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銘文說歷史

 尋夢閣 2018-06-18

 


故宮e學園數位學習課程內容


課程:銘文說歷史--毛公鼎、散盤、宗周鐘


第一章:歷史價值非凡的寶物


毛公鼎、散盤與宗周鐘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銅器中是非常重要的文物。這三件青銅器的珍貴之處,在於器身上所銘鑄的長篇銘文。毛公鼎、散盤與宗周鐘上的銘文,不但展現了大篆書法端莊與優美的一面,同時也是專家學者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以下我們將透過這三件青銅器銘文的解說,勾勒出
三千年前,西周王室的興衰,以及王室與諸侯國、邊境國家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


[]大篆:所謂的篆書,是用來統稱秦漢以前,文字結構趨於象形、文字筆畫較為圓轉的古文。後來秦始皇統一文字,頒佈形體更為規整、線條更勻齊的篆書體,稱為小篆,把西周時期使用的文字-例如毛公鼎等青銅器上使用的銘文-稱為大篆。

























毛公鼎
放大圖
 







毛公鼎      
 


第二章:毛公鼎


鼎腹內鑄銘五百字
宣王授權毛公輔政
毛公銘感作器傳世


2-1銘文助長毛公鼎的名氣
毛公鼎,可以說是西周晚期圓形鼎器的佳作,整件器物給人一種端莊穩重,一派渾圓大度的感覺。鼎口的邊緣兩側有兩支立耳,鼎腹接近口緣裝飾著一圈重環紋;腹部呈半圓球狀,並以三支壯碩的獸形足來支撐整個鼎的重量,呈現出相當敦厚樸實的質感
此外,鼎內的銘文更令毛公鼎名聞遐爾。接下來將帶領各位從銘文的內容一窺三千年前
君臣交心的感人事蹟,並從銘文的形式領略書法之美,現在就來欣賞這篇銘文的內容。


2-2銘文透露宣王中興志願
往毛公鼎的腹部看,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銘文。
這些
銘文共有五百個字,是目前可見的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銘文。
接下來我們就透過這篇銘文,來體會周宣王在經歷父王遭放逐,及共和的洗禮之後,委請叔父毛公輔佐朝政的感人故事。
[]共和:西周時期因為厲王被放逐、被剝奪統治權,由周定公及召穆公兩位大臣共同治理國事,史稱「共和」。現今的「共和政治」則泛稱實行民主而非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2-2-1周宣王命令毛公輔佐政事
首先出現的這段文字,內容大意是說:剛剛繼承先王基業的周宣王,特別命令叔父毛公協助自己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希望毛公展現智慧,為國效力,還表示自己並非昏庸無能,請毛公不要苟安荒怠,國事不論大小,都要隨時密奉機宜
西周厲王時,因為實行苛政,與民爭利,被迫退位,開始長達十四年的放逐命運。在周厲王被放逐的期間,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便暫代君王處理國家政事,歷史上稱為「共和」時期。周厲王死後,由他的兒子宣王即位。宣王在大臣的輔佐下,發奮圖強,立意中興,於是委請叔父毛公,也就是銘文中出現的「父瘖」,協助治理國政,並期待毛公能無私行事,嚴守法令。


2-2-2宣王賞賜寶物嘉勉毛公
接下來的這段原文大意,記載宣王命令毛公督導行政禮儀兩大官僚體系又命毛公的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並賜給毛公一些賞賜品,以供祭祀征伐之用。
從這段銘文,我們更能確認西周時期的官制,例如執掌朝政的兩大官署分別為:卿事僚大史僚在兩大官署之下還設置了各種官吏。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當時的君王賞賜大臣的精美物品,包括祭祀用的香酒、玉器車馬車飾等等。
[]卿事僚:卿事為周王室最高的輔佐大臣,相同的官位稱為「僚」,因此卿事所組成的執政團隊就是「卿事僚」。「卿事僚」位高權重,集軍、政大權於一體。
[
]大史僚:大史僚為周代實際執行政務的團隊。周王與卿事所決定的事務,由大史僚加以記錄並具體執行。大史僚主要由周王族內的祭司集團為基礎,並吸收一些商代和其它異族的史官組合而成。


2-2-3毛公鑄鼎感恩宣王重用
銘文最後三句話,毛公變成主角了,他為了感謝宣王的隆恩,於是下令製造這件青銅鼎,並在鼎上鑄下這一段歷史佳話,作為對君臣交心的感人銘記,並留傳後人永久緬懷
諸侯們
將王室賦予的榮耀,以及自身的貢獻,銘鑄在青銅器上,如此一來,就等同於代表地位的證件,毛公之所以下令製作這件青銅鼎,並鑄造銘文,也可能有這樣的用意。而對於毛公的後代而言,毛公鼎就像先祖功勳的記錄一樣,正可以證明自己系出同源的優越性。


