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书勇 |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5)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6-18

邓州风物志之

梦里依稀农民泪

 文|张书勇

 15

与此同时是农村的“礼崩乐坏”,——这是新近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虽然有些过激,有些以偏概全,有些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意味,但我认为它毕竟有一定的道理在内,因为如今的农村,很多古老的习俗都在朝着恶搞的方向发展,再也没有了最初时候的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再也没有了最初时候的粗犷玄秘,妙趣温情……


先说婚嫁吧。当初不管是彩礼还是嫁妆,其数目价值都在男女双方家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即便有时稍稍过火,总也不算十分离谱,总也不算背离农村的传统习气;如今攀比之风大盛,嫁妆非豪华不置,彩礼则上不封顶,迎亲车队必浩浩荡荡,待客宴席须气气派派,宁可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宁可高利贷也要装面子,结婚等于摆阔,脱单等于致贫。


当初的闹洞房,也不过是要新娘子点烟分糖什么的,年轻人最为乐此不疲的则是将花生米撒进新娘子的衣服内让新郎去摸,——这便已经算得极为恶搞的了,倘被前辈长者闻知,是要受到严厉呵斥的;可是如今呢,常把新郎新娘扒光衣服,迫令摆出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造型,就连伴娘和伴郎也几不幸免于难,闹洞房几乎等于性侵,结婚仪式几乎便是色情表演。


在本文作者写下上述文字的时候,刚好看到手头一份材料,内称中国农村的婚礼正在进入“恶搞”时代:有用胶带捆绑新郎然后再猛砸鸡蛋的,有用油漆涂抹新郎然后再用汽油清洗的,有给新郎腿裆间绑上香蕉然后再逼新娘跪地剥吃的……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那些独出心裁的闹洞房者做不到的。还有当初那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的庄严庄重吗?还有当初那种一面撒着红枣、花生和桂圆、瓜子一面口中念念有词的祈愿新郎和新娘“早生贵子”的温馨温情吗?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呀!……


再说丧葬。过去一家有人去世,几乎全村男女老幼都要出动,近门的戴孝哭丧,远门的奔波相忙,年长的陪同来客,年轻的采办货品,人人都是忙得不亦乐乎,累得喘喘吁吁;


“报庙”时候,方圆十多里地的人是都要跑来围观的,看那村头场上放映的电影,看那丧主门前吹奏的鼓乐,也看那孝男孝女们哀哀的哭相,一些妇女在哭丧方面可真是独有一手:盘腿而坐,双掌拍地,咿咿呀呀,抑扬顿挫,边泣边诉,如歌如吟,观众似堵,品评若潮,看得很多心软的老人跟着叹息,跟着落泪。


“出棺”时候,由全村精选而出的十六名精壮汉子抬着沉重的棺木,一步一颤,一颤一吼,走得地动山摇,走得气壮山河,既把整个丧葬仪程推向高潮,又为死者家人增添许多庄严体面。


如今呢,很多地方都有了丧葬一条龙服务公司,从给死者穿衣戴帽到抬尸入棺再到置备酒席招待来客全程包办,甚至只要肯于花钱就连哭丧的都可雇来,而那十六名精壮劳力抬棺出葬的惊天动地的豪壮景观竟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驮着棺木一溜烟的直奔坟地,速度快得孝男孝女们跑步不能跟上,——“时间就是金钱”,丧葬公司忙完了这家丧主的活,还得赶着奔下家丧主的活呢。


最为可恨的是,一旦村里有人去世,立即便有人上蹿下跳,上下其手,说动死者家属拿出钱来,因为只要拿出钱来死者就可不用火化,就可偷偷土葬,结果一些人的伤痛哀悼,竟成了另一些人昧心发财的良机,有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喝血的殡葬改革”……


结婚、丧葬这样的人生大事都可恶搞,都可昧着良心发财,在农村,还有什么是不可离经叛道的呢?还有什么是值得庄严庄重认真对待的呢?


