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书法——南朝篇

 明远小筑 2018-06-19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七)

公元420年,东晋司马氏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所终结。江南地区进入了南朝时代。从此,宋、齐、梁、陈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依次更迭。同一时期,北方的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相对峙,称为北朝。

后隋灭北周又南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这是后话。

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但书法仍然得以从两晋的辉煌下延续、传承。

南朝的主流书风受二王影响深远,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以“二王”为宪章。宋齐时期,由于刘宋当道的书家几乎都是王献之书法的传人,且东晋后期以来对“妍美”的崇尚——献之的媚趣过父,竟形成了“比世皆高尚子敬”的局面。

崇尚王献之的书风,在梁朝时被扭转过来。崇尚古风的梁武帝大力提倡学锺繇。而由于当时传世的锺书已甚是罕见,梁武帝即借推崇书迹甚多,且较献之书法更具古风的羲之书法。期间还令周兴嗣集王羲之字编纂了《千字文》,并由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广为推广。这样一来,“今瘦”的献之书风被抑制,“古肥”的锺书也没能得到推广,反而是体势取中的羲之书风再次兴盛起来。

智永千字文↓

南朝书家传承自二王,所以他们最擅长的莫过于楷、行、草书。篆书也在南齐稍有复兴。随着篆隶的复兴,杂体书法也在南朝兴盛一时,这是南朝书风的一大特点。

杂体书古已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八体六书。南朝时,书家对杂体继续进行创造和丰富。如以动物命名的龙书、凤书、麒麟书;以植物命名的倒薤书、花草隶;以自然景物命名的云书、月书、星隶等等五花八门。

杂体的变制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

一是把某种字体和具体的物象相杂糅,形成了即是字又是图案的形体,且画意多于写意。如龙篆、龙隶等。

二是用某种特殊的笔法作书。如一笔篆、飞白书、反左书等等。

反左书↓

杂体还有纯墨和采墨之分,所以创作杂体书的过程,更像是“画”的过程,而同为“画字”,魏晋以来兴起的道教所画“符箓”也是颇有特点的一类“书法”。

杂体和道教书字颇有类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源于春秋战国以来的八体六书的古杂体体系。其次,两者皆为以画作字。同样,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分别。道家的符是将一组字变异形态,安排位置构成一个图像,其中每个单字不具审美价值;而杂体书却是重视单字的装饰美。可以说,符箓的本质已经是图像,而杂体仍然是字。

曹氏墓出土解谪瓶上的朱符↓

南朝四姓帝王或行伍出身,或出自低级士族,他们登上王位后,虽有政治优势,但文化方面却不及当时的高级士族。所以他们特别重视文化教养的提高,也有意识的与士族书家“争胜”。典型的有宋孝武帝与王僧虔争擅书名等。

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也促进了书法的兴盛。前面提到的《千字文》作为学习文字的基础读本,就是在南朝时期编订而成的,后世书家也纷纷以各种书体抄写、传承。

提到了士族名门,就不得不说一说南朝的寒门书家。书法之于士族书家,是贵族生活的点缀,是贵族子弟炫耀高门的招牌,他们往往以轻松游戏的心态待之;而寒门书家则截然相反,他们以学书为业,希望以一手好字作为仕途升迁的资本,也将书法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否以书法为进身之阶,是士族与寒门的根本区别,也是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歧点。

南朝的书迹存世不多,但铭刻书迹清朝以来颇多。

主要的书迹有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辽宁省博物馆)↓、王志《喉痛帖》、智永《千字文》(日本小川氏藏)等。

南朝的铭刻书迹主要有《爨龙颜碑》↓等。南朝开始,铭刻书体已逐渐由隶书向楷书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各种书体并存、活跃,书法得到了发扬光大。这和当今各种“新”书体不断发展颇有相似之处。研究南朝书法的发展,为研究书法艺术未来的走向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十六国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