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雨水收集与处理
2018-06-21 | 阅:  转:  |  分享 
  
一种用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城市雨洪收集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背
景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不透水混凝土地面显著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积逐步龟缩,导致城市发生暴雨洪水时,不能及时下渗暴雨减小
洪峰,造成城市内涝。同时雨水中夹杂大量营养物质、悬浮颗粒、重金属物质,如果这些物质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受体水源,会造成受体水源的严重
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季风性气候,年降雨分配不均,在洪水期雨水不能妥善的储存和实现地下水回渗,造成枯水期水资源缺乏而加大开采地
下水,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水资源枯竭。世界上公认雨水作为重要一项水资源,需要妥善处理并加以运用。目前我国城市对暴雨的处理方法主
要以排为主,蓄存为辅,而雨水过滤有很少的实践。城市道路是主要的硬化地面,路面高程一般低于周围建筑物,往往暴雨会造成道路积水严重。
所以,提出一种能够在丰水期收集雨水、枯水期释放储水,且可过滤雨水和迅速收集道路积水的技术变得紧迫起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用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
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包括雨水收集井、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和排水管道;雨水收集井下部设置溢流管出口,
溢流管出口与溢流管相通,溢流管竖直插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布水道
,布水道与雨水收集井相通,雨水收集井颈部安装有抽水泵,抽水泵连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的布水道、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布水道;布水道前后两侧
的布水道外缘上设置有布水道进水口,相邻的布水道进水口间距为5m,布水道进水口的长度为1m,布水道进水口内安装有铁丝网;前后两侧布水
道之间连接有多组灌溉穿孔管,左右相邻的灌溉穿孔管的间距为1m。进一步地,雨水收集井呈长方体形状,雨水收集井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
2m、1m、2m;雨水收集井前后两侧设置0.5m长的雨水收集井进水口,雨水收集井进水口前依次设置卵石抗冲区、溢流堰。进一步地,布
水道通过在下部矩形过水道顶部封闭PVC半圆管制成,矩形过水道截面尺寸为20cm×25cm;布水道的一端设于雨水收集井进水口内,布水
道与雨水收集井进水口连接处的底部设有15cm宽的挡墙,挡墙上方设置15cm宽的铁丝网。进一步地,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
统长度10m;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均包括生物滞留层、生物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进一步地,生物滞留层表面为地垄沟状
;生物滞留层地垄上种植灌木,生物滞留层地沟上种植草本植物;生物滞留层上设置有溢流管,前后相邻的溢流管之间的间距为150cm,溢流管
通过生物过滤器下部地下暗管与雨水收集井相通。进一步地,生物过滤层厚度为50cm;生物过滤层为沙壤土、陶粒、和珍珠石组成的混合物,
且沙壤土占总体积90%,陶粒占总体积5%,珍珠石占总体积5%;生物过滤层的底部为35cm的沙壤土层,生物过滤层的顶部为陶粒、珍珠石
与沙壤土拌合物层,生物过滤层的拌合物层厚度为15cm。进一步地,过渡层层高10cm,过渡层的填料为粗糙砂砾。进一步地,排水层的
层高为100cm,排水层的填料为碎石;排水层前后每隔50cm设置一条排水穿孔管,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内均设置有条排水
穿孔管;排水穿孔管连通同高程的排水管,排水穿孔管位于排水层顶部高度20%—30%处;排水层下部区域为雨水滞留和地下水回渗区。进一
步地,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四壁用防水材料与周围土体隔离。进一步地,生物滞留层的表面积是其控制不透水城市道路路面积
的5%-10。本发明利用生物作用和多孔过滤介质的截流、吸附作用,使雨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悬浮颗粒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经
处理后的雨水可排到受体水源或直接回渗地下水。植物根系对滞留在生物过滤层的氮、磷等元素进行进一步吸收,增加了生物过滤效率,避免滞留在
生物过滤器中的氮、磷等被下一次来水滤出。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
带单元,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道路两侧原有绿化带进行改造,不占用新的土地,且该单元两侧雨水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可根
据实际道路情况,可在6m至24m随意布置;2)每个单元中设置一口雨水收集井,雨季时可以收集雨水,旱季时可以释放雨水;3)在左侧
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两侧设置布水道,防止雨水从道路进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入口处对生物过滤层填料进行冲刷。
此外,两侧布水道之间用灌溉穿孔管连接,横穿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滞水层,有有利于向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
均匀布置水量,防止了施水不均现象发生。4)在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生物滞留层表面设计成地垄沟形状,方便雨水溢流,增大
了过滤表面与雨水接触面积,增加了渗透效果。5)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中设置了溢流管和溢流堰两套溢流装置,避免了生物过
滤器承载过多负荷。6)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层中加入陶粒和珍珠石,增加了生物过滤层孔隙率和阳离子交换能力。
7)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排水层厚度增加,且穿孔PVC管位于排水层上部20%-30%高度上,下部大部分区域可作为蓄水
层,一来可以方便雨水回渗地下水,二来为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提供蓄水层,以免旱季缺水植物死掉;1.8)本雨水生物过滤