2-3傑出的書法範本
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經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可見得毛公鼎在書法史上具有典範的意味。
毛公鼎整篇銘文佈局妥當,散發著周代的理性色彩;字與字之間,隱約
可見凸起的方格是作為界線用的,稱為「界格」,這種形式是西周中晚期製作銘文的習慣。這個現象也可以在這件西周晚期鑄造的頌壼上看到,一個一個寫在方格內的銘文,就像現代人在練習書法時會依照著九宮格的規範來臨帖寫字一樣,這個習慣仍然延續到今天。
仔細鑑賞毛公鼎內的銘文,
字形優美、圓潤,筆法端正嚴謹,結構莊重和諧,「大篆」書體在這篇文章中,可以說已經發展到最成熟的階段。自出土以來,書法家們無不為之傾倒。


2-4瑕疵處反映工藝的衰退
這是一張毛公鼎的X光透視片。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在毛公鼎的腹部上密佈了許多斑點,這些斑點被稱為「氣泡」。除了這些氣泡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出不少的瑕疵,例如:修補的痕跡、由口沿裂開的兩條裂痕,以及毛公鼎腹部下方留下了一圈微微凸起而高低不平的「範線」等等,它們都暴露出製作時的粗疏。
也就是因為有這些瑕疵,毛公鼎曾經被認為是假造的作品,不過,經過科學的分析以及學者的研究,已經證實為真品。
遺留在毛公鼎上的這些瑕疵,都代表著西周晚期青銅器製作水準的下滑,似乎也透露出當時禮樂制度逐漸鬆動的現象

〔註〕氣泡:氣泡的形成,是因為銅液的溫度過高,注入模子時,銅液本身會產生瓦斯氣體,這些瓦斯氣體因為一時沒有辦法排出而存留在銅液裡,當銅液冷卻以後就會出現氣泡的痕跡。


























散氏盤
放大圖
 







散氏盤      



 



第三章:散盤


政治契約銘鑄散盤底
沃盥之器化身外交禮器


3-1史上最具份量的政治契約
散盤為西周厲王在位時鑄造的作品,它是一件附有雙耳、底下帶有圈足的銅盤,盤的腹部裝飾有夔紋,其間穿插三個浮雕獸首,圈足上有獸面紋,此件作品不但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工藝佳作,也是一件象徵西周晚期諸侯國爭奪疆土的歷史信物。因為盤內的銘文載明當時的?(ㄘㄜˋ,需造字)國想以武力侵奪散國土地,然而卻在最後戰敗,協議邊界的劃分,是一篇政治的契約書


3-2諸侯爭霸戰即將登場
散盤的銘文,鑄在盤內,共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個字,銘文內容再現了曾經存在中國人文地理上,兩個小國的一段疆土之爭。
將雙方的約定或交易內容,銘鑄於銅盤上,就像是立體契約書一樣,擁有無法撕毀的高度保障。
由於散盤上鑄有長長的銘文,因此已不只是行沃盥之禮的用具而已,更是用來象徵國家的重要禮器。


3-2-1諸侯國對井田制度的挑戰
這篇銘文寫得相當生動,遙遠的歷史故事彷彿就發生在眼前,大意是說周厲王時,關中有?(ㄘㄜˋ,需造字)、散兩國,土地相鄰,?(ㄘㄜˋ,需造字)國人自恃強悍,侵略散國土地,不料竟戰敗,最後只好由雙方各派代表協議重新劃定兩國之間的邊界。議和過程則由周天子派遣史官仲農到場見證。


3-2-2統治者轉變為見證者
這場三千年前的協議,最後的履約情況如何雖然沒有人曉得,但卻凸顯西周晚期土地糾紛的解決之道,也就是諸侯國之間以武力相向,強者勝出,決定一切。除此之外也象徵了西周晚期王室權力的削弱,土地的分配權已不再是周王室所主導,各諸侯國兼併土地的風氣日漸盛行,井田制度正面臨著瓦解的危機。因此在當時,周王室所能做的就只是派一位史官仲農去見證諸侯之間的私自協議。土地糾紛的裁決權,已非周天子所能掌控的,而派官員去見證,其實只是為了維持表面的權威與尊嚴罷了。
[]井田制度:西周時期實行的土地制度,以「井」字形將土地劃分為九個單位,中間的土地為「公田」,四周為「私田」。私田分由八家農民耕種,收穫為農民自己所有,公田則由八家農民義務耕種,收穫為貴族所有。在井田制度下,唯獨周王室擁有土地的所有權,貴族則有受王室賞賜後的使用權,土地不能買賣。


