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苦心孤诣存汉统——赵孟頫倡导的“古意”与汉文化在蒙元异族统治下的沿承
2018-06-18 | 阅:  转:  |  分享 
  
苦心孤诣存汉统赵孟頫的复古主义与汉文化在蒙元异族统治下的沿承陈斌楔:赵孟頫倡导“古意”,以“复古主义”的书画创作途径在蒙元异族政权统治
下实现了沿承以至弘扬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功绩,在近来的学术圈有诸多大略意思相同的评述,有甚者评价为文化的反征服对抗武力的征服:“由于
赵孟頫的出现,元代的书画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大汗的铁骑征灭了南宋,赵孟頫则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一个伟大的艺术
家,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对于这样一个呕心沥血,把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发挥到极致的人,我们还能苛求他什么呢?……由于他的作为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同样树立起一座丰碑。”(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引中央电视台《千年书法》纪录片解说词,上海大学出版社20
09年,第192页。)更经典的论述如下:“故元代文人艺术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社会个体对压迫自己的社会实体的抗争,是自我价值的
捍卫;从广义上讲,它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乃至杀伤下的一种顽强的求存表现,是一个被征服者进行反征服(即同化)的过程。”
(王朝闻邓福星主编,《中国美术史》第8卷元代卷,(本卷主编杜哲森)“导言”:第一节“失落后士阶层的精神归向与审美建构”,齐
鲁书社2000年版,第7页,北京师范大师出版社2011年版,6页)余以为,言“征服了大汗的子孙”,言之为过,曰薪火不灭尚可。故以“
苦心孤诣”为题。一、蒙元时代汉文化传统的中断与元代汉文化延续的途径1.美术史界对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阐述元代中原士人处境时所
借用的元好问之一段话不会陌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所不在非特深山之中
,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元好问:《市隐斋记》,《遗山文集》卷33)2、至于元代(初期)的政治文化总境况,我省事地引用陈高华的陈述
如下:“元朝在文化上实行两重性的政策。一方面,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元朝统治者推行“汉法”即中原传统的各种制度,尊崇孔子和儒述,兴
办儒学,中期以后还推行科举取士制度。……但另一方面,元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集中表现为四等人制,即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色
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予以不同的待遇。……在仕途上,蒙古、色目人占据高位,汉人、南人除极少数之外只能屈居下僚,升迁无门……儒户应
受优待,而元朝政府中当政的蒙古、色目官员,很多人对中原传统文化怀有成见,由此对儒户心存轻视甚至敌意,强迫他们和民户一样承当杂泛差役
和各种苛捐杂税。因此,儒户的实际处境,远逊于同时代的僧、道户,和以前各朝士人享受的优遇,更难以相提并论。”“从仁宗起,元朝在尊
尚儒学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仁宗和以后诸帝对于各种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崇奉和爱好,仍然远大于儒学。元朝诸帝都耗费大量钱财
兴建佛寺、道观,远非学校所能比拟;元仁宗时命各地立帝师八思巴寺,其规制要大过孔子庙,这件事很典型地说明了儒学和宗教在统治者心目中的
不同地位。而且,在元朝上层蒙古、色目贵族官僚中间,一直存在反对、排挤中原传统文化的强大势力,科举取士名额有限,而且一度中断,便是这
种势力作用的结果”。(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绪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6、13页)故此,我论文里的小结论
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术在蒙古这一马背上民族的征服和统治下,可以说受到极大的遏制,原有的发展趋向中断了。3.由此,
一些士人转而在通俗文艺创作中寻求安身立命之地,他们的加盟导致了杂剧、小说的繁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九元剧之时”:“盖自唐
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 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 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且金时科 目之学,最为浅陋。此种人士一旦失
