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得气”

 负鹏载舟 2018-06-20

       最近网上一些朋友在争论,针刺如何才能叫“得气”。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历代的医家都在争论。而历代的医家各承家技,观点有异,是很自然的事。

时至今日,我们的传承,说白了也是“各承家技,所谓“一家之言”,也不过是捡拾先人说过的话而已。

学针灸的人都知道,“得气”这个名词与内经的一句话有关: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

后世大多学者认可,“得气”是“气至”的同义词。而恰恰是这个“气至”,让多少医家争讼不已。有说“气至”是“气至病所”的意思,简言之,针刺一定要扎出循行感,要有一种针气到达病位的感觉,这样才能叫“得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气至”就是针感,酸麻胀的感觉有了,就是气至。

学中医的免不了读经典,若是不读经典的,那叫“无根之木”,若句句皆背下来,规规矩矩到老的,最多是个“书虫”。古人讲“读书得间”、“从无字处读书”,若明了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会读书。可以读很多书,还能不中了书毒变成书呆子。

熟悉《内经》的针灸医生都知道,《内经》有五刺法,出自《灵枢·官针》篇。比如其中讲到“半刺”法:“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半刺”是轻轻的把针刺入皮肤,然后马上拔针的一种方法。我们在给儿童针刺时使用的就是这种刺法的衍化。好,问题来了。经过临床验证,“半刺”是确有疗效的。那他有没有酸麻胀?这么短的时间,病人都来不及反应,针已经出来。如果手法好些的大夫,连进针的痛感都没有。那有没有循经感传的气感发生?也没有。

再比如,同样的五刺法,还有一法叫“豹纹刺”法:“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这种刺法与我们现代的“点刺放血”法,同出一辙。有没有效?有。有没有酸麻胀?没有。有没有循经感传?也没有?

那“气至而有效”到底是什么?其实只要把文句反过来,就有答案了:“有效则气至”。

我们临床上见识过很多针法,特别的运用奇穴类的针法,是不讲究“针感的,扎到肉里就是了。比如董氏奇穴针法,比如腹针法,比如头针法。而这一类的针法,临床上都是确有实效的。一个好的医师,一定要懂得从现象去推导事物背后的原因。有效才是硬道理,不然死抠字眼,说难听点,就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有效了,气一定是至的了。为什么笔者可以这么说呢?

你有没有被人打过?有一个人突然打你一拳,你一定会看看他是谁吧?这种反应谁都有,这叫本能。人有抗拒一切“非我”的本能。同理,当一枚针刺入皮肤后,“人神”就会起反应,这个反应的过程,其实就是“得气”。而讲求奇穴的各家流派,只是擅于运用特殊的反应点,来达到治疗的作用而已。知道此一点,也就不必纠结于“针感”不“针感”了。

所以,针刺之要在于“得气”,当然也可以不“得气”,而此“得气”也自然非彼之“得气”了。哈哈哈,玩笑一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