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不要进入西化者的科学圈套

 369蓝田书院 2018-06-18

        

 封志强

 

看过许多反中医的文章,其核心的一点是: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发。其实,科学的西医诊疗方法是依据西方现代科学原理产生并形成的。方法科学,疗效是否好,对病人整体效果如何是另一回事。西化者们把方法科学与疗效混为以一谈,用科学掩盖其治疗的失败。其实,西医还有许多问题解决不了。根本没有理由西化中医而把中医拖入西医的泥潭。

许多中医人奋起反击,说中医如何如何科学,是超科学。有的在西学的圈子里寻找科学依据,寻找经络的实质和物质基础,有的以中医理论附会西学理论,有的搞数学模型,有的提出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西学概念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出发点大都是好的,是为了振兴中医。实际是钻进了西化中医者的圈套。

中医是医道,难为科学。把一只羊抓进鸡舍里,指责它为什么是四条腿而不是两条腿,为什么不会下蛋,有什么意义呢?中医人企图附会西学理论,徒劳无益,是对中医信心不足的表现。西化者耗费巨资和人力找不到经络的实质和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西学的致命缺陷。

《黄帝内径》曰:“黄帝坐名堂,召雷公问之曰:子知医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不能别,……帝曰:善!……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著至教论篇第十五)。

可见中医是道,是医道。

何谓道?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既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可道,也不可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自然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是此非此,是彼非彼,科学也不科学。而“科学”要求:此是此,彼是彼,是即是,非即非,要经过实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重复。

恍恍惚惚,难说“科学”。中医立法、处方、遣药也是一样,往往似此似彼,恍恍惚惚。砒霜是毒药,也不是(寒痰哮喘);当归补血汤中黄芪(补气)用量是当归的五倍,似是重在补气,却叫补血汤;针灸百会(在头顶)治脱肛;推拿涌泉(在脚底)治头疼。恍惚又模糊,“科学”难说清。如果得“医道”,疗效不含糊。中医的疗效取决于医道高低而不是“科学”。

中医是医道,道,“首”随恍惚之像而“辶”、而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求索于有无之间,是为道,为医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用西学证明中医“科学”,是徒耗精力,没有实际意义。想以此说服政府废除现行政策,支持中医,难。

非科学能治病,有时还能治疗“科学”治不了的病。传流数千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中医为什么非要戴科学这顶帽子?我看大可不必。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西医能救人,也杀人,而且费用高昂。

中医人应该丢掉中西医结合的幻想,不进西化者的圈套。认真读经典,勤临床,多积累。中医扎根于民间,土壤深厚,中医不死。

 

                                   2009.2.27

 

钱老说:中医是医学发展的方向,西医也要走到中医路上来。

这话有道理。西医研究越深入就越模糊,就越就接近“恍恍惚惚”道的境界。西医研究已经到了分子水平,但就基因的多效性和性状的多基因性就够西医科学恍惚若干年了。像最近的甲流疫苗,费了很大劲儿研制出来了,病毒又变了。其实科学的同一个病毒,注射到不同人的身体里,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科学能说清吗?此时说清了,彼时又模糊了。而医道则可以以八纲辨证,用千变万化的配方应付无穷变化的病毒和各种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