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为何写王熙凤偶施一次善举与沦为烟花女巧姐被救的结局

 玉稻筱麦坊米 2018-06-20

文/丽华心语

王熙凤与刘姥姥相遇,是当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为了一家老小生存来求王熙凤。王熙凤并非乐善好施,但这次王熙凤见状随手拿20两纹银给了刘姥姥。其实,她并没有把这个穷亲戚放在心上,也从未期待得到她的报答。巧姐为王熙凤的女儿,她与刘姥姥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全是天缘凑合,实际上却是因果的必然。王熙凤不曾想往昔自己救助的贫弱者,竟成了自己女儿的拯救者。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何这样写王熙凤偶施一次善举与沦为烟花女巧姐被救的结局?

丽华心语认为:这是《红楼梦》这部小说要体现和弘扬的一种中国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时也是中国小说创作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大突破。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边讲:“《红楼梦》的价值是在中国小说当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他说和以前的小说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贾府被朝廷抄家后,王熙凤已死,她的女儿巧姐被狠舅奸兄欺骗出卖,流落在花街柳巷,成为青楼女子。曾被贾府上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因为以前得到过贾府以及王熙凤的周济,决定“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于是刘姥姥倾其所有不惜一切代价去搭救巧姐,终于替她赎了身。王熙凤偶施一次善举也应征因果必然“善有善报”,帮别人,就是帮自己道理。

赎身后的巧姐无家可归,刘姥姥又收留她,并不嫌弃她的青楼经历,把她许配给自己唯一的外孙板儿为妻。板儿靠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

刘姥姥当年为巧姐取名所说的“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最终得到了证验。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于公侯之门的千金,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里“纺绩”的劳动妇女,就象秦氏出殡途中,宝玉所见的那个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

可以说,这正是贾府的人最好的一条出路。在经过家道的跌宕起伏后,巧姐这样的归宿比起黛玉的香消玉损,宝钗和湘云的年轻守寡,探春的远嫁外藩,迎春的遇人不淑,惜春的堕入空门似乎更有一分跳出樊笼,回归自然的意味。巧姐虽然命运坎坷,但也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红楼梦》让贾家最后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漫山遍野几尺厚的大雪,犹如宽宽的银河永远地隔绝了巧姐与烟花巷的关系。这是《红楼梦》作者最精彩的落笔,被一场大雪洗尽铅华的巧姐也从此跟着板儿过上了虽贫苦却真正幸福的生活。写到这里,我们的心也随之欣然了,看到了贾府的出路和贾府的希望。

其实,巧姐的结局的也托了曹雪芹理想,不可能人人出家为僧如宝玉,为尼如惜春,大观园里的人该怎样寻找一条出路,或许归隐田园是一个好的终结。曹雪芹曾表达了自己对农家的向往,如宝玉识农具一节,还有在第17回借助贾政的话“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但是曹雪芹极度厌恶假的田园生活。在17回里,在贾政表达对稻香村的喜爱同时,宝玉却认为稻香村不伦不类,不是真正的农家,是一种矫情。“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认为真正的村落应当是巧姐日后生活的村落那样,虽贫苦却乐于其中,那是一种自然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