一些古老的习俗变质变味了,而另一些古老的习俗则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退出,湮没在了那废圮的墙垣下,疯长的荒草间……


在当年的邓州农村,孩子过周岁生日是要举行“抓周”仪式的,爷奶爹妈、叔叔姑姑、外婆外爷、舅舅姨姨一众亲戚朋友,大家簇簇拥拥的围着铺了红布的两张大桌,将孩子抱放两张大桌的一端,然后在另外一端摆列上各类物事,由孩子自行爬去抓取,看孩子选择了哪一种物事而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做以判定;


还要“撞爹”:孩子大多都要拜认干爹压灾,但若没有合适的干爹人选,父母便要一大清早抱了孩子走在村巷道间,第一个碰上谁谁就是这孩子的干爹,如果没有碰到人,那就认第一个碰到的石碾或驴子当干爹,逢年过节时候俱要向着石碾或驴子跪拜,这真是既古朴又神奇的传统呀。


孩子生了病,譬如发烧或者梦魇,当奶奶的要于夜半时分去往旷野地里喊魂,一声声的叫“回来了吗?”“回来了吗?”母亲则在家中倚着门框答复“回来喽!”“回来喽!”虽然迷信,但却带着某种不可知的玄秘色彩。如今,那些活跃在乡间婚丧嫁娶场上的人们,那些过生日的繁琐仪式,喊魂时的神秘神奇,都去到哪里了呢?


过年了,大年初一早晨的第一碗饺子是必要端去倒进牛槽中的。耕牛一年四季为人辛苦劳作,吃的是草料,住的是牛棚,过的是不折不扣的“牛马生活”;没有耕牛就没有仓里的粮食,没有耕牛就没有农人的一日三餐,所以这第一碗饺子人可以不吃,但却一定要端去奉给耕牛,耕牛在风卷残云吞吃饺子的时候,温驯的大眼睛里常常含满了感激的泪水。


村里的本家本姓在相互起早拜年的同时,还要相互端送饺子,自然先给长辈端送,再给平辈端送,最后再给晚辈端送,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村里,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时相往来,平日里磕磕绊绊、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自然避免不了;这相互端送饺子,既可让大家都尝到自家的饺子,又可弘扬一种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风气,相互有矛盾的人家还可借此机会消除芥蒂,弥合缝隙,吃完饺子,大家翻过这一页,一切从头再来。


大年初二一早,就要开始走亲戚了,走亲戚是一种纯民间的交际方式,大家是亲戚,相隔虽不过十里八里来地,但却一年到头忙于农事,难得聚面,这就趁着过年相互走动走动吧,外孙要去外婆家,女婿要去丈人家,平辈之间也要相互热和热和;走亲戚自然要挑着篮子,篮里盛着的是黄色草纸包裹着的糖包,是白色细纸包裹着的挂面,糖包和挂面便是亲戚间相互走动时候所带的礼物了。


走了亲戚,亲戚既要回礼,还要给小辈的孩子们发上一毛两毛的“压腰钱”,恭贺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又长大了一岁。亲戚多的人家,自大年初二一直可以走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乡村的道路上,川流不息此来彼往走动着的都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一边悠闲赶路一边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熟人逢遇还得殷勤问好。


可是如今那些络绎不绝、充塞乡道的走亲戚的人都去到了哪里?那种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倒进牛槽、然后相互拜年、相互端送饺子的淳朴风气又都飘到了哪里呢?


还有,正月十五的晚上,孩童们是要偷“灯罩”的。“灯罩”是用红薯面蒸成的窝头,其顶部凹陷处倒了麻油,插了棉芯,然后打火点亮一边一个的放在院门的两个门墩上面;孩童们于噼里啪啦的焰火鞭炮声中,蹑手蹑脚的踅近院门,“噗”的一口吹熄幽幽灯焰,然后一把抓了“灯罩”回头就跑,——主人自然不会跳脚追赶的,因为燃放“灯罩”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童们“偷”,这是传统习俗。


“灯罩”吃起来虽然坚硬咯牙,但却据说可以治愈小孩牙痛。打春前后,母亲们常会在幼儿棉袄的右袖中间部位缀上一只小小的公鸡,公鸡由各色花布缝成,冠红尾绿,嘴角叼着一粒苞谷,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保佑孩童们遇难成祥,平安成长。


五月端午,一大清早太阳尚未露面的时候,叔叔哥哥们便要带着子侄兄弟去往临近村旁的河溪中洗澡,这澡须从头顶一直洗到脚底,据说这样可以保佑大人小孩皮肤健康,不会生病。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爷爷奶奶们便会带着孙男孙女夜睡瓜棚豆架下面,一边叽叽嘎嘎的讲述着“北斗主死,南斗司生”古老的乡间传说故事,一边不时的屏声息气侧耳倾听,据说到了夜深人静之际就可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语声……


可是如今那些美丽的传说都去到了哪里?那些古老的习俗又流落在了何方?


当我们回到农村老家,站在那沧海桑田般变幻过了的麦场上、石碾旁、古井前,我们是否会感到百感交集,是否会感到无语凝噎?


(未完待续)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2)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3)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4)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5)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6)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7)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8)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9)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0)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1)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2)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3)

邓州风物志之梦里依稀农民泪(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