所 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 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 充其才力,而元剧
之作,遂为千古独绝 之文字。”同时书画之艺成为了一些士子隐逸寄情的方式或进身的途径。这就使得汉文化因子的延续在元曲、杂剧、小说方面
以外(元代汉文化的保存和沿承还有一种重要的途径是全真教),通过书画艺术这一缺口而得到沿承发展。但即使这一途径也是受到很多压制的。4
.在沿承、发扬汉文化传统上,一方面是南宋遗民,一方面是赵孟頫这样的入仕元廷的人。北方金朝降入大蒙古国后,士人为遗民情况甚少(注)
,而南宋灭亡后,存在一个庞大的遗民群体,他们于在野之政治生态中沿承汉文化的作用很大,赵孟頫即出自这一群体。注:陈高华、张帆、刘晓:
《元代文化史》“第一编蒙古前四汗时期(1206-1259)”,40-41页。赵孟頫作为宋室的“帝王苗裔”,受忽必烈征召而被动入仕
元庭,后来的仁宗是他文艺之才的最大赏识者。赵孟頫在被动征召仕元后与江南遗民这一群体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得他身上,凝结了更多的
汉文化传统气息和民族诉求。赵孟頫在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通过书画这一载体,以倡导“古意”的方式,传承汉文化经典之传统,加以融
会、取舍和创新,使之重新展现魅力和活力,使以儒学为核心的典雅汉文化得以沿承和发扬,并影响和风化异族统治者。他生长在吴兴,是江南文化
圈的中心人物,后来又宦游南北,交游广泛,最后,在北方之朝堂和在野之江南两方面都得到认可,成为元代文化史上携领一代风尚的领袖人物。
值得指出的是,赵孟頫以书画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倡导“古意”,是在精英文化层面上对汉文化的沿承与革新。在蒙元异族统治的严苛政治现实下
,汉民族传统文化在雅俗两方面都寻找到途径而得以延续,有发展创新,正可鉴证汉文化的坚韧生命力,也印证着逆境中得变异、演进的生命哲学。
二、赵孟頫的书画复古思想与汉文化在异族统治下的沿承1.卢辅圣《赵孟頫画集·序》罗列了五段集中体现赵孟頫倡导“古意”的题跋,并指
出:“假如将赵孟頫传世作品按画科分类,不难发现,其所孜孜以求的“古意”,大致上以人马、山水、花鸟、竹石依次组合为一个由古趋近的序
列。人物、鞍马、走兽一类,遥承唐代衣钵,往往笔线雍容,赋色高华,造型精严,意趣峻拔。山水一类,退而祖述五代宋初矩矱,参以清远、萧散
、平和意致,力祛南宋幽玄熟赖风规。花鸟一类,延接五代两宋写实法乳而洗尽院体积习,笔法上融汇书法意味,色彩上讲求雅淡情趣。枯木竹石一
类,瓣香两宋文人写意传统,去谐存庄,援书入画,对形式意味的构成作出了郑重而平实的阐发。这个由古趋近的序列,既表现为从造境到写意的过
渡,也呈示着从丹青到水墨的渐变,更透露出从诗意化立场到书法化原则的移替。倘缩小观察面,比如将其山水画中的《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
图》、《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水村图》、《双松平远图》排成序列,那么,上述过渡、渐变和移替,也同样能得到有力的证明。由此
可见,赵孟頫的“古意”与“近世”,是一个彼此协同的柔性框架,具有指向上的较大可允度,而视目的对象的不同落实其所指。”2.“图像仓
库”赵孟頫风神接千载,纵横漫古昔,绘画风格技法上的取用,不限于一朝一代,应不同题材的需要,他的选择具有多样灵活性。千年积累的图像传
统已如仓库贮存之工具资料,供后人应物不同而取用不同,自然不必全限死于往昔一朝一代。由是,我在此生造(创意)提出“图像仓库”这一概念
:古代的技法、风格乃至母题等,成为了像贮存在仓库中的工具资料,供后来者借用。近年来,西方文化学界有“模因”(meme)说:模因
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E%BE%E5%B0%94
%E6%96%87/23890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
E5%8C%96%E8%BF%9B%E5%8C%96/5128130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
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8%A1%E5%9B%A
0模因(https://baike.baidu.com/item/meme/5265711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
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我国学者何自然他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
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https
://baike.baidu.com/item/%E7%90%86%E6%9F%A5%C2%B7%E9%81%93%E9%87%9
1%E6%96%AF理查·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TheSelfishGene“(《https:
//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A7%81%E7%9A%84%E5%9F%BA%E5%9B
%A0自私的基因》,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1989.)一书中所创造,我国学者https://b
