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花样年华malan 2018-06-21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陈桂秋,原名周喜珍,1932年3月2日生于天津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陈派创始人。她自幼家境贫寒,讨过饭、当过童工,艰苦的环境培养了她坚韧好学的性格。她的养父陈鹿田是位评剧艺人,后来她与姐姐陈云秋开始学习了评剧。12岁从师赵良玉,学唱青衣、闺门旦和娃娃生。13岁又拜著名评剧老艺人碧月珠为师,拜师后刻苦用功,当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赞誉。16岁她挑班主演,经常演出于天津的“华北”、“天宝”、“贵和”等戏院和北京的吉祥戏院,并流动演出于德州、唐山、锦州、辽阳、沈阳、四平、长春等地,五十年代初在东北成名,成为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
          建国后,评剧艺术迎来了更加辉煌的春天,各地政府都组建评剧团、请名角,锦州市是评剧有史以来的重镇,当时是辽西省省会,成立了辽西省试验评剧团,为了请招牌演员,市领导三赴天津,邀请陈桂秋。1952年陈桂秋离开了天津卫,加入国营剧团——辽西省试验评剧团(后来定名为锦州评剧团),成为挂“头牌”的主要演员。来到锦州她同样深受辽西观众喜爱,每次演出都是一票难求,她与李继宗更是珠联璧合,成为艺术伉俪。1953年7月,在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陈桂秋主演的《游龟山》获了优秀表演奖和金质奖章。1956年她赴中国戏曲研究院表演导演学习班深造,曾经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7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文化工作者,1958年担任锦州评剧团副团长,1959年在辽宁省文艺汇演中,她主演的根据李季同名长诗改编的大型现代评剧《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的边区少女的形象,引起轰动,再获优秀表演奖。并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拍摄印制成《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连环画册在全国出版发行。
        她的代表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吕布与貂蝉》、《卖油郎独占花魁》、《赚文娟》、《人面桃花》、《花木兰》、《孟丽君》、《移花接木》、《杨八姐游春》、《游龟山》、《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
           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光彩夺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京剧等剧种的优点,从表演到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陈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广大观众所赞许和赞誉,为省内外艺术同行所瞩目。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她台风正人品高洁,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嗓音宽厚丹田气壮。她的唱腔高腔响亮,低腔委婉动听,力音和透音十分讲究,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力工造诣精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
          她不仅擅演旦角戏,小生戏也很见长,在中国评剧界,反串小生堪为一绝。她反串小生的经典代表剧目就是《人面桃花》。特别是她与韩少云联袂主演的这出戏,可谓珠联璧合。她所扮演的崔护扮相俊美、风流潇洒。唱腔、吐字、归音、行腔、运调既婉转舒展,又优美动听。她的台步、扇子、水袖别具一格,既揉合了京剧老生和小生的步法,还吸取了川剧小生优美而灵活的扇子功和手势,把崔护这个文墨小生演得温柔典雅,剧中陈桂秋挥毫泼墨双手写毛笔字的绝活更是把书法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一次完美的结合,给广大的评剧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人面桃花》仍作为保留的剧目被她的学生继承下来。不仅如此,她还在主演《花木兰》、《孟丽君》时都曾女扮男装并分别扮演男女两个角色,把旦腔、生腔和武功都表现十分精到,美不胜收。
        她文武生旦全能,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她总结出塑造人物“文要柔、武要刚”,无论生旦,上场之后要“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场上台步走法她归纳为“逢动必转,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样才能运动自如。水袖运用上她注意头、身、足和手、肩、肘的“三截六合”。 
    她的唱功卓越惊人,无论是饰演青衣的马寡妇、薛湘灵,还是饰演花旦的貂蝉、秋香,以及小生行当的崔护,小生与闺门旦合为一炉的孟丽君和花木兰,都是风格迥异各显不同,表现了陈桂秋陈派艺术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她的念功既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咬字行腔准确,舞台韵白和舞台京白以及北方方言,她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念到精彩之处时,舞台下常常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陈桂秋的做功身段优美,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人物心理,表演恰到好处。陈桂秋的打功亦是颇为惊人,她在饰演花木兰时的开打及收场,均是恰到好处。陈桂秋的舞蹈在舞台之上风神非凡,这是她融合了各个艺术流派的精华而独立创作的,于此可窥陈桂秋评剧舞台艺术艺术修养之高艺术造诣之全面。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十年文革耽误了她的艺术,八十年代她又再次焕发艺术青春。
    1982年受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邀请,一起合作了《人面桃花》,可谓珠联璧合,被热忱的观众誉为评剧艺术之绝唱,并且排成艺术片在中央和各省媒体播放。1982年她兼职锦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主演了评剧《孟丽君》,她扮演的孟丽君融合闺门旦、小生为一炉,造化天成,声情并茂,又真又美,给人以难以形容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享受,被辽宁电视台录制了艺术片。她主演的《游龟山》早在50年代在北京就录制唱片,全国发行,80年代这出戏也被拍成了艺术片。 