3-3韻味靈動的銘文
如果說端整的毛公鼎銘文是成熟的大篆書法,那麼字體傾斜呈現橫扁姿態的散盤銘文就是更自由粗獷的大篆了散盤銘文的字體充滿著靈動的流暢感,線條隨意,字形極富變化,或尖、或圓、或方,彷彿五線譜上跳躍的音符,譜成一曲旋律優美的書法樂章,迴盪低吟於時間的長河裡。而字與字的連貫,行與行的呼應,更統一了整篇銘文的氣勢;而且,同一個字還展現了千姿百態,例如「封」字就出現了十八次,每個字筆筆不同,字字有別,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你不妨再仔細觀察看看,還可以在散盤上找到其他的「封」字嗎?
























宗周鐘
放大圖
 






宗周鐘    


第四章:宗周鐘


三十六枚高高突出的長形乳突
器身上一百二十三個銘文
讓宗周鐘享有「鐘王」的美稱


4-1寶鐘記錄厲王武功
宗周鐘,呈標準的合瓦式造型,鐘口朝下,為側面懸掛式的甬鐘,整個鐘身最突出的裝飾是三十六枚高起的乳突,及下半部裝飾的吐舌夔龍紋。而著名的銘文就鑄在乳突中間的鉦部及鼓部,共一百二十三個字,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鐘當中,銘文最長的作品。這篇銘文記載的是周厲王收服南方二十七個小國的故事
銘文的內容是說,西周厲王時,位於今天
湖北漢水以南的服子,侵犯周的領土,厲王為了鞏固文王及武王辛勤創建的疆土,便親自帶兵征伐服子,直逼服子的都城。服子的君王見大勢已去,於是派遣使者迎接厲王,表示臣服。當時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小國看到這樣的情形,也一起稱臣朝見。厲王為了感激天帝及神明的保祐,特別製作了這件「宗周寶鐘」,祈禱先王們賜福給後代子孫,保佑國泰民安。


4-2宗周鐘的意外插曲
宗周鐘是清代宮廷舊有的收藏,出土地點不詳,所以到底是由誰下令鑄造的,曾經引起一些猜測,目前學者是以銘鑄在宗周鐘身上的「」字,推測是厲王的自作器,為什麼呢?
陜西扶風縣出土了一件「簋」,器身上有一個「」字,這個字的發音和
周厲王的名字「胡」是相通的,加上出土的地點-陝西扶風縣是周朝王室宗廟所在,所以學者推測「簋」應該是厲王的自作器。這樣一來,器身上同樣有「」字的宗周鐘,應該也是厲王下令鑄造的,用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業。
雖然宗周鐘與簋都由周厲王下令鑄造,但是兩者的書風卻有明顯的差異,宗周鐘的銘文字體瘦勁偏方,簋的字體卻是樸厚偏圓,應該不是同一個書家所為。
[
]自作器: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越國君王擁有的青銅兵器上,鑄寫的銘文中有「某王自作」等詞語,故宮收藏的「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即為一例。「自作」一詞相近於「御製」之意,因此
「自作器」泛指由君王下令鑄造的器物。學者郭沫若認為「銘為自作,實賴民工」,指出了雖然銘文記載是由某某王自已製作的青銅器,但其實真正的鑄造者為民間的工匠,這些青銅器展現了工匠們的創意與巧思。


4-3悠揚鐘聲,威震四方
古人在祭祀或宴客時,音樂是一項很重要的陪襯,據傳周公制禮作樂,使青銅樂器也和青銅禮器一樣,成為廟堂上不可或缺的陳設。
宗周鐘在外形上最為醒目的特徵是,鐘身上所裝飾的三十六個像刺蝟般的「乳突」,又稱為「」。有學者認為乳突可以用來調音,但大部份的學者多半認為乳突只是一種裝飾,藉由立體突出的乳突,為整件作品增添華麗莊重的氣質
青銅樂器被敲奏之後,能夠發出悠揚、宏偉而深遠的樂音,產生「聲如洪鐘」的壯麗美感,這種樂音所產生的聽覺效果,具有宗廟的莊嚴氣氛,就如同視覺上的獸面紋一樣,都能使人油然產生敬畏之心。在宗周鐘的銘文中,不就提到了希望藉由寶鐘所發出的急促而和諧的樂音,祈求祖宗先王神祇的降臨,賜福給後世子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