aike.baidu.com/item/%E4%BD%95%E8%87%AA%E7%84%B6/2859636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
03年将”meme“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F%BB%E8%AF%91/32864翻
译为“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8%A1%E5%9B%A0/7576297模因”。(节引
自百度网(www.baidu.com)“百度百科”词条。)读者可进一步参考:RichardDawkins,TheSelfis
hGene,Paladin:GranadaPubishingLimited,1978.(FirstPublished
by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以及:李冬梅、何自然译,凯特·迪斯汀著:《文化的进化》,世
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KateDistin,CulturealEvol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11];李冬梅、谢朝群译,何自然、王绍祥审校,凯特·迪斯汀著:《自私的模因》,世界图书
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4月版。[TheSelfishMem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5.(底稿为其1995年博士论文)]凯特·迪斯汀《文化的进化》“中文版前言”:“谈论文化进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用“模因
”这一术语来指称文化进化的单位,就像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一样。作为生物信息的单位,基因的表征需要以DNA的形式来表述。就任何信息
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它永远不会孤立地存在;信息总是依赖于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恰当解读并能做出反应的接收者。要从信息源中提取信息,接收
者需要具备区分信息源变化方式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源的变化分解成离散的信息块,并能区分各信息块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在生物界,细胞机制对D
NA链的离散,目的是从中获得遗传信息,并恰当地加以利用。同样,在文化中,如果我们要接收信息,并对其做出恰当的反应,也必须将信息离散
地表征出来。按照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1989)的说法,我们可以把文化信息的离散单位称作模因。”所以,“图像仓库”的另一
层含义是,图像风格、技法、母题等既被岁月从它当时的时代背景(上下文)中剥离出来,被分解和相对抽象,成为独立的文化“DNA”(“离散
的信息块”),同时这种“模因”又时刻地与历史积淀传承的“遗传信息”建立联想关系,被后人接收、(恰当)解读、借用,以至于在新的文化生
命时期产生遗传变异,成就新的文化创造。有学者言:“赵孟頫追求传统儒家集过去‘大成’的志向,他是以历史的抢救者与仲裁者面目来把握文化
道统的。”(方闻:《赵孟頫:书画本同》,《心印》第三章,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赵孟頫研究论文集》,第
247页)。——人类文明发展首在累积。崇古是一种尊重文化累积的人类文明表现。现代的文化学研究有所谓“文化的层累”说,学者言“其次文
化的发展,是由简而繁。文化是累积的。累积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是种类的繁多”。(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5年,第303页;并参考此书“第三册第二编第七章:文化的层累”,289-302页)但文化(尤其是人文的而非物质的)不只是累积,新文
化元素的增加和旧文化元素的保留都是有选择和扬弃的。所谓大浪淘沙,所谓“始乎博,终乎约”(断章取义地借清人钰琬言)。经典之能成就,不
仅在于时间的磨洗,也是人为“约”(总结取舍)的结果。故此“图像仓库”随年代累积丰富,也是有不断梳整、简约的需要。我愿称此种文化累积
过程所秉持的学术精神当推中国最高学术:史家精神。所以方闻谓赵孟頫是抢救者与评判者,誉美甚高。次者,赵孟頫为艰难时世中的文化人守志处
世提供了一种雅致中和的学术、艺术实践方式和生活形态。注:钰琬《传是楼记》有言:“http://www.baidu.com/link
?url=YLoIWRdulwHSe_5D8IINp-0I9mSt1hxVxwEdWSz6Anw-c6MIND1_juj_ySGF
qiArh_xovleJXjYfElRp8pNpTa&wd=&eqid=e400f3720001d621000000045af90
2af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http://www.baidu.com/link?url=Y
LoIWRdulwHSe_5D8IINp-0I9mSt1hxVxwEdWSz6Anw-c6MIND1_juj_ySGFqiArh_
xovleJXjYfElRp8pNpTa&wd=&eqid=e400f3720001d621000000045af902af安陋也
。”3.不仅是绘画,赵孟頫在书法、篆印、诗文、音乐诸多方面俱是反对“近世”而提倡古法古韵。至于在学术上,他曾著有《古今文集注》
