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啦啦队”

 汐钰文艺范 2018-06-19

  近日,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球迷们炽烈的目光,当然绿茵场上抢眼球的也必少不了足球宝贝和啦啦队火辣的身姿。说起啦啦队的“啦啦”二字,还有一段可笑的公案。

  “啦啦队”一词是现当代产生的“新词”,本是个舶来品,它是指“体育比赛进行中,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的人群”。据载,18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汤姆·皮博斯,将这种比赛激励形式传播到明尼苏达大学。1898年冬天,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啦啦队长——尼·康贝尔,他站在观众面前,指挥他的啦啦队为母校明尼苏达大学呐喊助威。而且第一首鼓励运动员比赛拼搏的歌曲,也同时诞生于明尼苏达大学。按美国传统,早期的啦啦队是由各大专院校的男生所组成,啦啦队长除了具备领导才能和优良的成绩之外,还必须获得同侪的认同与尊敬,队友犹如“兄弟会”一般,是属于荣誉俱乐部的一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纯男生的啦啦队结构发生了改变,女生开始加入。随着女生活跃于啦啦队后,扩音器、纸制彩球、体操动作也纳入了啦啦队之中,使得啦啦队表演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此后五十年来,全美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啦啦队研习营,教授啦啦队基本技巧,并成立了第一个全美啦啦队协会。而后塑料彩球和霹雳舞步丰富了啦啦队的表演内容,高难度体操技巧的加入则提升了技巧的层次,使得啦啦队具有更高的观赏性。随后更发展成竞赛的方式,继而发展成世界性活动。20世纪70年代,啦啦队开始出现在各种比赛的现场,甚至服务于摔跤、游泳和田径比赛。

  “cheer leading”初到我国时,被译为“啦啦队”。按照英文直译,cheer是“欢呼、加油、喝彩”,leading是“带领、指导”的意思。想象一下赛场上的“cheer leading”连呼带唱,又舞又叫的煽情表演,谁能不赞叹“啦啦队”翻译得太生动了。但是有人提出“啦啦队”不合我国的“语法”。“啦”算什么词?“啦”是“了”“啊”的“合音”,只能用于“哩哩啦啦”“哗啦啦”等词的语尾。所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语言规范”的字来代替“啦”字。自然“拉”就成了首选。这就是“啦啦队”的一段“易名公案”。直至2016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出台,才将“啦啦队”正式收入,但仍保留了“拉拉队”词条,注“同啦啦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