      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她还尝试在电视剧《陈墨菊》中扮演角色。1985年,由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编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评剧小戏考》一书中,刊载了“陈桂秋”小传。《锦州日报》、《鞍钢日报》、《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报》、《辽宁戏剧》等多家报刊杂志曾多次载文,对陈桂秋的艺术风格、人物塑造、舞台生涯等进行专题介绍和报道,都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称其为“奉天落子历史主要代表人物的第三代演员”。  
    1985年陈桂秋担任了锦州市戏曲职业学校副校长,1990年退休。退休后她依旧致力于教学工作,小筱俊亭、国艳秋、金汉书等都是她的学生。  
    在6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陈桂秋上演剧目200多出。其中古装戏继承了传统表现形式,吸收了各派艺术,先后成功表演了《人面桃花》、《吕布与貂婵》、《红楼梦》、《唐伯虎点秋香》、《霸王别姬》、《西厢记》、《戏牡丹》、《白蛇传》、《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优秀经典曲目一百有余,开创了独具风格的陈派评剧艺术。她还表演了《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母亲》、《红色种子》、《降龙卧虎》、《红珊瑚》、《甜蜜的事业》、《胭脂》等数十出现代戏,塑造了大批现代戏剧艺术形象,这种现代戏的创作和实践,在整个戏曲界也是走在前面的,丰富了陈派评剧艺术,使陈派评剧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9年4月《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入选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9月陈桂秋获得“评剧耄耋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从艺经历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陈桂秋与韩少云合作《人面桃花》
          陈桂秋,1932年出生于天津市,十二岁从师赵良玉学习评剧,学唱青衣、闺门旦和娃娃生。十三岁又拜著名评剧老艺人碧月珠为师,拜师后刻苦用功,当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赞誉。十六岁挑班主演。陈桂秋自幼家道贫寒,生活困苦,她曾经讨过饭做过童工。经历生活磨练的陈桂秋打小就立誓了,为了寻求一条生存之路,命运使陈桂秋走上了中国评剧的演艺之路。在碧月珠这样的德艺双馨的严师的精心培育下,陈桂秋迅速成材,专攻花旦、闺门旦、并能反串小生,文武坤乱不挡,16岁时就成为班里挑梁唱戏的主演,经常出演于天津的“华北”、“天宝”、“贵和”等大戏院和北京的吉祥戏院。并经常流动于德州、唐山、锦州、辽阳、沈阳、四平、长春等地。1950年,陈桂秋参加天津鲁艺评剧社(民营)。1952年应聘到锦州正式参加国营剧团---辽西省试验评剧团(后来定名为锦州评剧团)。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艺术特色
         陈桂秋台风正人品高洁,她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嗓音宽厚丹田气壮,唱腔高腔响亮,低腔委婉动听,力音和透音十分讲究,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力工造诣精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京剧等剧种的优点,从表演到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光彩夺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陈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广大观众所赞许和赞誉,为省内外艺术同行所瞩目
陈桂秋台风正人品高洁,她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嗓音宽厚丹田气壮,唱腔高腔响亮,低腔委婉动听,力音和透音十分讲究,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力工造诣精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京剧等剧种的优点,从表演到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光彩夺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陈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广大观众所赞许和赞誉,为省内外艺术同行所瞩目陈桂秋台风正人品高洁,她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嗓音宽厚丹田气壮,唱腔高腔响亮,低腔委婉动听,力音和透音十分讲究,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力工造诣精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京剧等剧种的优点,从表演到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成就荣誉
        陈桂秋曾经是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人大代表、锦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赴中国戏曲研究院表演导演学习班深造,曾经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7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文化工作者,1958年担任锦州评剧团副团长,1982年兼职锦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担任锦州市戏曲职业学校副校长,1990年退休。
个人作品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陈桂秋《黛玉葬花》剧照