收集绿化带单元的生物滞留层的表面积是其控制不透水城市道路路面积的5%-10%,为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最佳负荷范围。
附图说明图1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剖视图;图2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平面布置图;图3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排水层
剖视图;图4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生物滞留层剖视图;1、雨水收集井2、抽水泵3、雨水收集井井盖4、雨水收集井栅格网
5、溢流堰6、卵石抗冲区7、溢流管8、生物滞留层9、生物过滤层10、过渡层11、排水层12、排水穿孔管13、左侧生物
过滤系统14、溢流管出口15、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6、地垄沟17、布水道外缘18、布水道19、灌溉穿孔管20、生物滞留
层地沟21、生物滞留层地垄22、草本植物23、灌木24、布水道进水口25、排水管26、城市道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如图
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实施例1:一种用于道路两侧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包括城市道路26之间的雨水收集井1、左侧生物过
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和排水管道25;雨水收集井1下部设置溢流管出口14,溢流管出口14与溢流管7相通,溢流管7竖直插入
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布水道18,布水道18与雨水
收集井1相通,雨水收集井1颈部安装有抽水泵2,抽水泵2连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的布水道18、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的布水道18;布水
道18前后两侧的布水道外缘17上设置有布水道进水口24,相邻的布水道进水口24间距为5m,布水道进水口24的长度为1m,布水道进水
口24内安装有铁丝网;前后两侧布水道18之间连接有多组灌溉穿孔管19,左右相邻的灌溉穿孔管19的间距为1m。优选的,雨水收集井1
呈长方体形状,雨水收集井1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2m、1m、2m;雨水收集井1前后两侧设置0.5m长的雨水收集井进水口,雨水收集井
进水口前设置溢流堰5、卵石抗冲区6。优选的,布水道18通过在下部矩形过水道顶部封闭PVC半圆管制成,矩形过水道截面尺寸为20cm
×25cm;布水道18的一端设于雨水收集井进水口内,布水道18与雨水收集井进水口连接处的底部设有15cm宽的挡墙,挡墙上方设置15
cm宽的铁丝网。优选的,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长度均为10m;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均包
括生物滞留层8、生物过滤层9、过渡层10和排水层11。优选的,生物滞留层8表面为地垄沟状;生物滞留层8地垄上种植灌木,如柳树等植
物;生物滞留层8地沟上种植苔草等草本植物;生物滞留层8上设置有溢流管7,前后相邻的溢流管7之间的间距为150cm,溢流管7通过生物
过滤器下部地下暗管与雨水收集井相通。优选的,生物过滤层9厚度为50cm;生物过滤层9为沙壤土、陶粒、和珍珠石组成的混合物,且沙壤
土占总体积90%,陶粒占总体积5%,珍珠石占总体积5%;生物过滤层9的底部为35cm的沙壤土层,生物过滤层9的顶部为陶粒、珍珠石与
沙壤土拌合物层,生物过滤层9的拌合物层厚度为15cm。优选的,过渡层10层高10cm,过渡层10的填料为粗糙砂砾。优选的,排水
层11的层高为100cm,排水层11的填料为碎石;排水层11前后每隔50cm设置一条排水穿孔管,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
系统15内均设置有20条排水穿孔管12;排水穿孔管12连通同高程的排水管25,排水穿孔管12位于排水层顶部高度20%—30%处;排
水层下部区域为雨水滞留和地下水回渗区。优选的,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的四壁用防水材料与周围土体隔离。优选的
,生物滞留层的表面积是其控制不透水城市道路26路面积的5%-10%。当在汛期暴雨发生时,降雨很快在道路上完成产流、汇流过程。在此
过程中,雨水会通过马路沿侧面布水道进水口进入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中。当雨水进入雨水生物过滤收集绿化带单元后,首先进入左侧生物
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内布水道19中,可以避免入口处的土壤遭到冲刷。单元两侧布水道18通过每隔1m布置的若干个灌溉穿孔
管19相连,且灌溉穿孔管19贯穿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进入布水道18中的雨水通过灌溉穿孔管19,为左侧生物过
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提供水源,而布水道18多余的水量则被排入雨水收集井1中。雨水通过灌溉穿孔管12进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
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后,雨水滞留在生物滞留层8中,当雨量过大时,生物滞留层8滞留雨水深度过大时,一部分过量雨水会通过从上部竖
直插入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中的溢流管7溢流,通过与溢流管7相通的溢流管出口14、地下管道,将过量的水排入雨水收集井;
另一部分过量雨水则会通过生物滞留层8表面的生物滞留层地沟20,沿着1/100的坡度流经设置在雨水收集井前的卵石抗冲区6和溢流堰5,
卵石抗冲区6的乱石堆可以防止对雨水收集井1入口端生物过滤层9的冲刷,溢流堰5则可以对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中的
生物滞留层8起到一个保持一定水位的作用,又可以避免多余雨水裹挟大量悬浮颗粒进入雨水收集井1。同时,滞留在生物滞留层8的雨水开始下
渗。雨水经过生物过滤层9,生物过滤层9由沙壤土、陶粒和珍珠石混合物组成,而陶粒和珍珠石主要布置在生物过滤层9上部高度15cm范围内
。陶粒的加入,防止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在长时间使用后堵塞的现象,增加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寿命;珍珠石
的加入,增加了生物过滤层9阳离子的交换能力,从长期角度看,对金属元素的过滤起到促进作用。当雨水进入生物过滤层9后,通过生物过滤层9
对雨水中的悬浮颗粒、营养元素、重金属物质的拦截、吸附、附着等作用可将雨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移除。根据实验室实验效果,对重金属元素如铜
(Cu)、锌(Zn)、铅(Pd)、铝(Al)、铁(Fe)的移除效率超过90%,悬浮颗粒移除效率超过95%,对氮、磷的移除效率也达到
