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不可思议的妈妈2》看“真实亲子关系”节目的制作逻辑与内容看点

 alayavijnana 2018-06-21


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取得空前成功后,一系列围绕“亲子关系”的真人秀节目就瞬间涌现,观众乐见于萌娃的天真无邪,新一辈父母更迭对育儿理念的探讨需求一直存在,加之节目受众垂直、体量可控且招商有保障,层出不穷的制作团队扎推入局萌娃市场。

 

6月14日,由腾讯视频独播的星素育儿成长秀《不可思议的妈妈》第二季上线,节目邀请四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入住成长营,何洁带着七宝,胡可带着小鱼儿,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还有素人池亚凌带着混血儿子伊莱。



相比第一季注重不同家庭样本的差异化教育,第二季变成了找“共性”,四位嘉宾都是“二胎”妈妈,节目依然采取“亲妈带娃+成长营共生活+弱任务细观察”的内容结构,但表现形式更像《妈妈是超人》的翻版,在亲子类综艺里愈发丢失了自身的差异化策划。

 

就目前来说,育儿类真人秀无非两种:真实亲子关系和虚拟人物关系。两种类型都在观感上把“萌”作为表达重点,让观众形成情感依赖以此推进育儿指导。不同的是,《爸爸回来了》这类真实亲子关系的节目具有天然情感基础与深度叙事的优势,而《放开我北鼻》等虚拟人设更注重明星与萌娃散发自身魅力达成情感勾连。

 

亲子综艺市场土壤肥沃,未来两种类型也会持续发力,今天冷眼君就结合《不可思议的妈妈》聊聊“真实亲子关系”育儿综艺的制作逻辑与内容看点。

 


与同类型节目差异化不明显,竞争性较弱

 

我们先回头梳理一下第一季的嘉宾选择,不知是节目组的刻意为之还是选择巧合,第一季的出演嘉宾都各带标签,角色定位相对极致。何洁是单亲家庭教育的代表,叶一茜是儿女双全的模范二胎家庭,香港演员郑希怡是本想做丁克却意外怀孕的新手妈妈,五年生四胎的蒋丽莎则代表多胎家庭。



除了四位明星还有三位素人,远嫁瑞典的国际导游新欣展现着跨国婚姻和全职妈妈的教育理念,王潇则是“虎妈”代表,习惯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第8期汇合的周明艺则是另一种懒人式育儿(第10期离开)。

 

而第二季的人物选择没有延续上述操作,数量上也从7组变成了4组,何洁已是第二次参与这个节目,儿子七宝长高了很多,似乎比从前更加懂事。蔡少芬带着女儿包子和汤圆参加,母女三人的“港普”是后期放大的一个笑点。



胡可带着大儿子上过《妈妈是超人》,这次带着二儿子转战《不可思议的妈妈》,似乎在给弟弟一个单独旅行的平等出口,缺少新鲜感和期待感的嘉宾选择让人总有一种错乱感,分不清这究竟是哪档综艺。



素人池亚凌是第四组成员,混血儿子伊莱帅气体贴,符合萌娃综艺的标配设定。总体来说,《不可思议的妈妈2》在嘉宾选择上中规中矩,竞争优势不明显。



应该说,第一季的7种家庭样本,7种母子互动,核心是呈现差异化的家庭教育,包罗万象的妈妈社群让观众都能找到可代入的“人设”,依托身份认同和情感共振实现育儿目的。第二季不再选择尽可能覆盖不同属性的家庭样本,而是突出共性,何洁在节目中表述,这次出演的刚好都是二胎家庭,胡可也说,自己留给孩子的财富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一个亲人。



冷眼君本以为节目会在内容编排上放大这一块内容,比如生不生二胎,两个亲生孩子如何相处,争宠时如何调节······但从出演嘉宾来看,除了蔡少芬带着两个孩子参演,其余妈妈仍是带着一个孩子。在任务设计上,目前也没有过多突出这一部分的表达,不知后续是否会让妈妈们另外的孩子前来客串,但就首期节目效果,《不可思议的妈妈2》与同类型综艺差别不明显,竞争性较弱。

 


环节设计缺乏新意,实验性任务有预设结果之嫌

 

既然在嘉宾选择上稍显“平庸”,那么节目在内容编排与环节设置上是否有所创新呢?很遗憾也没有。开篇介绍出场人物,分别剪辑了四组家庭为进入成长营的准备画面。



蔡少芬家庭为其他小伙伴准备了手工饼干的礼物,画面突出了两个女儿的性格差异,一个内向一个外向。胡可单独带着小鱼儿旅行,于是两人去玩具店为哥哥挑选礼物,只能购买一件玩具的规定让小鱼儿“崩溃”,胡可站在孩子角度耐心沟通展现科学育儿理念。

 

