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孩子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

 可可冰玉 2018-06-18

来源:心乐土(ID:xinletu-love)


人常说,你担心什么,什么就会发生抑或是,怕什么来什么。通过观察,我们往往发现真的是如此。


那么,这个运作机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1

越是担忧,越是强化


如果对你说:“现在不许在脑子里想象兔子”。


很显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兔子的画面,而并非“不许想兔子”的画面。


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越是强化的东西,越容易以你不希望的方式去呈现。


关于此,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说的是: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

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孩子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母亲对着孩子说“千万不要紧张,不要粗心”。


于是,本来没多紧张的孩子听到“紧张”、“粗心”两个关键词,马上就紧张起来了。


进了考场,整个人的状态是紧绷的,放松不下来。在这种状态下,做不到认认真真,看题目也显得很粗心。


成绩出了,妈妈可能会说,“叫你别紧张别粗心,你看看,题目都漏了”。如此循环往复。



父母长期在孩子面前忧心忡忡的力量是强大的。


孩子本应该轻装上阵,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父母一再的强化各种担忧,孩子也会因为这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变得畏手畏脚,缺乏勇气。


在他们的内在,无法对自己做好这件事情充满信心,反而是跟父母一样,各种焦虑和担心,就容易呈现一个不符合预期的结果。


2

越是担忧,越是不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忧心忡忡,还透着一种不信任和隐藏的控制感。只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我担心你的时候,也是我正在自恋的时候。


我不仅对你现在的情况有所判断,还对你未来的情况做出了判断。


不是我不给你自由,是你不值得相信。



然而,对此,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每当父母对孩子特别不放心,免不了各种担忧和叮嘱的时候,孩子经常会特别的不耐烦,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生气。


父母有的时候不理解,认为孩子害怕自己唠叨,但态度上让自己难以接受。


“我不就是关心他吗?为什么态度这么差?”


其实,孩子并非仅仅害怕唠叨(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这里暗含着自主权和信任感上的争斗


“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我能干好这件事?”

“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请你闭嘴!”


每个个体都是通过一点点做成某些事情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父母的这种不信任感会大大引发孩子的挫败感,即便是成功完成了某些事情,也深深感到是不被信任和祝福的。


3

你对孩子的担忧,正演变成一场诅咒


孩子未独立生活之前,是十分依恋父母的。他们深深地渴望与父母的链接。


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担忧是一种强化和吸引,孩子的能量被吸引到这个焦点上。


不管孩子是否主观愿意接受父母的“担忧”,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忠诚以及顺从,在潜意识层面,往往会顺着父母担忧的方向去走,否则就会有背叛和辜负的感觉。


于是,从结果上看,往往就呈现了父母最担忧的部分。



比较常见的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全家人都往往会忧心忡忡。


“怎么还不好?怎么还不好?”


孩子最需要的根本不是大人的担忧,他最需要的,其实是安静地养病。


所以一旦遇到孩子生病,选好治疗方式之后,千万别太心急,越是急,越是帮倒忙。应该做的就是静下来,给孩子良性的空间去康复。


如果你知道担忧就是诅咒,还愿意担忧吗?


4

祝福和相信,才是你能给与的最好法宝



当然,我们不提倡父母担忧并不是说要盲目乐观,这些都建立在我们已经为“可以为”部分的基础之上


比方说,女孩子单独出门,无论多大可能都要讲究场合、时间等等,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年幼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也一定要紧紧盯牢,绝不能一直看着手机。


在做好能做的部分之后,剩下的,我们要把祝福和信任送给我们可爱的孩子。


另外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表达。


比方说,你担心孩子把水泼了,

可以说“真棒,端平一点”亦或是“拿稳杯子”,


担心孩子吃冰淇淋生病,

可以说,“我们少吃点更健康一些”。


当然,语言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要对你说的话或者念头深信不疑,这样,才会真的形成良好的支撑。


带着父母的信任和祝福,孩子能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加上父母有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语言,孩子很容易关注美好的事物。


有利于完成这件事情的人和事,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心态好的人,往往运气好”。


因为他们对于一件事情,沿袭了父母的乐观和积极,除了脚踏实地地做,不把精力浪费在担忧和恐惧上,可以集中精力、信心满满地做眼前的事。


而孩子们在信任和祝福的气氛中达到想要的结果,又会形成良性循环。


知道这个秘密以后,只要是想起来的时候,我都会对我的孩子说以下的语言:


“祝福你体验健康丰盛的人生”。


当然,我的这种祝福会一直持续不断地送给他。您也可以试试。



来源:心乐土(xinletu-love)。心自在,得乐土。作者:茗荷,心乐土专栏作家。公众号:茗荷心理在线(mingheonli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