(已佚)。联系赵孟頫早年师学、出仕元廷及初期为官任上的行迹,可以看到他是秉承儒家经世理想并曾尽力为之的。但陈高华指出赵孟頫“主要
担任的都是一些闲散的职务,即所谓“文学侍从之臣”。经常从事的不过是写文章、写字之类工作而已,在政治上实际并不起多大作用”。由此我们
能够理解他的生命精力何以主要投入(逃遁)到书画艺事方面。4那么赵孟頫倾情投入的“复古主义”书画艺事在逃避政治现实之功利外,其文化沿
承、建树的功德所隐含的政治和学术理想何在?钱选作为与赵孟頫同声一致倡导“古意”的圈内友人,有学者曾评述说:“他的方法是以唐宋绘
画传统(小青绿的风格)来对抗南北画坛流行的风格。……从青绿的传统出发,钱选提供了人们向往唐代文化的一种古意。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统
一在一起。他这样的努力对重新阐释过去,运用历史遗产来实现自我超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洪再新《中国美术史》第八章“元代美术”,第
二节“元初的江南画坛”,258-259页)同时洪再辛教授解释说,赵孟頫“在书法上倡导的‘复古’,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既可以超越南宋
末年陈陈相因的院体作风,又能在追忆晋唐‘古风’的口号下团结起广大的汉文化后继者,更可以为他出仕元廷开脱责任。这是他在文化冲突中找到
的解决自身困境的最佳方案”,并且指出“(赵孟頫)复古的另一层涵义是追溯文化的鼎盛阶段,以此激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心”。
(《中国美术史》第八章“元代美术”,第三节“赵孟頫和书画一律”,第262、263页)赵孟頫强烈地抵触“近世”(南宋)文艺的潜意识因
素,一方面应该是由于亡国之痛所致对南宋工巧纤细或“奇僻躁露”风气的憎恨,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元朝蒙古主治理下的“避嫌”。在政治态度上,
赵也是痛惜而致贬斥南宋的。赵孟頫写有《钱塘怀古》、《岳鄂王墓》、《咏逸民十一首》等诗篇,情景并茂,哀婉动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对
南宋君臣自毁长城、不以国家和苍生为重的卖国行为的愤慨。其《钱塘怀古》诗云:“东南都会帝王州,三月烟花非旧游。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
马去朝周。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千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岳鄂王墓》诗句云“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南宋与东晋政权处境相似)赵孟頫往往通过这两个政权的对比,直接谴责南宋朝廷:“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松雪斋集》卷四《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之三)、“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松雪斋集》卷四《闻捣衣》)。(以上参考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
頫传》,25-27页)然而赵孟頫出于宋之宗室,入元仕元后,隐于内心深处不为人道的对宋王朝的情感留连也不违常理。学者曾考证推论赵孟頫
大德八年作《红衣罗汉图》并于17年后再跋此图,是隐曲表达对远在万里之遥做萨迦寺住持的南宋少帝(宋恭宗)的怜思。(洪再新:《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卷)>研究》,《赵孟頫研究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519-533页。)而他在《题宋高宗书孝经》一段文字,
对南宋王朝的追思也是溢露纸间。有学者指出:“由于成宗在书法上对他的重视,也使他感到政治地位的稳固,而全然不再担心蒙古贵族们提防他这
位赵氏王孙是否对新朝不忠了。他甚至大胆地将自己在书法上的怀旧情感暴露于纸面了(如《题宋高宗书孝经》:“中兴皇上,非独以教敬达于中国
,而以奎画行于天下”,“孟頫丱角书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矣”这样对前朝宋高宗怀念加敬佩的话)。”(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
頫书法评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34-35页。)按:赵孟頫所题文字著录于《石渠宝笈》卷四十一“宋高宋孝经、马和之绘图一册“
,图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鉴定界一般意见认为册中的马和之图是伪传。至若《阁帖跋》一文中所撰文字,在我看来更是不经意地显露出对典雅璀璨
的南方汉文化的追忆,也揭示出他倡导“古意”的真正用意。这段文字如下:“(楷、行书)至晋则而大盛,渡江后右军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
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心以王氏父子为称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当是时,江左号礼乐衣冠之国,而北朝尚用武,其
