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8年埃及、伊斯坦布尔、迪拜三地游之埃及篇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8-06-19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连续形成了31个王朝。公元前11世纪至前1世纪,断断续续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代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

埃及文物古迹主要沿尼罗河两岸分布,东岸多为城市、宫殿,西岸多为陵墓。主要经典包括 埃及国 家博物馆,闻名世界的金字塔群和帝王谷等。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土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

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是由被埃及人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于1858年在开罗北部的卜腊设计建造的。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收藏文物 30 多万件,陈列展出 6.3 万件,约占全部文物的五分之一。因这座博物馆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又习惯地称之为"法老博物馆"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这也属于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为了恢复人们对这个王朝的敬畏。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面部长约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就有二米多长。

埃及曾经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而如今仍然有10%左右的埃及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被称为科普特人,开罗城南科普特区就是他们的聚居地之一。这个区域分布着很多教堂,圣母马利亚教堂(即是"悬空教堂")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个。

开罗圣母马利亚教堂即悬空教堂 在开罗老城区即科普特区。在历史上,这方圆 一公里内都是穆斯林的聚居地,随着王朝统治的兴衰更迭,各种教义也轮番登场。

离悬空教堂不远有一个胡同,走进去有一扇小门,进门便是本·埃兹拉犹太教堂。这座开罗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始建于9世纪,12世纪时由耶路撒冷的拉比亚伯拉罕·本·埃兹拉重修。在19世纪,人们在这里找到一个原封未动的宝库自从11世纪以来,开罗的犹太居民保存在这里的数以千计的书信、期票、证书、账本、合同、请愿书等中世纪生活真实记录。

在开罗城里耸立着1000多座清真寺,清真寺高耸的尖塔直插云间,所以开罗又被称为"千塔之城"。

进入清真寺,必须脱鞋,一般男女分开而入。女性要包头,穿长裙。

我们一行女性每人领到一件宽大的戴帽的绿色的袍子,看着被绿色包裹的一行人,感觉怪怪的。

清真寺内的广场上铺着光滑如镜的大理石。

菲莱神庙是现在保存最好的三座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庙宇之一,是为古埃及神话中司掌生育和繁衍的女神伊西斯而建。

在艾德富附近,有一座颇具特色的庙宇:康翁波(Kom Ombo)神庙。

艾德富的公共交通

康翁波(Kom Ombo)在古埃及语中意为"金城"。和别的神庙一样,它也有高大的石柱和因残破而显得苍凉的庙殿,但与众不同的是,同时供奉着鹰神荷鲁斯和鳄鱼神索贝克,因此康翁波神庙又被称为"双神殿"。

一条中轴线把它分成互相对称的两部分,各供奉一个神。它有两个大门。一个大门是专为鹰首神荷鲁斯(Haroeris)所建的,另一个是专为鳄鱼神(Sobek)所建。从进大门开始,会发现左、右两边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刻都自成体系,互不相干。康翁波神殿中,处处都有相关的鹰首神与鳄鱼神壁画。

老鹰神庙

鹰首神Horus是埃及九大主神之一,在人间的地位至高无上,象征神圣的王权,历任法老都被看做"活着的Horus"。

鳄鱼神庙。

古埃及时的尼罗河畔常常可以看到鳄鱼的身影,为了防止鳄鱼伤人,人们就把鳄鱼豢养起来并供奉为神明。在古埃及人的头脑中,鳄鱼神与自己最密切关联的事件就是《生死书》中所描绘的最后审判阶段。存留在木乃伊身体里的心脏会被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真理之神"玛阿特放上去的真理羽毛。如果羽毛的一端翘起,说明死者罪孽深重,心脏立即被扔与在一旁守候的鳄鱼吃掉,永世不得超生。这份敬畏,正是鳄鱼神庙的由来。

帝王谷

帝王谷,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18到20王朝(大约从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时期的法老和贵族主要陵墓区。 现在已经开发了62个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

在帝王谷的山背面,有一座海浦苏特女王神殿。女王神殿位于底比斯卫城的最北端。哈采普苏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是除克莉奥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为法老的女性。

