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了他们的布景、灯光及其他舞美效果的精华, 从 而使得沪剧改编创作的这类古装戏、清装戏在当时 一窝蜂式地充斥着整个上海的书场、茶楼或游艺场。 但沪剧的第二代、第三代艺人如邵文滨、施兰亭、丁 少兰、筱文滨等人也深刻感受到自身在演绎历史较 久远的剧目上的功夫不扎实, 表演古代题材的戏远 远比不上京剧擅长。面对南腔北调的上海戏剧百花 园里的竞争局面, 邵文滨、施兰亭等人决定另辟蹊 径, 在继续回归早期表现现实生活的传统剧目的同 时, 向同样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文明戏、话剧和电影 艺术靠拢来表演都市生活, 开始尝试以表演城市男 女都市生活为主题的时装戏。他们试图在承受界内 众剧纷呈的压力下, 让沪剧来个彻底的只声独奏。 在这次尝试中, 申曲确实吸收了不少其他艺术门类 的编、导、演以及舞美等方面的优势, 其中尤以话剧 和电影为先。沪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总结自己 表演经验时曾多次谦虚地说, 话剧和电影是沪剧的 奶娘。[ 6] (P.139)当然, 申曲的这种借鉴和移植, 也 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搬硬套, 而更多的是在广采 博取的基础上, 将自身与其他艺术门类来个自然的 融会贯通。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