40%至60%。雨水在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中向下渗流经过过渡层10,到达排水层11,通过排水层11中的PVC排水穿
孔管25排入排水管道25中,最终进入受体水源。过渡层10的作用则是防止生物过滤层9中细小颗粒被滤出到排水层11中,排水层11的作用
是将一部分过滤后的雨水排出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没有被排出左侧生物过滤系统、右侧生物过滤系统的雨水,一部分会
储存在排水层11中,为旱季植物生长提供水源,另一部分则会回渗地下水,用以补充地下水。当在汛期停雨时期,需要将雨水收集井1中存储的
雨水排出一部分,以腾出体积迎接下一次暴雨。将雨水收集井1井颈内的抽水泵2打开,将井内储存雨水输送到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
滤系统15两侧的布水道19中,进入雨水左侧生物过滤系统13、右侧生物过滤系统15完成过滤。具体过程完如上述汛期暴雨时所述的过程。
当汛期即将结束后,枯水季来临之前,将雨水收集井1中存储的雨水充满,以满足枯水期对雨水的利用。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方法。背景技术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
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
、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
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始逐步重视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雨水滞留、集蓄利用及人工促渗补充地下水领域,无论在研
究还是在工程经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雨水利用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补充地下水,
防止地下漏斗扩大和地面下沉。雨水利用减少了城市雨水的外排量,直接减少了雨水径流挟带的污染物数量,使得进入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大为减少
,促进了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雨水利用不仅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相关,同时也与广大市民的生活和环境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开展雨水利用的坚实基础,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备条件。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
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际上该理念对应于现有技术中的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现有技术中的雨水收集循环
利用方法及系统,较多地只是通过建筑物的落水管是直接排掉的,并未加之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没有过多的处理,也无法为较多的领域所
利用。发明内容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节水效果好、环保节能且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的雨水收集循
环再利用方法。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利用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和地面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将
雨水收集到地埋式蓄水池中;b、在屋顶安装雨水监测传感器,用于采集雨水汇流面积、雨水汇流时间、雨频及水质,在地埋式蓄水池中安装水位
传感器,用于感应地埋式蓄水池里的水位;c、通过管道将地埋式蓄水池与沉淀池连通,在沉淀池内经过玻璃钢格栅、高速砂滤进行沉淀;d、
在沉淀池中添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混凝,聚合氯化铝的加入量为11mg/L~32mg/L,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为2mg/L~7mg/
L、水力停留时间为25min~35min;e、然后用轴流泵将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层50%-60%的储水引至物理过滤池,将悬浮物质和有
机污染物进行过滤后得到初级过滤水;f、将初级过滤水通过生活用水输送管输送至建筑物的卫生间内,用于冲厕所;g、设置一鱼池,在鱼池
与物理过滤池之间设膜过滤装置,将初级过滤水经过膜过滤后得到二级过滤水,二级过滤水经管道流入鱼池进行养鱼;h、设置一植物种植区,通
过管道与鱼池相连,采用鱼池的排水通过布水管对种植的植物进行灌溉;i、设置一生物过滤池,通过管道与植物种植区相连,对灌溉后的水进行
生物过滤,并通过管道回流至鱼池。进一步的,步骤c中沉淀时间不少于12小时。进一步的,步骤h中布水管上安装有若干螺旋形喷头。进
一步的,地埋式蓄水池内设有活性炭吸附装置。进一步的,步骤e中轴流泵比转数控制在600-1100。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
的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的技术,它将雨水经玻璃钢格栅、高速砂滤沉淀,再经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用于养鱼、浇灌、冲厕所循环利用,实现了高值
利用技术,节水效果达90%,减少了向外排放污水,大大减轻了环境治理的压力,环保节能,本发明利用再生雨水的使用成本低,雨水再生利用也
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
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技术方案的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利用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和地
面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到地埋式蓄水池中;b、在屋顶安装雨水监测传感器,用于采集雨水汇流面积、雨水汇流时间、雨频及水质,在地
埋式蓄水池中安装水位传感器,用于感应地埋式蓄水池里的水位;c、通过管道将地埋式蓄水池与沉淀池连通,在沉淀池内经过玻璃钢格栅、高速
砂滤进行沉淀;d、在沉淀池中添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混凝,聚合氯化铝的加入量为11mg/L~32mg/L,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为
2mg/L~7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5min~35min;e、然后用轴流泵将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层50%-60%的储水引至物理过
