这种涌动是莫名的熨贴和亲切,是霎那间重回故乡的温馨和被安抚的感动,是身心融入又无比空旷,急于表达却又欲说换休的饱满和怅然。这份饱满、怅然,也是一份惊叹、满足。


这样在线条中的体验还原,一定是要有文化积淀的,也就是说它有它的解码系统。为什么你在明式家具前摩挲再三、栏杆拍遍,无疑是它的线条组成的空间、气韵,让人感到了难以言说的舒惬,感到惊叹,欣赏者顺利地完成了解码,进入了它的气场。

在这过程中,情感和生活的体验汹涌而至,它不简单是对技术的感知,而是十分含混的感受。这样,线条艺术必然和文化有着极深刻的依存,我们所说的一件作品有书卷气,其实就是抽象和还原的审美结论。

明式家具和明清文人结下如此深的渊源,关键的核心点,就是在这里。我们想探讨的,就是这其中的奥秘。在明清之际,工艺和文化的关系是十分深刻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谈到“吴中绝技”:“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

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进乎道矣。”

张岱列举了当时手工艺制作之精良者,这当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家具,但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盖技也而进乎道矣”,这个判断是十分有道理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式家具是器,但已进乎道,这核心是人,是物与人共鸣的人。明式家具之所以能登上大雅殿堂,能成为大家共认的古典家具审美典范,这里就必须谈到明清两代的文人,即中国古典文人审美情趣。子曰:君子不器。(转)

你好我是拉维佳国际家居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virn > 《a》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