何洁家庭剪辑了七宝对“僵尸”的偏爱和与妹妹的互动画面。而对素人家庭的镜头比重较少,性格部分只匆匆交代了“暖男”属性。

 

出演嘉宾悉数登场后,1个小时的体量已经过去了40分钟,接下来的10分钟进入打卡式的任务流程,嘉宾需要集齐四块碎片开启成长营大门,这里与《爸爸去哪儿》选房子任务本质相同。



胡可最先到达地点无需做任务,另外三组何洁家庭要寻找三盒QQ星有机奶,素人家庭要答对两题通过默契考验,蔡少芬家庭要寻找到三张照片里的人。



虽然第二季尽快完成了嘉宾聚集,没有效仿上一季强行插入经营任务造成六组嘉宾不融合与内容割裂,但整个段落并无表达亮点,任务的难度系数也参差不齐,造成了流水账叙事。

 

最后的15分钟是首期节目的点题环节,迎合开篇的动画主题,孩子们将面临选择,是要玩具还是写有妈妈名字的陪伴卡。



此类实验性测试在《爸爸去哪儿》里经常运用,比如把孩子关在一个房间内,临走前嘱咐他们不要动桌面的东西,节目组虽然会给孩子设计困难,但并不会预设一个实验结果,最后呈现的内容往往也会自圆其说,任务设计相对合理。

 

但在《不可思议的妈妈2》里,节目组显然通过语言过多干预了测试内容,在预设了某种呈现效果后,似乎在让孩子完成一种内容对应。比如小鱼儿喜欢的是奥特曼,节目组准备的恐龙本不在他的选择范围内,可以顺利完成测试。但为了凸显纠结过程,节目组反复渲染恐龙的魅力,让孩子陷入两难,展现一种“思考”过程,干预痕迹过重有违实验真实性。



再比如蔡少芬家庭,姐妹俩本来轻轻松松选择玩具,为了让孩子知道选择的严重性,首先用粉碎机销毁了陪伴卡,然后节目组又开始各种语言“威胁”妈妈不会回来了,年龄稍大的姐姐知道任务的虚假性,小一点的妹妹则信以为真。此时画面配以“玩具不是幸福的来源,妈妈才是”的文字,并记录了女孩哭泣的伤心镜头。一系列预设的节目效果完成后,编导才放妈妈上楼安慰女儿,应该说整个实验设计痕迹太重了。



冷眼君认为,《不可思议的妈妈2》首期节目的内容编排可以看作是《爸爸去哪儿》的部分变形,创新不足,同时实验性任务干预过多,并预设了某些呈现效果,有违真实性。

 


“真实亲子关系”的育儿节目观众在看什么

 

纵观时下“真实亲子关系”的综艺节目,在制作逻辑与表达重点上都各有侧重,《爸爸去哪儿》以户外生活体验为脉络,弥补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妈妈是超人》则更关注“家”本身的故事,把日常生活纳入关照视野。

 

两者作为“真实亲子关系”节目的现象级代表,分别在育儿的两大主角身上找到平衡,完成表达,节目本身带有天然的治愈因子无可厚非,除此之外观众究竟在看什么?冷眼君认为有三点。

 

其一,捕捉生活细节,解答对明星家庭真实亲子关系的好奇与窥探。透过节目,观众可以看到明星家庭真实的相处模式,明星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及生活细节等。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刘烨最开始与诺一待在一个房间,刘烨专注手机儿子试图对话得到的却是漫不经心的回应。再比如田亮在节目里展现了有些洁癖的生活细节,坐过的地方要用纸巾擦拭,煮东西的锅要反复刷七八遍。

 

其二,看萌娃自然天成的喜感以及在群像人物中的个性突围。节目里萌娃趣事是一大观看重点,轩轩边哭边啃西瓜,甜馨的“我们白着呢”,Jasper拿着喇叭向陈小春喊话“可以不要生气了么”等内容都极富喜感,观众也会在萌娃群像的有爱互动中选择自己心仪的孩子完成情感投射。



其三,参与明星父母育儿成长线,反观自身从中受益。节目较真实地记录了明星育儿过程的种种难题,为不同群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敏感妈妈马雅舒、高龄产妇伊能静,观众透过一个个具象的人物实例共同感受育儿的心路历程,进而从中获益。

 

前面提到的育儿类真人秀两种类型,冷眼君认为,“真实亲子关系”所展现的现实性与教育性是“虚拟人物关系”的节目很难比拟的,真实的代际沟通与教育理念的碰撞让节目可以从社会化视角引发思考,观众更能从中收获科学的育儿方法。

 

《不可思议的妈妈2》把握住了真实亲子关系温暖的节目内核,试图透过弱任务细观察实现教育目的,但缺少创新的内容策划让节目整体失去了竞争优势,愈发丢失了自身的可辨识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