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赵孟頫以史事所谓“江左号礼乐衣冠之国”与“北朝尚用武”相对比,正是以历史上
南方礼乐文化的典雅风尚为自豪,他通过崇古、复古,以文艺映射礼乐儒教,弘扬与沿承汉文化璀璨夺目的传统。2003年,上海博物馆从美国购
回的《淳化阁贴》,其中第六卷(南宋泉州本的北宋祖本)第1页有赵孟頫“大雅”印。赵孟頫于书法上推崇晋人二王法度风韵,在早年的绘画创作
(如《幼舆丘壑图》)亦直追晋法。至于晋人的风骨,宗白华有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
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
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
56、36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故赵孟頫之复古晋朝艺术古法,于中和雅秀之美的追求里,实蕴此等精神自由、解放的张力乎
?由是他开启了文人画表达雅致文士精神和表现自我的实践之路。结语《赵孟頫书画集》(一函六册,赵孟頫书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
07年。)之黄苗子“序二”引王朝闻(总主编)、杜哲森(分卷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之评述:“历史地分析那些服务于元朝政权的汉
族知识分子,会发现他们中不少人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捍卫、弘扬着汉民族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改造和提高着蒙古族的文化水准和政治素质,可以
说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使一个向以‘征伐、獀狩、宴飨’为生存主旨的民族步向文明,也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交流融汇,汉民族的文化得到发扬
光大,赵孟頫仕元后起到的正是这种作用。”[王朝闻邓福星主编,《中国美术史》(第8卷元代卷)(本卷主编杜哲森)第一章第一节
“元代画风的早期启导”“二赵孟頫和南方画家”,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第36页;北京师范大师出版社2011年版,31-
32页。]余以为,这种“发扬光大”的历史真实面目是曲折地吐露、承传,曲折即传承的载体是有历史性转变的——书画艺事,而非道德文章,成
为汉文化“发扬光大”之重要新途径。简言之,书画文艺成了民族个性、骨气精神和文人高雅情致的重要传载体。金鉴才《赵孟頫书法论》一文(上
海书画出版社编:《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605页)引赵氏《酬滕野云》诗(《赵孟頫文集》卷二),叹其“功名
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真正可以由他耕耘的,只有“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那一方生活的净土;又引《自警》诗
(卷五):“齿豁头童六十三,唯馀笔研情犹在;一生事事总堪惭,留与人间作笑谈。”而后言到:“他是在宋末元初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硬是
被残酷的政治现实轧挤到书法这条‘小道’上来。”即此,余亦有叹之曰:“苦心孤诣”之谓,即在此无奈与勤奋间。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他在沿承发扬汉文化的苦心孤诣的努力吧。正如学者讲述的:“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同时,他交替供职翰林院和集贤院,累迁集贤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成为两院核心,以其高官职位影响着元代的文化和艺术,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深刻反映汉文化传统精神的文化圈。许多政治地位较高的北方书画家,包括色目人、蒙古人书画家如高克恭、康里巙巙、李衎、秘书监何澄等多与他有交往,一些年轻的画家,如黄公望、商琦、柯九思等也拜在他门下。……当时已在大都崭露头角的杨载、虞集、柯九思、揭傒斯、朱德润、柳贯、张雨、唐棣等都受到赵孟頫的教诲。”(刘龙庭《赵孟頫及其艺术》“三评价”,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赵孟頫研究论文集》,第206页)赵孟頫不仅在官方获得认可,形成影响力,对在野的书画家也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于朝堂、在野两方面对汉文化的沿承和发扬发挥极大作用,功德自彰。至于他锻造的文化传统的经典理念和形象,随同他的书画创造,“从元初一直影响到清代前半叶,风行四、五百年”。(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頫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17页)故此,本讲题旨曰:“苦心孤诣存汉统”最后,通过本文我想表达一种崇敬之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日,向哺育我的博大精深且坚毅坚韧的汉文化传统致敬。
献花(0)
+1
(本文系陈斌的世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