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子的舞步

 五马山麓 2018-06-19


  林斤澜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论外貌,却还能引人发出“美男子”之叹。1978年,我在《十月》杂志当编辑,当时他50多岁,先是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向他约稿,回来惊叹他“远看像赵丹,近看像孙道临”;后来我去拜访他,回到编辑部也说他实在风度翩翩,引得大家兴奋了好一阵。时下的年轻人恐怕已不太清楚故去的赵丹是谁、什么模样,孙道临也老了,不再有《早春二月》里肖涧秋的那番容貌。倘欲让时下的年轻人懂得那位女编辑的意思,可以置换为“远看像毛宁,近看像濮存昕”,那么,作家林斤澜,真有那么俊俏吗?

  林斤澜大我19岁,我一直称他为林大哥。接触多了,我渐渐知道,他少年时代曾在戴爱莲麾下学习芭蕾舞,并有若干次公开表演的经历。这就难怪他不仅面容俊秀,身材也非我等蠢男可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却又毫不做作,称为“美男”,实不过誉。

  不过,倘我一味如此这般地来“剪”林大哥的“影”,纵使他一笑赦之,热爱他的读者也定会斥我亵渎兄长的低级趣味。是的,自从林大哥弃舞从文以后,他的美,就几乎倾注于文字当中了。他的文字,一般人初读,或许会诧其怪味而觉得有些各色,然而一旦读进去,入其彀中,则可能会嗜其风味而上瘾,那真是唯有他才铺排得出那样的文字。所谓风格独特,是写作者最难做到的,而林大哥似乎很早就能轻松做到了。我曾把林大哥的文字风格形容为“怪味豆”,如果借用对演员表演的评价,那么,可以说他并非“偶像派”,而是“演技派”,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契诃夫在其剧作《万尼亚舅舅》里,借一个人物的嘴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当然,我们更看重心灵美。林大哥的心灵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比他辈分低的青年作家的不嫉妒,还常常竭力加以扶持。他担任《北京文学》主编的那些年里,推出了一批有才华作家的创新之作。他的不嫉妒和鼓励后进,从来都不是作秀,而是真心的、切实的。记得1979年,我那时因为发表了《班主任》,正“红得发紫”,林大哥为我能进入文坛由衷地高兴。一次,他在家招待他的20世纪50年代的文友,把我也请去了。饭桌上,有一位前辈捧我:“你是我们大家的‘班主任’!”弄得我晕头转向。事后,林大哥对我说,《班主任》“思想大于形象”,他让我好好琢磨琢磨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梅里美的《伊尔的美神》……

  1980年,我发表了《如意》,很得意地问他:“怎么样?有进步吗?”他直率地告诉我还不到位,直到1981年我发表了《立体交叉桥》后,他才对我说:“这下算是小说了!”鼓励我在摸到的门径里继续前行。

  一晃,我和林大哥已相交20多年了。岁月无情,人事多有白云苍狗之变。那位在50 年代早已崭露头角,把我这个70年代才进入文坛的新作者肉麻地尖声吹捧为“你是我们大家的‘班主任’”的主儿,早将我弃若敝屣,甚至还对我加害不浅,可是当年郑重地奉劝我不要得意忘形,要刻苦琢磨小说美学的林大哥,却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

  前段时间,我们还在一家饭馆里小聚。在座的有比我小20岁的评论家张颐武,比张颐武小七八岁的“新生代”小说家邱华栋,按说是老少三辈的人了,可是大家相谈甚欢,完全没有代沟和隔阂。事后,我跟邱华栋提起,当年林大哥是跳芭蕾舞的,他恍然大悟似的说:“怪不得!一点没觉得他老,那股子美学上苦苦追求的劲头,令人联想起《天鹅湖》里王子高贵的舞步!”

  是这样。王子的舞步!林大哥,你会继续舞下去。

(心香一瓣 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宽阔的台阶》一书,刘程民 图)

期刊简介关注该品牌

       《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1981年于兰州创刊,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月发行量达800万份、刊物发行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并同时发行盲文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及繁体中文版。有子刊物《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读者·乡土人文版》,并于2007年开办“读者网”。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