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每天说的教养,到底是什么?

 紫色梧桐318 2018-06-21
你每天说的教养,到底是什么?
 文 | 宋雁楼 ·  

有书日签:你想成为有书领读达人吗


我认为陈忠实先生一定是研究过电视剧理论的:每十五分钟设置一个悬念。《白鹿原》整本书中的情节设置也是一环扣一环,让人欲罢不能。


整本书运行在两个大的悬念框架之下,那就是白嘉轩是否真会一直发达?白家和鹿家谁能笑到最后?具体到前面的章节还有小悬念:第七个媳妇能活下来吗?白家最终有没有新添后代?……每一章里又另有许多曲折,让读者百爪挠心,这真是,直教人生死相许。最初小说由《当代》发表上半部后,有不少海外华人托国内亲戚购买下半部,其魅力可见一斑。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兼顾深刻与可读性的。


今晚我们共读《白鹿原》第四章到第六章(p45~p94)。


提问:

1、白狼和白鹿分别象征着什么?

2、你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严格与宽松分别会有什么影响? 



1


白鹿精灵真的为白家带来了好运,白家媳妇的位置终于安稳下来,仙草还怀了孕。


接下来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对农村耕种生活的描写,“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嘉轩指示:“先耕一遍,再耙耱一遍,把死泥块子弄碎了,再开沟播种”,最后“用长柄扫帚顺着溜过种子的犁沟拖拉过去……”


书中对劳动的细致描写还有很多:“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泥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波涌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 ,“粗大的辊芯上翻卷着条条缕缕柔似流云的雪白的棉绒,黑色的未剔净花毛的棉籽从机器的复下流漏出来……”


看得出,陈忠实深深地把自己的根扎在家乡的黄土地里,劳动除了是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必需,也是他精神的寄托,审美的源泉。开个玩笑,如果能以这样的心劲投入地劳动,陶渊明哪里有机会发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悲叹?


设想如果当初陈忠实高考没有落榜,而是考上大学脱离了农门,那他可能日后也无法写出如此生动飞扬饱含激情的文字。诗意的源头是当下的生活,你所认为的苟且,其实就是诗和远方。


田地上的劳作是美的,种子开出的花更美,但这种美中却蕴含着恶——白嘉轩带头种植并在渭河平原上迅速蔓延开的,是罂粟,它的种子能提炼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精华——鸦片,俗称烟土。


烟土换来的银元,让白嘉轩家产充盈,还扩建了房舍。仙草一连生了两个儿子:白孝文和白孝武,当然现在他们唤做马驹和骡驹。


人财两旺,白家的好日子来了。




2


福兮祸所倚,古人诚不我歁。白家拉出的这根大阳线,引起了传统富户鹿家的眼热。这不,事儿来了。


李寡妇卖了几分地给白家,合同都签好了,待第二天白嘉轩兴冲冲去察看时,却发现鹿子霖正带着长工在地里高调地耕作,还说这是自己的地!


顿时,对土地爱得同样深沉的两个地主打做了一团……


两人都认为是对方在自己头上“跷尿骚”,一场官司在所难免。


可是当他们中医堂里看到朱先生给双方写下的同样内容的纸笺时,不由得心生愧疚并互致歉意,不但一场干戈化解于无形,两人还一起慨然将地归还原主,另外各自拿出钱粮帮寡妇度过难关。


这是一个颇有“六尺巷”遗风的事件,从此,白鹿村也被称为仁义庄。




3


门风与教育问题也是《白鹿原》中的一根重要线索,千里伏线,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


白家是典型的农村乡绅人家,讲究门风整肃,白嘉轩对孩子,特别是儿子执行的是“穷养,严教”模式,连媳妇和母亲都吐槽他“心硬”!而鹿家依靠祖上做厨师外出打工发家,家庭气氛相对来说比较宽松。至于两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到整本书完结后才能置评。


追本溯源,白鹿二家祖上其实同宗同脉,白姓为老大,世袭族长一职。家里的事搞定了,白嘉轩族长就开始牵头重修村中祠堂,同时为自家与村中的孩子建一所学堂。此事得到了鹿家的积极响应,白鹿二家拿出大头,轰轰烈烈地把祠堂盖了起来。至此,白嘉轩在原上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朱先生为祠堂拟就了《乡约》,这部白鹿原上的乡村自治根本大法兼村民日常生活准则,被隆重地刻在青石碑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也镶进了白鹿原村民心中。




4


朱先生为什么要写下《乡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预见到今后的日子会很难,变乱将蜂起于这仿佛万年静好的渭河平原以及整个中华大地。


征兆之一就是白鹿原上兴起了恐怖的白狼,来无影去无踪,为祸百姓牲畜。


另一件事则是朱先生亲身经历的。武昌事变后,西安城中“反正”(起义)的军队把清朝官军赶跑了,原巡抚搬来二十万清兵反扑围城。朱先生临危受命,以巡抚门生的名义闯入清营拜见,动之以百姓困苦之情,晓之以天下大势之理,终以一已之力说动大军退兵,避免了屠城之难。


在这里揭晓晨读的问题答案:《白鹿原》中唯一一个有完整真实原型的人物,就是朱先生,这个原型就是末代举人,程朱理学关中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牛兆濂。


这个目光如炬洞知过去未来,近乎神人的人物,居然是最真实的存在?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生活,往往比小说更魔幻。




5


白家的人口曲线继续向上增长。


第三个儿子牛犊降生了,后来他名叫孝义。但是仙草不满意,儿子已经够多,她现在想要个女儿。


一年后,女儿白灵在全家的期盼中如愿降生。


孝文与孝武到了上学堂的年龄,他们的同学有鹿家长子兆鹏和次子兆海。


然后求学队伍中又加入了黑娃,黑娃的父亲是忠心耿耿的白家长工鹿三。黑娃念书是白嘉轩提议并一手资助的,可是他却对鹿兆鹏更感亲近,在他的心目中,白家人太正经,“腰杆挺得太硬太直”。


请记住这些名字,白鹿原的历史将由他们一起书写。


《白鹿原》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旧时农村社会的乡村士绅自治。有德的地主富户,声望卓著的贤达人士与受敬重的读书人,这些乡村精英人士通过慈善与宗族的纽带将本乡本土的人凝聚起来,共同议事,客观上构成了一定的民主自治,行使着实施公共福利与奖善惩恶等职能,起到维持乡村基本秩序,稳定社会与民情的作用。




反观我们现在,在一波波的运动斗争中乡绅文化早被破坏怠尽,再加上农村长期投入不足与城市的抽血效应等问题,造成乡村凋敝留不住有文化的高学历者与有眼光的能人。一旦基层政权出现简单粗暴甚至错误的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缓冲与有机沟通机制的村镇很容易酿成问题。远的比如乌坎事件,毕节留守儿童,近如强拆悲剧,例子比比皆是。


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是不是应该从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结合先进的法制观念,探寻出一条有效而合乎人情的乡村治理之道?


明天,我们将共读第七~九章(p95p1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