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屡次在危难之际抛弃曾国藩,为何曾国藩还将其作为接班人?

 尤里蒙提 2018-06-18

在晚清史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张之洞等名臣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因为是他们撑起了晚清政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不过,有意思的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李鸿章屡次在危难之际“抛弃”曾国藩,自己逃跑了事。例如,太平军攻击安徽庐州,李鸿章逃跑,理由是其他地方更加需要他帮忙;李秀成围攻曾国藩祁门大营,吓得曾文正连夜写遗嘱,李鸿章却借口与曾国藩意见不合,逃离祁门危险之地。但是,曾国藩不但不怨恨他,在晚年时,还大力推荐李鸿章,让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原因何在?

其一、李鸿章在关键时刻帮了自己,给足了面子。虽说在危难之际,李鸿章脚底抹油,陷自己于被动之局面,但他在关键时刻还是帮了自己,给足了面子。1861年9月,曾国荃吉字营攻破安庆,准备进军南京,夺取剿灭太平天国之首功。不过,此时的李秀成却在江浙一带连连获胜,混得风生水起,东南财赋之地尽归天国所有。为此,清廷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复失地,下令曾国藩火速将湘军精锐调往江浙战场,决战李秀成。这时,曾国藩就非常为难了,不知所措。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不愿意去江浙作战,以免失去夺取金陵之首功。此时,李鸿章主动请缨,原意回家乡招募士兵前往浙江作战,解了曾国藩燃眉之急。当东南一带平定后,李鸿章以部队疲劳为由,拒绝发兵前往南京参战,不去和曾氏兄弟抢夺胜利果实,给足了面子。

二、左宗棠心高气傲,彭玉麟为官清廉,只能选李鸿章。纵观曾国藩麾下的战将,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实际战功而言,左宗棠、彭玉麟等都远胜于李鸿章。要知道,当左、彭等人横扫太平军时,李鸿章还在写文书呢,连带兵的机会都没有。按道理讲,曾国藩应该从他们两者之间选一人才是,尤其是号称雪帅的彭玉麟,堪称铁杆亲信。不过,他两都不适合,不是自己满意的继承人。左宗棠心高气傲,目空一切,常常以“诸葛亮”自居,晚清名臣中,除了胡林翼外,谁也看不起,包括曾国藩和李鸿章。如此一来,很容易得罪人,不利于团结同僚,对开展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彭玉麟确实不错,堪称是晚清第一清官,连李鸿章侄儿犯罪都敢直接问斩。此外,他非常善于使用水师,北洋舰队的核心骨干,长江水师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成立的。不过,彭玉麟并不想做官,六次辞官归故里,显然也不适合当做继承人。至于曾国荃嘛,人品不好,还是选择李鸿章算了。

其三、李鸿章善于和洋人打交道,是搞洋务运动的一把好手。明治维新元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其评价是:“大清帝国唯一可以和西方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世人也称其为“东方的俾斯麦”。此话虽有点夸大,但基本上也符合事实,晚清中兴名臣里,也只有李鸿章最善于和洋人打交道了。李鸿章带兵到上海时,地方官员很少敢和洋人打交道,唯列强之命是从,但他却是个例外。时人评价曰:“时以诙笑解纷难,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处理不当,激起民变,但李鸿章却能很好的处理,足见其外交能力之非同一般。李鸿章所具备的外交能力,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洋务运动大有裨益。事实也证明,李鸿章领导下的洋务运动,成效显著,甲午战前,许多西方观察家都认为大清会获胜,原因就在此。至于甲午为何战败,清政府腐朽是根本原因,李鸿章不是主要责任人。

其四、李鸿章奉行“外需和戎,内需变法”之策,与自己政见一致。现在人们所了解的曾国藩,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刽子手”上,说他是剿灭太平天国的罪魁祸首,沾满了义军的鲜血。当然,他拒绝称帝,以高风亮节著称,也为士人所津津乐道。但是,曾国藩也是一个“主和”派代表,主张对外搞妥协,这从他处理“天津教案”时明显偏袒于法国传教士中可以看出。而李鸿章也是典型的“主和”派,奉行“外需和戎,内需变法”之策,和曾国藩可谓是一脉相承。在这一点上,左宗棠就和他们不一致,他主张对外强硬,坚决维护主权,为此不惜和列强一决高下。

总而言之,李鸿章善于和洋人打交道,与自己的政见又颇为相似,在无人可选之情况下,虽说李鸿章曾抛弃自己,但曾国藩还是选择他当继承人,让他撑起残破不堪的晚清政局。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编辑:黄文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