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份生平皆成迷的昌平君,来了解一下?

 dongchang 2018-06-21


昌平君科普第一弹

——昌平君的研究资料及影视同人综述

昌平君简历 


姓:芈(史记索引)
名:启(秦始皇十二年铜戈出土推论,存疑)
所处时代:战国晚期

家庭成员(史记索引):
父亲——楚考烈王
母亲——不详(推测为秦王室)
哥哥——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

人生履历(一昌平君说):
秦王九年,平定嫪毐之乱
秦王二十一年,迁于郢
秦王二十二年,反秦
秦王二十三年,为楚王
秦王二十四年,死于蕲县

主演史料来源:
《史记》;《史记索引》;《睡虎地秦简》

主要参考资料:
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彭适凡:秦始皇十二年铜戈铭文考
李开元:末代楚王史迹钩沉——补 《史记》昌平君列传
高敏:秦、楚二国各有一个昌平君
胡正明:丞相启即昌平君说商榷

主演影视同人:
2001年电视剧《秦始皇》 马书良饰昌平君


【由于昌平君相关史料较少且争议颇大,为了方便综合已知资料,在整理人物关系和生平的时候,采用的是秦楚昌平君一人说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在此再次强调一下。由于昌平君相关论文仅在知网就可查数十篇,所以笔者仅列了各观点中具有针对性的几篇论文,供大家参考】


 

昌平君科普第二弹

—— 一个昌平君?两个昌平君?


作为平定嫪毐之乱的重要人物,昌平君在战国晚期的秦国政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力;作为末代楚王,昌平君在秦灭楚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两位昌平君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由于史料的极度缺乏,两千年后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试图描绘出昌平君的人物脉络。


关于昌平君的一手史料和考古资料有如下几句: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政九年)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秦王政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昌平君死”


关于昌平君的史料注释主要介绍两个版本,一个是《史记索隐》,一个是《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
“按楚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无子。”

《史记正义》:
反秦于淮南下注昌平也

整合以上史料和史记注解,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记载中互有冲突,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睡虎地秦简》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昌平君死亡年份的出入。


对于这个冲突,一些学者解释为史记记载有误,将昌平君与昌文君弄混了。但是昌文君自己更无记载,这种猜想也只能是猜想了。


其次就是《史记索隐》中认为秦昌平君为楚公子与《史记正义》中,为淮南注昌平有冲突。《史记正义》中,特为淮南注昌平,可能是表达淮南名为昌平,昌平君封地在此,故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但《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作为后代对于《史记》的注解,皆为孤证,即可能帮助我们接近历史又可能将我们带近死胡同。




昌平君科普第三弹

——两件秦戈引发的争议


上一弹我们就已有史料和出土秦简对昌平君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由于资料的缺乏,昌平君身上的谜团并未吹散,而两件秦戈的出土,为昌平君的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

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与十二年铜戈的出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

秦王十七年的秦戈,戈内刻铭文四行共十九字:


十七年丞相启状
造郃阳
嘉丞兼库(月隼)工邪
郃阳


ps:()内为一个字,打不出来所以框起来假装打出来了。

秦王十二年的秦戈,戈内刻铭文两行共十五字:


十二年丞相启颠造
诏事成丞迨工印

这两件秦戈的出土,弥补了史书中对于秦王早年丞相记载的空白,推翻了秦王自吕不韦后长时间未立丞相的说法,也让学者们的目光从丞相有没有移到了丞相是谁上。


昌平君作为秦王早期,既有相当政治地位,又搞过大事的重要人物,立马就被列入了重点关照的名单中。丞相启即为昌平君的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那么昌平君究竟是不是丞相启呢?让我们回到推论本身,回顾下昌平君的历史记载。


《史记 秦始皇本纪》:“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后半句话没有给大家断句,没有断句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问题,相国昌平君昌文君这个里面提了几个人?
第二个问题,如果相国在这里是作为一个官职名做修饰作用,那它修饰的是昌平君还是昌平君昌文君

