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没有得到爱与自由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长沙7喜 2018-06-19


01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段视频:一名1岁左右的宝宝,被要求必须坐在餐桌椅上吃饭,他试图站起来,但每次都被家长强行按下去,孩子剧烈地大哭……

 

微博上有一票所谓的“育儿专家”,专门教父母如何制服孩子,包括必须老实吃饭,必须按点睡觉,必须训练大小便,必须提3次要求才能被满足1次……

 

照此发展下去,若干年后,人们可能又要讨论为什么这个社会上偏执的人那么多?


今天,父母因为一点小事,比如坐哪吃饭,就把孩子整到屈服为止,明天,这些种在孩子身上的恶,会在他们成年后十倍百倍地显现出来,最终反噬社会。

 

爱与自由,是流行的教育理念。听起来,它很抽象,又像是众多育儿法的一种。

 

但实际上,人生命的成长,如果离开了爱与自由,不论外部物质环境如何,都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它们并非是冠冕堂皇的理念,而是精准实际地指出了人本之需。

 

没有爱,一个孩子的生命就没有根基。没有自由,他如同笼中之鸟,最终心智发育严重受阻。



02

爱会制造分离,施虐则制造忠诚


真爱,就是看见、接纳并包容

 

看见,就是我明白你与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我去理解你的情绪与行为,不将我头脑中的想象投射给你。比如“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就是经典的“看不见”孩子。


接纳,就是我乐意接受你的本相,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


包容,就是我不仅能接纳你的本相,同时我还允许你做自己。我就像一个强大的容器,承载了你一切生命力。你的喜悦、悲伤、愤怒、无助、攻击性、梦想,都可以在我们的关系中大胆表达出来。


真爱指向自由,带来成熟的分离。


蒙台梭利指出,婴儿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个观点最初会让很多人惊奇,但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在短短3年之内,迅速掌握了成年人需要60年才能掌握的内容。


儿童从出生就开始走向自由独立,这是成长大势所趋,是离弦之箭。当他们被抚养者控制,无法自由,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时,他们就走向了成长的反面,是一种人为干扰的后退。


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


在生命中一直拥有爱与自由的人,不论是他们的身体、智力、心灵,都可以发展得很好。


如果说,有什么育儿大法,能让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那就是,爱与自由。




03

无“爱与自由”——身心分离 


2岁左右的幼童,刚刚学会奔跑。他们从不觉得跑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他们中气十足,跑步根本不会上气不接下气。他们很少觉得累,每天愉快地玩耍运动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身心合一,人才不易疲惫虚弱,但如果分离,身体心灵各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拉扯,就是一种严重内耗状态。

 

出生时,孩子的心灵天然地与他们的身体在一起,他们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东西不好吃就要吐出来。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都是心灵与身体正常链接的宝贵信号。反观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自己,常常忽视身体的感觉,非常困了还想刷手机,工作忙了口渴也忍着,想上厕所也憋着……

 

那些童年痛苦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直接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身心逐渐分离——心里太痛苦,意识不得不飞出体外,希望能找到另一个安息之地。

 

舞蹈教室门口,老师指着一名4、5岁的小女孩对家长说,我发现她有驼背的问题。家长立刻双手用力地扳着孩子肩膀说,听见没有,你平时站直一点。不久后,又为怎么背书包的问题生气地跟孩子说,我跟你说,可以这样背,就这么背!

 

孩子驼背,似乎只是一个习惯与体态问题,但在很多家庭中,它恰恰映射了孩子心理被压抑的事实。驼背,成了身体的一个隐喻:不能承受之重

 

不要轻视儿童因为长期不被回应满足而产生的无助、愤怒、恐惧、悲伤……长期强烈的负面情绪必然会伤身。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身心分离后,人的身体,自然会虚弱、麻木、僵硬、迟钝。




04

无“爱与自由”——心智发育受损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形成了自体。父母爱的质量,决定了孩子自体发育的质量。

 

当一个人的自体功能出现问题,会影响他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情绪、亲密关系、能力等等。

 

没有爱,心灵只会成为沙漠荒岛,更不用说心智发育了。成年人的许多行为问题,都是在防御童年的爱而不得。

 

那没有自由呢?

 

蒙台梭利将儿童心智偏离分为两种:

 

A.强壮儿童,通常反复无常,并有愤怒和暴力倾向。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不服从命令,占有欲强烈,表现得非常自私和嫉妒,最终会表现为抢占他人的东西。行为无目的性,不能集中注意力,心理错乱,并且充满幻想等。

 

B.弱小儿童,通常表现得很被动,很消极,有懒惰懒散的问题。


喜欢用哭来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们喜欢撒谎(自我保护的一种被动形态),喜欢偷东西(心理补偿的另一种形态)等。他们身体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拒绝吃饭,没有明显胃口,经常做噩梦,怕黑等。

              

蒙台梭利说:“所有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儿童的心理生活没有得到充分的滋养。”

 

但是当孩子们来到蒙台梭利学校,进入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里,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他们的潜能,自主地选择他要做的事情,当他们集中精力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时,所有的缺陷都随之消失了。


父母的控制,其本质不是出于爱,不是出于尊重孩子。虽然表面上,都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




05

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自由?


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有权决定。


当他2岁时,他自己的事情可能是要穿什么衣服,要吃什么饭。当他7岁时,自己的事情可能是要何时写作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自由,他必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被自己头脑中的“妄想”所控制:如果现在不管,以后没规矩无法无天怎么办?这只是一种投射:没有我,你自己就能变好?


当我们投射给孩子敌意,孩子必然会叛逆。当我们给予他信任,他的生命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人种什么,就得什么。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其实,童年决定性格。

 

心理学有一对概念:内摄与投射

 

内摄,就是“我”将外部世界的体验内化到心中。


投射,就是“我”将内心的体验,尤其是坏的部分、不能承担的部分,扔给外部世界。

 

人的成长先是不断地内摄原生家庭的情感体验与模式,之后再将所内摄的投射到外部世界。简单来说,所“吸收”的越好,所“释放”的越好,所“吸收”的越坏,所“释放”的越坏。

 

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感知,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成年人创造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切唯心造。虽然客观世界向每个人呈现出了它的本来面貌,但不同的经历造成他们的关注点不尽相同。

 

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只有痛苦,他就会选择性地发现的确令人痛苦的事情太多。当一个女人从父亲的身上得到推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她找到的男人最终都不是“好东西”。

 

童年无法获得爱与自由,孩子的身心就无法得到正常健康成长,成年后所投射出去的扭曲就越多,他也越不易得到快乐。

 

不给孩子爱与自由又如何?也许未来,他会心残志坚地活着,在命运的轮回里等待着一次觉醒,等待着一次无条件的爱,让他们重新哺育自己的灵魂,直至它再一次复活……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听见】即可收听更多文章

点击图片,为你推荐👇

爸妈一句口头禅,孩子内伤30年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丫梨说,一位生娃后通过精神分析逐渐看清人生、育儿迷雾的80后妈妈。个人微信公号: 丫梨说(deartalk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