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创思 | 从传统与自然中汲取营养

 DONGBENXIZOU 2018-06-19

李正刚,1953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省书协会员、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理事、南京市文联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顾问、南京云谷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培训中心特聘画师、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曾多次在江苏省美术馆、南京美术馆、徐州博物馆等举办艺术个展。出版有《中国当代国画名家·李正刚》《李正刚诗文议书论画集》《李正刚书法集》等。《论书画同源》《论中国画绘画“六字”之要》《试论中国画气韵生发的要素》《黄宾虹与傅抱石绘画之比较》等艺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论文集》《中国传统文化大典·理论与作品卷》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我认为,要想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走一条正路,即真正走进传统绘画,对其研究、实践、把握,之后再努力走出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创新、发展。正如当代画家李可染所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创作中国画,还要力扣“笔墨”和“意境”这二个基本点。“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概念。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必见笔见墨,以笔造型、以墨生韵,从而彰显出生动的气韵。“意境”是中国画审美的核心概念。中国画是画家生命精神的载体,所以必须反映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可以说,意境美则作品美,意境高则格调高。学习、研究中国画,还要“三师”而后成,必须历经“师古人”“师大家”“师自然”的磨炼。“师古人”即从古人名作名论中汲取优秀传统绘画的艺术营养,掌握技法、弄懂理论、领悟境界。“师大家”即从近现代中国画艺术大家的求艺经历、优秀作品中找到他们成功之所在,力求在求艺的征途中少走弯路,绝不去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作品、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师自然”即注重深入生活去采风,到大自然中写生,尤其要仔细观察山石、树木、花草、泉瀑、云雾、河流等自然实物的相生相融关系与细部的质感,通过对表现对象或自然造化的观察和写生来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捕捉大自然的生命精神,调动画家内在的创作情思,实现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灵活运用与不断创新,形成富有自我艺术个性的绘画面貌。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我注重笔墨运用与意境追求,尤其注重“师自然”和创新,坚持不画重复的作品。自2000年以来,我先后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过五次大型艺术个展,每次展出近百幅作品,可以说没有作品是雷同的。这是我“师自然”的结果。我在作品《搜写奇境抒情怀》(见下图)中意写出江南山乡美景。我力求用淋漓畅快的笔墨点写山野生灵、勾勒奇峰异水。在画面近处,我以农家房舍和渔船点景,远景以烟云断峰造境,使整幅作品展现出对高雅格调的追求。在创作中,我努力使笔墨与设色协调统一,直抒自己的情怀,给人带来可观、可居、可游之感,透露出“画中有诗”的意境。我的作品《清清山泉奏雅韵》(见下图)是我赴浙江大明山采风所得。我在此作中着重表现在深山峡谷间自由穿流的山泉。我力求用灵动的书法线条绘写出山间的大小崖石以及生长在石间的树木、苔草等植物,尽显夏日山间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和谐之美。我用笔线、墨点意写大小石块,挤出从幽谷深处徐徐而来并穿行于石间的清泉,努力将泉水急泻有声、美韵悦耳、不知其源头何在又欲去何方的妙境呈现出来。

想要画好中国画,不能不学习、研究与继承传统,更不能脱离生活、忽视师法自然。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深入生活、师法自然,才能不断创新笔墨,画出更新、更美、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作品。

搜写奇境抒情怀

清清山泉奏雅韵

岩壁繁荫显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