滤池,将悬浮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进行过滤后得到初级过滤水;f、将初级过滤水通过生活用水输送管输送至建筑物的卫生间内,用于冲厕所;g
、设置一鱼池,在鱼池与物理过滤池之间设膜过滤装置,将初级过滤水经过膜过滤后得到二级过滤水,二级过滤水经管道流入鱼池进行养鱼;h、
设置一植物种植区,通过管道与鱼池相连,采用鱼池的排水通过布水管对种植的植物进行灌溉;i、设置一生物过滤池,通过管道与植物种植区相
连,对灌溉后的水进行生物过滤,并通过管道回流至鱼池。作为对本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步骤c中沉淀时间不少于12小时。步骤h中布水管上安
装有若干螺旋形喷头。地埋式蓄水池内设有活性炭吸附装置。步骤e中轴流泵比转数控制在600-110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雨水循环
处理利用的技术,它将雨水经玻璃钢格栅、高速砂滤沉淀,再经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用于养鱼、浇灌、冲厕所循环利用,实现了高值利用技术,
节水效果达90%,减少了向外排放污水,大大减轻了环境治理的压力,环保节能,本发明利用再生雨水的使用成本低,雨水再生利用也助于改善生
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
,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一种海绵城市
自净渗滞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设施,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背景技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
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
、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一、海绵城市的渗水作用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硬化路面、屋顶等汇集到管网里从而流失;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
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雨水渗透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
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二、海绵城市的滞水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
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径流高峰的形成。具体形式总结为以下几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雨水湿地
、湿塘等。三、海绵城市的蓄水作用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把雨水留下来,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短时间内雨水
集中汇集,就形成了内涝。要把降雨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目的。目前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常用
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四、海绵城市的净水作用通过土壤、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
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居
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
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五、海绵城市的用水作用雨水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
净化后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还可以利用所收集的水资源,如
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六、海绵城市的排
水作用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
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基于上述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
、排”功能,基本可实现城市雨洪管理。但是,在海绵城市的渗、滞、排环节运营一段时间后,渗、滞、排设施的透水能力会因渗透铺装结构堵塞而
下降,通常做法是对渗、滞、排设施进行定期开挖换土、清洗等维护工作,这种做法不仅对生态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因
此,为了保证渗、滞、排设施能够长期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亟需对海绵城市的渗滞系统进行改进。发明内容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
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海绵城市渗、滞、排设施在运营一段时间后透水能力下降而需要复杂的维护工作进行处理的不足,提供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海绵城市的渗滞系统具有反冲自净功能,无需定期开挖换土、清洗滤料等繁琐的维护工作,潜水泵可兼用于其它自净渗滞
系统,保证了海绵城市的渗滞系统长期稳定运营;并且该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操作便捷、节省资金等优点。2.技术
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包括渗滞系统主体和自净系统,所述的渗滞系统主体内
设有渗透铺装,所述的自净系统包括设于渗滞系统主体旁的自净井,所述的渗透铺装下层铺设有反冲多孔管,所述的反冲多孔管接入自净井,且在自
净井内设有用于将潜水泵的出水口与反冲多孔管连接的自耦装置,所述的自净井底部还设有连通渗滞系统主体底部的旁通管;维护时,将潜水泵通
过自耦装置安装于自净井内,利用经过渗透铺装净化后并进入自净井内的净化雨水对渗透铺装进行反冲洗,冲洗出的杂质经旁通管返回自净井后被送
至污水系统。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自净井通过开闭阀就近接入中间井,并通过中间井接入污水系统。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自耦装置具有定位潜水
泵的轨道。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自净井的顶部还设有安全井盖。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渗滞系统主体旁还设有雨水井,所述的雨水井上设有连接渗
