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压力特别大,人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处在和别人“赛跑”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高。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的焦点,是所有人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从而,家长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鞭策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断的努力达到顶峰。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满了补习班。针对这种现象,小编记得有位清华老教授就曾说过:别让孩子小时候太优秀,家长们该歇一歇了。 因为,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变成“最优秀”的那一个,而是让他成为“更优秀”的那一个。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成绩或者一些具体的标准作为划分的依据,而是要从孩子的性格、心理健康、能力、特长等方面全面的考量。而不应该拘泥于孩子是否有很多的特长、成绩是不是遥遥领先等。 有这样一个孩子,在他小的时候,他非常优秀,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掌握了不少的知识,唐诗宋词信手拈来,不管大人们问什么他都可以对答如流,人们纷纷称赞他为神童。重压之下,他并没有成为大家期望的那样。长大之后,他的才能逐渐流于平庸,没有像以前那么出色了——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伤仲永”。 孩子们将来优秀与否,不仅跟他所学的知识多少有关系,还和他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他的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渴望,对美好的追求,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那么他不管现阶段如何,将来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过分强调“最优秀”,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有空间的“更优秀”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意义不仅是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而且还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特质来进行有目标的引导,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引导他追求自己的理想,发掘自己的潜力,在他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去盲目追求那个“最优秀”或者第一名,这样才会让孩子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顺利,让孩子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更好的拥有自我,认识世界。 教育是持续一生的事业,追求优秀也是一样的。不要将孩子限制在“必须”怎样的框架中,而是让他们在探索中追求自己,从内心释放出变得“更优秀”的动力。给孩子们一些信任,孩子们将会给家长们带来更大的惊喜,你们说是吗? 关注我,每日早教知识全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