哈采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富含深义的浮雕。


作为女法老,哈采普苏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毁掉了。

卡纳尔克神庙始建于3900多年前,位于埃及城市卢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一座壮观的神庙。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狮身公羊石像等古迹,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卡纳尔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时期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

要进入神庙大门,必须走过一条长约300米的甬道。这条甬道叫"公羊之路",甬道两旁是羊首狮身像,在那些前爪伏地卧着的雄狮上,无一例外全是羊角、羊脸、羊耳,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在这里,狮身依然象征威严、力量和王权,而羊头则代表阿蒙神。在阿蒙神作为全国最高神的地位确立后,被视为"万物的创造者",任何法老都必须依靠他的庇护和佑助才能使江山永固。

神庙柱厅,该厅长366米,宽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六道大厅,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径为2.74米,高12.8米。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

卢克索神殿,坐落在卢克索高中心的尼罗河东岸,长达260米,是古埃及第十八五朝的第十九个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在十九王朝时,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

阿布辛贝神庙,是埃及南方城市阿斯旺的重要旅游景点。建于公元前1300-前1233年,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 Ramses Ⅱ)建造了这座大型岩窟神庙,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了,也是新帝国的法老王时代最受保护的遗迹。

神庙坐落于纳赛尔湖西岸,由依崖凿建的牌楼门、巨型拉美西斯二世摩崖雕像、前后柱厅及神堂等组成,共有两座由岩石雕刻而成的巨型神庙,分别为:献给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一哈拉赫梯神和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神庙及附近的献给女神哈托尔和拉美西斯二世最宠爱的夫人奈菲尔塔瑞王后的小神庙。

由于20世纪人口的大量增加,埃及和苏丹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坝以更有效地调节和分配水源,增加土地灌溉,以便生产更多的粮食,大坝的水电能力也将为民用和工业提供更多的能源。大坝形成的堰塞湖即为纳塞尔湖,这将覆盖一块长312 英里、12 到16英里宽的地域。其结果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将失去他们的家园和农田,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和遗址也将不复存在,其中包含阿布辛拜勒神庙。为此将神庙迁址,由于这些神庙原址与其背景十分协调,所以拯救方案决定将它们移到一个同样的背景中去。这样,为了保证神庙重新落脚在纳塞尔湖的水面上,新地址高出以前所在位置210 英尺,从尼罗河后移590 英尺。

两座神庙于1964 年到1968 年间成功迁移。


太阳节

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和建筑师们,精确地运用天文学、星象学、地理学等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2日)和奠基日(10月22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被撒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

原来大神庙的一个重要特色太阳节奇观(阳光一年两次照亮圣殿神像)被保留了下来。不过因为无法如古埃及人般确切掌握天文,现在阳光照进的时间比原来提前了一天。

乘坐尼罗河上的游船——公主号,这是游船的顶层。游船从上游经阿斯旺至下游的卢克索帝王谷。

尼罗河边的汲水妇女

尼罗河上的小渔船

每天下船游览回来,房间里总放着服务员用浴巾折叠的栩栩如生的动物。

浴巾折叠的天鹅

孔雀

最后一天,从岸上回到游船,一个朋友打开房门大声惊叫,我们过去一看,她的房间里发生了"尼罗河惨案",有一人到在卫生间门口,等大家战战兢兢走近一看,却是服务员用客人放在房间里衣服摆放的假人,虚惊一场。

结果每人打开房门都有惊喜。

打电话的人

休息一下

带墨镜的人

不知是男人还是女人

阿拉伯女人

穿睡衣的妇人

埃及女王

我们的游船上有三个团队,一个是我们,一个是香港的,还有一个是印度人。游船的最后一天,会举办"阿拉伯之夜"的活动,客人可以租借服装,在我们这个团队的影响下,三组人度过了热闹的最后一个夜晚。

红海Tia Heights度假村

红海日出

埃及红海海岸,从苏伊士海湾一直延伸到苏丹边界,因其富含矿物质的红山脉使当地的船员称之为"Mare Rostrum",或者"红海"。

月光下的红海

独自在红海中游泳的小男孩

红海边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中的贝都因部落

贝都因人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

"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

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靠饲养骆驼为生。

贝都因部落的小女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