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蒋晖:南鲫北鲤,吃货的选择

 零q点 2018-06-20

北方河底是沙,南方河底是淤泥,水质不同,造成鲤鱼的南橘北枳之分。南方粗糙发酸的鲤鱼在北方却好像被P过一样鲜美可口,还有淡淡的甜味。



文|蒋晖 

插画|郑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经常是鱼类榜的NO.1。中国古代第一本词典《尔雅》将鲤鱼列为鱼类之首,《本草纲目》里,鲤鱼也是鱼类之冠


鲤鱼的名字据说起源于它独特的鳞片。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鲤当助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十字,故谓之鲤,文从鱼,里有三百六十也。”


鲤鱼的侧线上有三十六片鳞,鳞上有似十字的黑纹,三十六乘以十,就是三百六,古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故称为鲤鱼。


我国南方地区有少食或者不食鲤鱼的风俗,但是这个风俗并非从头就有。


唐朝以前,民间一向有“无鲤不成席”的说法。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


“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黄河鲤鱼更是食鱼首选。洛阳与黄河按今天的南北区划,都算北方。南方也食鲤鱼,梁代陶弘景称鲤鱼:


“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梁代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这也意味着当年南方鲤鱼也是餐桌上品。


但在300年前,江南诗人查慎行在北方的宴席上看见鲤鱼就非常惊讶,那从什么时候起,南方食鱼史另起一行,新翻一篇?


历史上比较明确禁食鲤鱼的记载在唐朝。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


“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原因是,鲤音同李,吃鲤鱼意味着对皇帝不恭,有图谋不轨的嫌疑,故禁之。


在唐代,鲤鱼地位高。唐之前,朝廷兵符都为虎形,称“虎符”。唐朝时改虎符为鱼符,铜铸鲤鱼是兵权和皇权的象征;官员都佩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此习俗一直延续到宋朝;另官员行政调任,也须以鱼符交接,新旧官员各持半边鱼符,准确匹配吻合之后,完成新旧交替。


这是因为“鱼之主,能神变,能跃龙门而成龙”,跃过龙门的鲤鱼可变龙,鲤鱼因此成为位高权重的象征。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来自《太平广记》


陕西有龙门山,在河东界,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年春天,黄鲤鱼争相跳跃龙门,此起彼落,纷纷攘攘。但一年中能跃过龙门的“不过七十二”。


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火在后,点燃鲤鱼尾巴,涅槃重生,鲤鱼由此变为龙。


敢于重生的鲤鱼是一条努力进取、浑身充满正能量的鱼。


与餐桌上作为食物的鱼相比,鲤鱼是一条被寄予厚望的神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鲤鱼还有吉祥、孝道、财富的含义,负责日常生活的各种情感代言,为正能量生活打call。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说的是鲤鱼传书。“年年有余”、“富足有余”,鲤鱼是代表来年幸福生活的吉祥物。总之鲤鱼是一条美好的鱼。

美好而富有正能量的鲤鱼并没有完全避免被端上餐桌的命运。尤其在唐朝灭亡之后,吃鲤鱼没有了避讳,宋朝人就很爱吃。


苏州人范成大说:“南中鱼品,如鲤、鲫辈皆有之。”苏洵也赞赏巴蜀鲤鱼:“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宋朝以来的各类食谱,也多有以鲤鱼为主食材的佳肴。


杭州人徐珂《清稗类钞》里提到宁夏鲤鱼肉粗味劣,“与南中产者无殊”,并说开封的“黄河之鲤甚佳”,可见杭州当时也有吃鲤鱼,但味道差,不是上品。苏州人俞樾从河南学习了一道鱼羹,“中州鱼羹多用黄河金鲤,而江浙鲤鱼不及河鲤肥嫩”,故改用西湖草鱼,兼取宋嫂鱼和德清人烹鱼的方法,烧煮西湖醋鱼。


可见真正让南方人不食用鲤鱼的应该是对于口感的热爱和追求。唐朝的禁鲤令使南方人在鲤鱼之外发掘出更多口感更佳的食用鱼,从此美食的世界为南方吃货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而北方因黄河水产品单一,整条黄河包括泾河等最多的就是鲤科和鳅科,黄河中游有少量品质极差的鲫科,鳙鱼、鲢鱼、鳊鱼、鲂鱼在南方的河流里自由快乐,完全不知道世上还有黄河。


当然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南方鲤鱼肉质不佳,但是北方的黄河鲤鱼却肥美鲜嫩。北方河底是沙,南方河底是淤泥,水质不同,造成鲤鱼的南橘北枳之分。南方粗糙发酸的鲤鱼在北方却好像被P过一样鲜美可口,还有淡淡的甜味。


择美味而食物,南北方各选鲤鱼、鲫鱼,这才符合一个吃货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