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柒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国流行过这样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对进入电气化时代的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中国人心目中,苏联人民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让人羡慕。 说起“电话”,直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对当时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那真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装电话的费用非常昂贵,电话不仅成了稀有贵重物品,而且也成了一种地位和特权的象征。 我出生在农村,到九十年代末村里都没几台电话机。自小父母便外出务工,我跟着爷爷奶奶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上小学以后便学着给在外的爸妈写信,小小的信封承载了太多儿时的回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隔壁村有人家装上了电话机。我始终记得,那时每个星期天风雨无阻,吃完午饭就和爷爷一起步行去一两里路外有电话的人家,那时乡间道路还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一到下雨便泥泞不堪。因为在外务工的父母一般会挑孩子放假的时候往家里打电话,有时赶到时就已经有好几个人在等了,这时便会在一旁先扯扯家常,若是哪个电话先来谁就会先接,现在想想,这个等电话习惯看似麻烦却也乐在其中。 直到大伯家也装上了电话机,这个持续了好久的习惯便终止了。后来BP机、小灵通、手机等通讯设备也逐渐在农村流行起来,并且价格越来越亲民。不单单是语音通话,文字短信息由于相对便捷也越来越被用户接受,变成逢年过节人们互道祝福的首选方式。 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通讯也一天比一天简单、快捷、优惠。到最近几年村里基本上已经没有固定电话了,就连我80多岁的爷爷也用上了手机,大部分人家还陆续装上了网络。春节回家,加了村里几个微信群,男女老少都异常活跃,发红包抢红包忙的不亦乐乎。为了能和邻居们有共同话题,爸妈也主动要求帮他们下载微信,从此便着迷了,每天更新朋友圈、发着中老年表情包,和他们的朋友们天南海北视频聊着天。 从书信到电话再到互连网,愈加方便快捷。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变化是伴随着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对通讯技术的推动而产生,其实不仅仅是通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变迁和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青睐,也日益改变着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学习中国互联网技术,比如只带手机就可以出门的快捷支付方式,就让外国人羡慕不已。 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社会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作为架起人们之间沟通和情感表达桥梁的书信、BP机、电话机也必将带着人们特殊的情愫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因为他们是改革发展的见证。(责任编辑 郭素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