滞系统主体底部的连通口,所述的雨水井的顶部设有高度低于道路或绿地标高且高于渗滞系统主体标高的溢流口。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雨水井就近
接入雨水管网。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渗透铺装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透水土工布和生物过滤介质层,所述的第一碎石层的碎
石粒径为30~50mm,所述的第二碎石层的碎石粒径为5~15mm。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渗透铺装下层还铺设有排水盲管,所述的排水盲管
接连通口,所述的连通口、反冲多孔管与自净井的接口均位于第一碎石层的上层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生物过滤介质层的土壤比为50%砂、
30%种植土和20%透水介质。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渗滞系统主体的两侧设有向外延展的内侧边坡,所述的渗滞系统主体的上表面两侧也设有向
外延展的表面边坡,使渗滞系统主体的标高低于道路或绿地标高。3.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
显著效果:(1)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其在渗滞系统主体旁设有自净井,自净井内的水位与渗滞系统主体内的水位相同,在雨水
较大时,自净井内水位上升,利用潜水泵将渗透铺装净化后并进入自净井内的净化雨水通过反冲多孔管对渗透铺装进行反冲洗,使海绵城市的渗滞系
统具有反冲自净功能,无需定期开挖换土、清洗滤料等繁琐的维护工作,潜水泵可兼用于其它自净渗滞系统,保证了海绵城市的渗滞系统长期稳定运
营;并且该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操作便捷、节省资金等优点;(2)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其自耦装
置具有定位潜水泵的轨道,便于潜水泵安装,在潜水泵沿着轨道吊装到自净井底部后,潜水泵即可与反冲多孔管相连接,操作简单方便;(3)本
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其渗滞系统主体旁还设有雨水井,雨水井上设有连接渗滞系统主体底部的连通口,雨水井的顶部设有高度低于道
路或绿地标高且高于渗滞系统主体标高的溢流口,便于渗滞系统排水,在雨量过大时,能够利用溢流口实现快速排水;(4)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
市自净渗滞系统,其渗透铺装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透水土工布和生物过滤介质层,第一碎石层的碎石粒径为30~50mm
,第二碎石层的碎石粒径为5~15mm,透水和滞水能力强,铺装简单方便;(5)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其渗透铺装下层还铺
设有排水盲管,排水盲管接连通口,连通口、反冲多孔管与自净井的接口均位于第一碎石层的上层面上,使渗透铺装下层始终滞留有部分雨水。附
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渗透铺装;1-1、第一碎石层;1-2、第二
碎石层;1-3、透水土工布;1-4、生物过滤介质层;1-5、内侧边坡;1-6、表面边坡;2、雨水井;2-1、连通口;2-2、溢流口
;3、自净井;3-1、反冲多孔管;3-2、旁通管;3-3、自耦装置;3-4、潜水泵;3-5、安全井盖。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
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包括渗滞系统主体和自
净系统。其中,渗滞系统主体内设有渗透铺装1,在本实施例中,渗透铺装1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碎石层1-1、第二碎石层1-2、透水土工布
1-3和生物过滤介质层1-4,第一碎石层1-1的碎石粒径优选为30~50mm,第二碎石层1-2的碎石粒径优选为5~15mm,生物过
滤介质层1-4的土壤比优选为50%砂、30%种植土和20%透水介质,生物过滤介质层1-4在施工前进行土壤渗透试验,保证透水率不小于
120mm/h。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碎石层1-1的厚度为250mm,第二碎石层1-2的厚度为30mm,生物过滤介质层1-4的厚度为3
50mm,生物过滤介质层1-4上可种植绿植。该渗透铺装1的透水和滞水能力强,铺装简单方便。并且,渗滞系统主体的两侧设有向外延展的内
侧边坡1-5,渗滞系统主体的上表面两侧也设有向外延展的表面边坡1-6,使渗滞系统主体的上表面标高低于道路或绿地标高,内侧边坡1-5
的坡度优选为1:1,表面边坡1-6的坡度优选为1:3,使渗滞系统主体结构稳定,蓄水能力强。自净系统包括设于渗滞系统主体旁的自净井
3,渗透铺装1下层铺设有反冲多孔管3-1,该反冲多孔管3-1可采用PE管制作,反冲多孔管3-1接入自净井3,且在自净井3内设有用于
将潜水泵3-4的出水口与反冲多孔管3-1连接的自耦装置3-3,自净井3底部还设有连通渗滞系统主体底部的旁通管3-2。在本实施例中,
自耦装置3-3具有定位潜水泵3-4的轨道,在维护时,潜水泵3-4沿着轨道吊装入自净井3底部,通过自耦装置3-3即可使潜水泵3-4的
出水口与反冲多孔管3-1自动连接,实现潜水泵3-4的自耦安装,操作简单方便。另外,自净井3通过开闭阀就近接入中间井,并通过中间井接
入污水系统,自净井3的顶部还设有安全井盖3-5。在渗滞系统运营一段时间(半年到一年)后,需要进行维护时,将潜水泵3-4通过自耦装
置3-3安装于自净井3内,开启潜水泵,利用经过渗透铺装1净化后并进入自净井3内的净化雨水对渗透铺装1进行反冲洗,冲洗出的杂质经旁通
管3-2返回自净井3后被送至污水系统,实现了渗透铺装1的渗水颗粒自清洗,保证了渗透铺装1长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无需定期开挖换土、清
洗等繁琐的维护工作。接续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渗滞系统主体旁还设有雨水井2,雨水井2上设有连接渗滞系统主体底部的连通口2-1,
雨水井2的顶部设有高度低于道路或绿地标高且高于渗滞系统主体平面标高的溢流口2-2。渗滞系统主体内滞留的雨水水位高于连通口2-1时,
雨水经过连通口2-1流入雨水井2,并经过雨水井2就近接入雨水管网排出;当雨量过大,渗滞系统主体内的雨水来不及从连通口2-1排出,渗
滞系统主体上表面的水位高于溢流口2-2时,雨水即可直接经过溢流口2-2排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渗透铺装1下层还铺设有排水盲管(图
中未示出),排水盲管接连通口2-1,便于平时雨水水位上升时雨水外排;连通口2-1、反冲多孔管3-1与自净井3的接口均位于第一碎石层
1-1的上层面上,使渗透铺装下层始终滞留有部分雨水。本实施例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渗滞系统主体和雨水井2作为海绵城市的渗、
滞、排设施,实现平时雨水渗透、滞留和排放;自净系统作为渗滞系统主体的清洗维护设施,在海绵城市渗滞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取潜水泵3-4
