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养虾如何出效益?专家建议:温棚育苗“养大虾”“常年养虾”

 小龙虾养殖基地 2018-06-21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后在唐代,在四川、广西一带的稻田已出产鲤鱼、草鱼。

       新中国成立后,在陕西勉县、四川新津县和绵阳县出土的东汉墓中的陶制水田模型,田中有沟埂、有鱼鳖,相似于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稻田养鱼经历了发展、衰落、恢复、发展的坎坷历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稻鱼共生理论的提出和水产部门的倡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大面积稻田养鱼,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稻田养鱼,无论是养殖面积、产量都徘徊不前,甚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是小农经济,不适合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鲤科鱼类,价值低,不投饵料,产量低。

       2007年以来,一大批以名特经济水产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各地政府高级重视及种稻农民的积极响应。稻田综合种养再次蓬勃发展

温棚育苗“养大虾”“常年养虾”效益高

       4月14日,第一届稻渔综合种养南县高峰论坛在南县召开。湖南农业大学黄璜教授会上作了《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发展策略》专题报告。近年我省形成全省“大养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新热潮,当前形势下,稻田养虾如何提高效益?黄璜教授建议,改“大养虾”为温棚育苗“养大虾”“常年养虾”。

▲稻-虾综合种养稻田改造

       “我国共有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仅近2000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湖南是鱼米之乡,稻田养鱼有历史、有市场、有技术,有最大面积的稻田,稻渔种养大可作为。”黄璜教授介绍说,随着人均耕地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农民创新发展出的“稻虾共作”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效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稻-虾综合种养防逃设施

       “小龙虾为‘秋、冬’季繁殖类型,即每年7~9月掘洞交配繁殖,春季育肥,夏初即可达到25克/尾的上市规格。为减少稻田留存亲虾数量,因此后期捕捞基本上是‘大小统捕’全部上市,难以形成价格优势。”黄璜教授指出,而9月份后温度下降,起捕量急剧减少,到10月底基本无虾上市,形成有价无货的局面。开春后,大量虾苗出洞进入稻田育肥,致使短期饵料不足、水质恶化,造成商品虾整体规格难以提升。

▲稻-虾综合种养越冬稻田

       对此,黄璜教授建议,在冬季开展温棚育苗,至春季水温上升后,投放5厘米/尾以上的大规格越冬虾苗,延长养殖时间,改“大养虾”为“养大虾”模式,实现“养大虾”“常年养虾”,平衡上市时间,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稻渔种养要增效,农户在稻田养鱼养虾的基础上,还可大胆创新,大力发展‘稻渔种养+’。”黄璜教授会上还提供了一些模式供广大农户参考,如:“稻田养鱼+餐饮”,稻田养小龙虾+夜宵、稻田养禾花鱼+土菜馆;“稻田养鱼+旅游”,蔬菜、果树+旅游,传统、现代耕作+旅游;“稻田养鱼+教育”,生态产业+中小学生培训,稻田养鱼博物馆+全民教育;在稻田养鱼基础上升级成“稻+鱼+鸭”,增加观赏效果,提高生态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五大主导模式

稻-蟹共作模式↓↓



稻-虾连作+共作模式↓↓

稻-鱼共作模式↓↓

稻-鳖共作模式↓↓

 

稻-鳅共作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种养

      “种养得当,稻渔种养综合效益确实不错,但发展稻渔种养,一定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黄璜教授建议广大农户,发展稻渔种养,要在最适稻田发展,选择在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水质清澈、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地下水位低、砂性土壤、不保水的漏水田,水资源不充足的田块不适合进行稻虾共作。稻田养虾,还须注意以下技术:

       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主要从优质稻品种标准、稻田田间工程建设、稻田全年水分调控技术、小龙虾投食和水稻有机耦合肥料运筹技术、小龙虾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和稻田绿色防控技术等6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生态稻虾产品。

       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研究稻虾共生关系,明确稻虾系统氮磷等营养物质循环规律,避免过量投入饵料及化肥,充分发挥其互利共生关系,保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一方面,秸秆全量还田,减少秋冬饵料投入;另一方面,早春适量种草,春夏适量投入饵料,减少化肥投入;再者注意科学管水,以水调肥、水肥耦合,保证水质优良、小龙虾健康。

       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研究稻虾共作系统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早春在养殖沟、田埂种草,保持其优势种群,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水稻种植前进行稻田除草;另一方面,利用生物多样性、农艺措施及物理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

       鼓励轮养休田与稻田工程升级改造,减少病害发生。稻虾共作多年后,易出现环沟淤塞、田埂渗漏、天然饵料单一、病原累积等问题,可通过轮养其他水产品种、休田,改种一季冬作物,并进行稻田田间工程改造升级,以丰富天然饵料种类组成,减少病源。

       每年制种引种,推广亲本更新和亲本交换技术。稻田初次主要成本集中在苗种投入上,约占整个养殖投入70%左右。不少养殖户为了节省第二个养殖周期的苗种投入,原田留种亲本进行稻田原位繁殖育苗。这样亲本近亲繁殖,出现种质退化;养殖的商品虾规格偏小,病害多发,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建议推广每年制种或进行少量引种,推广亲本更新、交换技术,防止种质退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