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shelbypf 2018-06-20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分类

按照检测点功能的不同分类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白车身检测点的布置原则

1、主要定位基准检测点的布置原则

(1)目的:通过设置主要定位基准检测点,来反映夹具的定位状态,从而对夹具定位销发生偏差进行识别和诊断。

(2)原则:白车身上的定位基准检测点的设定要遵循基准统一的原则,即焊装基准和检测基准要统一。例如:B07车身焊接时用地板前横梁和后托架定位,所以测量基准就选取地板前横梁的两个定位孔和后托架的定位孔。

2、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的布置原则

(1)目的:通过设置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来判定白车身外部型面的配合间隙及配合面差是否符合要求

(2)原则

①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应布置在对满足整车配合规范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位置

②对配合规范中有面差要求的,则在配合轮廓的每条边上布置至少2个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

③对配合规范中有配合间隙要求的,则在每个零件上沿装配面法线方向布置至少2个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

3、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的布置原则

(1)目的:通过设置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来及时、准确地判断车身制造过程中焊装夹具定位元素的磨损、定位夹头的松动等夹具故障,确定发生问题的主要焊装工位.

(2)原则:①根据装配误差积累的情况来确定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的分布,对于累积装配偏差大而且容易超差的区域,可以多布置一些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

②选择一些测量可靠性高的特征点作为测量点,尽量不要将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布置在刚性较差、在制造和搬运过程中容易变形的特征位置

白车身检测点布置的优化

1、检测点数量的优化测量值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测量要素的实际变化,就是测点在该测量要素上的测量可靠性。由于测量对象几何特性的不同,测点在某个测量要素的测量值不仅取决于该测量要素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非测量要素变化的影响。测点可靠性高的点是测点布置中的首选对象;而测点可靠性低的测点则应尽量予以删除,或用可靠性较高的测点来代替.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1、检测点数量的优化

对于用来判断是否满足整车配合规范的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应在满足测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少设置,可以有效的可以降低测量的成本,提高测量效率。以车身的前风窗为例,车前风窗设置了60个检测点,其中30个检测点用来判断配合面差是否合格,30个检测点用来判断配合间隙是否合格。其实没有必要布置如此多的检测点,根据前面讲述的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的布置原则,每条边布置至少2个检测点就可以了,因为前风窗上下两条边较长,所以可以布置3个检测点。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2、测量点上下控制公差的优化

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我们把车身尺寸特性按照其均值偏移和标准差大小作出区分,如下图所示。标准差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个体间的离散程度,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均值偏移是指偏移的均值向量,均值偏移越大表示均值与理论值差异越大。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小结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与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合理地布置检测点的数目、位置,以尽可能地监测整个车身制造过程,为尺寸质量问题的解决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目前白车身检测点的布置和优化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在展开:

(1)检测点数量的优化一一在满足测点功能的前提下布置尽可能少的测点,在厂内三坐标测量机数量有限的特殊情况下,可以降低测量的成本,提高测量效率;

(2)检测点上下控制公差的修改——长期生产过程中,车身实际生产尺寸与原始设计尺寸之间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异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影响对产品制造质量进行正确评价。所以应将车身实际生产中那些长期偏离设计尺寸,但制造尺寸相当稳定,对产品最终制造质量没有影响且改回设计值耗费极大的测点的上下控制公差进行修正。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点的布置及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