自耦连接在自净井3内,使潜水泵3-4的出水口与反冲多孔管3-1相连接,在降雨较大时,自净井3内水位上升,利用自净井3内流入的净化雨
水对渗透铺装1进行反冲洗,冲洗出的含杂质污水通过旁通管3-2回流到自净井3内循环清洗一段时间后,自净井3内污水被送入污水系统中处理
,避免了渗、滞、排设施定期开挖换土、清洗等维护工作对环境的影响及人力的浪费。本发明的一种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该渗滞系统具有反冲
自净功能,无需定期开挖换土、清洗滤料等繁琐的维护工作,潜水泵可兼用于其它自净渗滞系统,保证了海绵城市的渗滞系统长期稳定运营;并且该
海绵城市自净渗滞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操作便捷、节省资金等优点。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
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
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法律状态详细>>20180413发明
专利申请公布20180508实质审查的生效引证无引证文献数据同族无同族文献数据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背景技术在市政道路下面都会有一个市政雨水干管,晴天和降雨时,
道路沿线的晴天污水和初雨就会从市政道路旁的雨水口进入市政道路下的雨水干管,然后直接排到自然水体。目前,进入雨水干管的水是没有经过
任何处理直接排到了自然水体,这势必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例如,晴天时的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会进入雨水干管排到自然水体,污染自然水
体;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进入雨水干管不经过任何处理排到自然水体,也严重污染着自然水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对进入雨水干管的污水
和/或雨水进行处理的系统。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市政雨水干管和雨水处理单元,所述
市政雨水干管与自然水体相连,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分流井、截流装置、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所述分流井设置在所述市政
雨水干管上,当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不设置截流装置;分流井进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前侧,分流井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后侧;所述分流
井的进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前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截流装置设置在
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与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依次相连,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分流
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根据本发明,所述调蓄设施中的雨水通过重力或泵排方式排至第二过滤装置。根据本发明,所述系统还包括机
械泵,所述机械泵用于将调蓄设施中的水输送至第二过滤装置。根据本发明,所述市政雨水干管布置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雨水处理单元,当设置
两个以上的雨水处理单元时,后一雨水处理单元设置在前一雨水处理单元内的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市政雨水干管的连通处的后方,所述雨水处理
单元的间隔距离相同或不同,具体视污染情况而定,例如,间隔距离的具体范围为50-1000m。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用于拦截污
水/雨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第二过滤装置用于拦截较小颗粒物和漂浮物。根据本发明,所述分流井可以是槽式、堰式、槽堰式、下开式等。
根据本发明,所述截流装置为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设置固定堰;或者水利开关。根据本发明,所述水利开关选自阀门、闸门、拍门或者
堰门;优选为球阀、截流拍门、上开式闸门、旋转堰门、水力翻转堰门或下开式堰门。根据本发明,优选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
制装置,水体通过该流量控制装置后再进入所述第一过滤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流量和介质的通断。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选自闸
门、堰门、浮球截流装置、闸阀、蝶阀或球阀、水力旋流恒流装置。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选自颗粒分离器、水力旋流分离器、磁分离装
置、斜板沉淀装置、斜管沉淀装置。根据本发明,所述调蓄设施例如为调蓄池。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选自圆筒过滤器、介质过滤器、
生物过滤器。根据本发明,所述圆筒过滤器优选可采用专利文献CN105435508A中描述的圆筒过滤器,尤其是其说明书实施例及附图中
描述的圆筒过滤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
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
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生活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降雨量在第一过滤装置和
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
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
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混合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
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
于槽的高度时,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根据本发明,当所述雨水干管上设置两个以上分流井时,每个分流井对此分流井上游道路或者此分流
井距上游一个分流井之间道路沿线的初雨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根据本发明,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