这里做一个小小的补充,相国等于相邦但不等于丞相。根据老秦家上四代的惯例,相邦大于丞相,但是他究竟和丞相什么关系,以及相邦,丞相会不会同时存在,相邦个数会不会等于小于二这个暂时都不晓得。


虽然问题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但是也帮我们排除了断句的一个错误选项。由于吕不韦在平定嫪毐之时依然是相国,所以昌平君和昌文君里最多只有一个人是相国,也就是,只能断成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相国、昌平君、昌文君

看到这里有小伙伴可能就纳闷了,我们不是在讨论秦戈吗?为什么绕到相国上来了?


这是因为,在秦国,相邦(国)的地位要比丞相高,不太可能当官当着当着立了功然后还给降半级,更不会让你降了半级你还是二把手,这个操作太骚了。而且秦国在当时,还没统一,不至于突然改制什么的。除非相邦全嗝屁了,我们又换回丞相班子,不要相邦了。所以综合以上,笔者认为,昌平君很可能并不是相邦,因为相邦在秦国历史上往往都是一个人当,而且当了相邦很可能不会再退回丞相了,秦王政很可能是选择在吕不韦死了之后不设相邦而是采用左右丞相制。


如果说昌平君不是相邦(国),那么他就有很大概率是可以坐到丞相这个位置上的,但是,由于没有记载直接证明他是丞相,而且在“丞相启、颠戈”的考据上,学界往往认为,启是昌平君,颠是昌文君,这其实是比较不严谨的。虽然昌平君地位高,搞了大事,而且迁郢的时间反向证明了他十二年和十九年都在秦国。但是,秦国的丞相在当丞相之前往往并不出名,身份高不见得能当丞相,比如很多人看了很多次都不记得的隗状,靠朝堂互怼才有存在感的王绾,一直被忽略的冯去疾,这三位除了是丞相以外,其他身份的记载为零,尤其冯去疾还是靠后人家谱推出来的姓。

那么丞相启到底是不是昌平君呢?笔者觉得虽然证据链依然不够完整有力,但是昌平君是丞相启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作为平定嫪毐之乱的主角,可见秦王对其重视,以及其在秦国拥有一定的政治力量。在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前期,秦王致力于将一切势力合法化到朝堂之上,以达到秦国内部的中央集权。一个拥有如此地位和力量的人物,很大概率会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官职,而丞相无疑是其中最合理的推测。再加之昌平君即丞相启的说法目前未出现相互对立的证据资料,所以笔者认为,在现有资料下,昌平君为丞相启的概率很大。


 


昌平君科普第四弹

——全靠脑洞的不靠谱总结


为什么要说是全靠脑洞的总结呢,因为在之前的两篇简单的科普文中,昌平君的相关史料,考古资料已经给大家介绍完了,昌平君身上的主要疑点也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所以最后这篇总结文,就是开脑洞的时候了_§:з)))∠)_

ps:以下皆为笔者自己的观点,大家谨慎围观,被带歪了不负责任】


在开脑洞之前,我们就一个还是两个昌平君以及昌平君等不等于丞相启这两个问题先下一个并不科学也不严谨的结论。

第一个问题,一个昌平君还是两个昌平君?

个人认为是一个昌平君。

首先,撞名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撞名,也不至于撞同一个时期,又不是武安君这种热门flag,撞它有何用?