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生活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
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降雨量在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
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
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混合污水再流入第
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处于
关闭状态,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
时,后期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根据本发明,所述截流高度视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与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而定。本发明还提
供一种上述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当所述系统包括机械泵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
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生活
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生活污水边流入调蓄设施中,边
被机械泵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这里的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滤装置的生活污
水的流量保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
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
施中,调蓄设施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调蓄设施内的水量达到最大
储水量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
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根据本发明,当所述雨水干管上设置两个以上分流
井时,每个分流井对此分流井上游道路或者此分流井距上游一个分流井之间道路沿线的初雨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根据本发明,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
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
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生活污水通过
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生活污水边流入调蓄设施中,边被机械泵送到
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这里的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滤装置的生活污水的流量保
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
;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
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调蓄设施
内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关闭状态,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
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后期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本发明,所述截流高度视调蓄设施内的最大储水量和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与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而定。有益效果:1)本发
明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和控制方法,通过在市政雨水干管上设置雨水处理单元,使得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和/或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
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经过分流井的分流后,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对水体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截,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污水边流入
调蓄设施中,边被机械泵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并且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
滤装置的生活污水的流量保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第二过滤装置对进入到其中的混合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充分净化水
体后,再排入自然水体,保证了排入自然水体的水质安全。2)同时,可以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来实现对于进入第一
过滤装置、调蓄设施和第二过滤装置内水量的精确控制。附图说明图1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中,1为市政雨水干管,2为自然水体,3为分
流井,4为分流井进水口,5为分流井第一出水口,6为分流井第二出水口,7为下开式堰门,8为闸门,9为颗粒分离器,10为调蓄池,11为
圆筒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发明所限定的保护范
围之内。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中,市政雨水干管1与自然水体2相连,分流井3设置在市政雨水干管1上,分流井3进
水口4位置处为分流井3前侧,分流井3第一出水口5位置处为分流井3后侧;所述分流井3的进水口4与所述分流井3前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