其次,昌平君的记载仅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楚世家》中未有昌平君的记载,同一个称呼,上一句指代的是这位,下一句指代的是完全没有前情提要的另一位,混淆记载的操作我觉得司马迁大大干不出来,至少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默认战国末期的昌平君只有一位。

更重要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昌平君与昌文君一同出现在了平定嫪毐之乱的战场上,《编年记》中,昌平君与昌文君也一起出现在了秦伐楚的历史事件中,并且都因此去世。可见,秦国的昌平君昌文君都确实与秦灭楚事件有关。

两个昌平君一说的主要论据来源于,《编年记》与《史记》中,关于昌平君的去世年份的记载有所出入,以及昌平为楚地名说。

关于年份的问题,《编年记》中虽然提到了在秦王二十一年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屈,但是这句话的解释还是有商议的余地,即使《编年记》与《史记》年份记载有出入,也不应该直接将昌平君一分为二。当以秦楚二昌平君的论点出发反推,我们也会发现哪怕有两位昌平君,他们二人的重合度也高的可怕。

关于地名问题,一来这是孤证,二来并不完全否认了昌平君为秦臣一说,尤其是还需要考虑到昌平昌文这两个封号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以现在的史料来判断,昌平君是一个人。

第二个问题,昌平君是丞相启吗?

这个问题其实上文已经回答的比较清楚了,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

个人觉得是一个人。

平定嫪毐之乱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在这个时候,吕不韦依然是大秦的相邦,考虑到相邦只有一位,所以昌平君和昌文君都不是相邦。

相邦被撤了以后,丞相就是秦国的二把手了。结合秦王的政治理念和秦国有限的史料记载,用排除法,最终结论就是昌平君很可能就坐上了丞相的位置,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可能很难有更有力的证据去证实或者推翻了。


解决了以上两个主要的问题,剩下的就真的全靠脑补和推测了,比如昌平君和昌文君是什么关系?比如昌平君的身世究竟是什么?他在平定嫪毐之乱时期是什么身份?他是哪一年去世的?他与扶苏有没有关系?等等问题。

第一个脑补:昌平君与昌文君是什么关系?

大家普遍认为是兄弟,这个答案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根据现有的记载确实也是最合理的推论了。

第二个脑补:昌平君他爸妈?

《史记索隐》中注昌平君父亲是楚考烈王。李开元老师采纳了这个观点,并在他的论文《末代楚王史迹钩沉——补 《史记 》昌平君列传 》中进行了详细的推论。

但是在《昌平君和昌文君事迹辨析及其身份推测》中,骆科强老师提出了楚考烈王弟弟的说法。

个人觉得,仅从年纪上判断,是楚怀王的重孙子的说法更合适一些,从史料上推断,楚考烈王之子说也更为合理。

第三个脑补:昌平君升迁之路说

李开元老师认为,昌平君在平定嫪毐之乱时是御史大夫,但个人觉得昌平君很有可能已经是丞相了。

丞相的设置是为了辅助相邦处理政务,相邦的存在不影响丞相的设立。相国后面跟两个丞相这种叙述是没有问题的。秦王能够很快的把相邦扳倒,并且很快的稳定局势,选择废除相邦,很可能是得到了丞相的大力支持,这时候的丞相必然已经是秦王自己的亲信了。再结合昌平君为丞相启这个猜想,所以个人觉得昌平君此时很有可能已经担任丞相一职。但由于《史记》未点明这个问题,目前的考古发掘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猜想,所以这个脑洞就先开着吧。

第四个脑补:昌平君是那一年去世的?

我选择尊重《编年记》。

第五个脑补:昌平君和扶苏什么关系?

根据目前史料,顶多推测扶苏与楚系有关系,但是,要客观考虑到昌平君叛国的问题。所以个人认为,二者关系不大,是直系亲属的概率很小很小。哪怕是直系亲属,考虑到昌平君的父亲比昭襄王小一辈,他的母亲可能是昭襄王的女儿,所以昌平君和庄襄王是同辈的,所以,推下来就是扶苏外公辈。


在科普昌平君的时候,笔者内心既有点雀跃又十分崩溃。雀跃在,可以趁机安利下这位大众普遍不熟,但又开始涉及的秦始皇早期重要人物;崩溃在,昌平君的资料有限到可以一篇文概括,而且推理脑补之处太多,很容易因为笔者个人偏好给大家带沟里。这里只从简单科普的角度带大家大致理一些主要的史料和问题,大家有其他想法和意见欢迎留言区交流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