1连通,所述分流井3的第一出水口5与所述分流井3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1连通,所述下开式堰门7设置在所述分流井3的第一出水口5处;
所述分流井3的第二出水口6位于分流井3的侧壁上,并在分流井3的第二出水口6处设置闸门8,所述闸门8与位于雨水干管旁侧的颗粒分离器9
、调蓄池10和圆筒过滤器11依次相连,并在调蓄池10和圆筒过滤器11之间设置机械泵,所述圆筒过滤器11的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3后侧的
所述市政雨水干管1连通。上述雨水处理系统在雨水干管上每间隔50-1000m设置一处。实施例2一种实施例1中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于截流状态,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
门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经过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先进入颗粒分离器,对生活污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
截,然后再流入调蓄池中,调蓄池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圆筒过滤器中,圆筒过滤器对生活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处理之后的生
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于截流状态,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
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经过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
先进入颗粒分离器,对混合污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截,然后再流入调蓄池中,调蓄池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圆筒过滤器中,圆筒
过滤器对混合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降雨时,当调蓄池内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当降
雨量大于颗粒分离器和圆筒过滤器的最大处理量时,关闭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
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会在分流井内存积,造成分流井的液位升高,此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
于开启状态,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
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高吸水性树脂就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它具有优异的
吸水、保水功能,可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上千倍,最高可以达到5300倍的水,即使挤压也很难脱水,被冠予“超级吸附剂”的桂冠。高吸水
性树脂的种类很多,所用原料及工艺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类型有聚丙烯酸酯类、聚乙烯醇类、醋酸乙烯共聚物类、聚氨酯类、聚环氧乙烷类、淀粉接校共聚物类等,此外还有与橡胶共混的复合性吸水材料。在上述各种类型中,研究开发较多的为聚丙烯酸酯类。该树脂系以丙烯酸和烧碱为主要原料,采用逆向聚合法而制得。由于工艺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制得的树脂吸水率高,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发展非常迅速。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白色或徽黄色、无毒无味的中性小颗粒。它与海绵、沙布、脱脂棉等吸水材料的物理吸水性不同,是通过化学作用吸水的。所以树脂一旦吸水成为膨胀的凝胶体,即使在外力作用下也很难脱水,因此可用作农业、园林、苗不移植用保水剂。在蔬菜,花卉种植中,预先在土壤中撒千分之几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使蔬菜长势旺盛,增加产量。在植树造林中,各种苗木移植期间往往因为保管不善而干枯死亡。如果将刚出土的苗木用高吸水性树脂的水凝胶液进行保水处理,其成活率可显著提高。有人做过山茶花、珊瑚树的移植试验。经保水处理的成活率达百分之百,而未作处理的成活率很低或全部死亡。高吸水性树脂还可作为种子涂覆剂,在飞播造林、入早草原方面大显身手。高吸水性树脂除具有吸水量高,保水性好、吸水性快,吸氨力强、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外,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与苯、甲苯、丙酮、乙醚、甲醇、乙醇、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醋酸等化学试剂混合时,可使试剂脱水,却不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它吸收试剂中的水份后,变成一种凝胶状的物质。如果把吸足水份的保水剂分离出来,烘干后可重复使用。高吸水性树脂用于化工生产,可大大提高各种化学试剂的浓度、纯度和产品的质量。它可以取代化工生产中的精馏塔,从根本上改革生产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高吸水性塑料的成分为一些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等天然高分子与丙烯酸,苯乙烯磺酸的接枝共聚物,聚乙烯醇与聚丙烯酸盐经交联处理的聚合物,聚乙二醇系列聚合物等.高吸水性塑料的工作原理,一般认为主要是依赖高分子链中的交联结构.例如,聚丙烯钠交联体在吸水前呈紧密的固体状态,其高分子长链相互缠绕卷曲,链与链间形成立体网络状的交联结构.遇水后,交联体中的钠离子便游离出网络之外,剩下带负电的羧酸根相互排斥,将高分子链充分扩展,如同打开一个大网袋,立体网络扩大许多倍,其中饱含吸入的水。其可吸收相当于自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海绵是靠水的表面张力来吸水的,根据毛细现象(毛细管越细,吸引的水柱越高)可知:海绵的孔越多越小,吸水能力越强。所以,要买的话就买孔多而小的海绵。吸水海绵辊质量好坏这样区分:一:看硬度:好的海绵辊脱水后不会硬化;二:看密度:密度不要太高不要太低,用手按不会感觉太硬或太软;三:不要看颜色,海绵辊白色当然是比较好看,还有黄色和蓝色的,只是添加的小料不同。海绵有无数的细小孔隙,而对于海绵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当海绵碰到水的时候,由于水浸润海绵,小孔里的液面呈下凹状,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才停止上升,形成了毛细现象.于是水就允满了海绵的空隙了.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