             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早在1953年7月的东北大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崭露头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陈桂秋主演的《游龟山》演艺惊人好评如潮,她荣获大会的最高奖项----优秀表演奖和优质奖章。《游龟山》还被北京人民唱片厂灌制唱片发行全国,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1957年辽宁省举办“一个好戏”汇演,陈桂秋在自编评剧《移花接木》中扮演文俊卿,再次荣获优秀表演奖。1959年在辽宁省文艺汇演中,陈桂秋在大型现代评剧《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根据李季长诗改编)担任主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的边区少女英雄形象,引起轰动和广泛好评,再获优秀表演奖,并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拍摄印制成《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连环画册在全国出版发行。1978年,陈桂秋在锦州市艺术团体表演赛上,她在评剧《天雨花》担任主演,她扮演的荀苓春,以精湛的表演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优美的艺术享受,又一次荣获锦州市优秀表演奖。1982年,陈桂秋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联袂演出评剧《人面桃花》,被热情的观众誉为评剧艺术之绝唱,《人面桃花》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电视台播放后,全国戏曲观众观看之后赞不绝口。1983年陈桂秋主演了评剧《孟丽君》,她扮演的孟丽君融合闺门旦、小生为一炉,造化天成,被行里行外一致推为精品,许多评剧演员纷纷伸出大拇指,都说这戏演到如此精彩,恐怕我们望尘莫及。真是声情并茂又真又美,给人以难以形容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享受,《孟丽君》被辽宁电视台摄制成为戏曲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电视台播放之后,广大戏曲观众纷纷反映。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陈桂秋四十年代在天津
生旦全能
           在中国评剧界,陈桂秋反串小生堪为一绝。反串小生的经典代表剧目就是《人面桃花》。特别是她与韩少云联袂主演的这出戏,可谓珠联璧合。她所扮演的崔护扮相俊美、风流潇洒。唱腔、吐字、归音、行腔、运调既婉转舒展,又优美动听。她的台步、扇子、水袖别具一格,既揉合了京剧老生和小生的步法,还吸取了川剧小生优美而灵活的扇子功和手势,把崔护这个文墨小生演得温柔典雅,剧中陈桂秋挥毫泼墨双手写毛笔字的绝活更是把书法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一次完美的结合,给广大的评剧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人面桃花》仍作为保留的剧目被她的学生继承下来。不仅如此,她还在主演《花木兰》、《孟丽君》时都曾女扮男装分别扮演男女两个角色,把旦腔、生腔和武功都表现十分精到,美不胜收。
         陈桂秋以文戏为主,她主演的旦角文生戏有百余出,她还主演过《花木兰》、《杨八姐游春》等武戏或带有武功的戏。陈桂秋扮演的“花木兰”英武俊逸、刚柔并济,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塑造的“杨八姐”妩媚俏丽,“小快枪”干净利落。在《人面桃花》中她饰演的崔护,揉合京剧步法,融各家之优为一身,身形优美、表演飘逸,将文武贯通,自成一格。
      据评剧界专家学者介绍,陈桂秋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塑造人物“文要柔、武要刚”,无论生旦,上场之后要“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场上台步走法她归纳为“逢动必转,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样才能运动自如。水袖运用上她注意头、身、足和手、肩、肘的“三截六合”。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社会评价
        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光彩夺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陈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广大观众所赞许和赞誉,为省内外艺术同行所瞩目陈桂秋台风正人品高洁,她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嗓音宽厚丹田气壮,唱腔高腔响亮,低腔委婉动听,力音和透音十分讲究,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力工造诣精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京剧等剧种的优点,从表演到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陈桂秋的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声情并茂光彩夺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陈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广大观众所赞许和赞誉,为省内外艺术同行所瞩目陈桂秋主演舞台评剧200多台,她精心塑造了200多位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青衣、闺门旦、花旦、小生行当齐全,真是一人一性格。一剧一世界。深受广大评剧观众的爱戴。1985年,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评剧小戏考》一书中,刊载了《陈桂秋小传》。《辽宁日报》、《鞍山日报》、《锦州日报》、《辽宁戏剧》、《辽宁广播电视报》皆刊登文章,充分肯定陈桂秋的陈派评剧表演艺术,《沈阳戏曲志》称赞陈桂秋为“奉天落子历史主要代表人物的第三代演员”。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陈桂秋的唱功卓越惊人,她无论是饰演青衣的马寡妇、薛湘灵,还是饰演花旦的貂蝉、秋香,以及小生行当的崔护,小生与闺门旦合为一炉的孟丽君和花木兰,都是风格迥异各显不同,表现了陈桂秋陈派艺术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陈桂秋的念功既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咬字行腔准确,舞台韵白和舞台京白以及北方方言,她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念到精彩之处时,舞台下常常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陈桂秋的做功身段优美,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人物心理,表演恰到好处。陈桂秋的打功亦是颇为惊人,她在饰演花木兰时的开打及收场,均是恰到好处。陈桂秋的舞蹈在舞台之上风神非凡,这是她融合了各个艺术流派的精华而独立创作的,于此可窥陈桂秋评剧舞台艺术艺术修养之高艺术造诣之全面。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李继宗,1923年10月19日出生于天津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文武小生奠基人,戏曲教育家。他6岁开始练功学戏,曾从师于北京崇林社的陈付康先生,先从京昆梆子入手,后又从师于福盛评剧社的王东波等先生,打下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他转益多师文武全才,加上他多年的刻苦钻研,一炮打红,一出山就引起评剧界的轰动和广大戏迷和观众的喜爱。他一改以往评剧小生只重唱功,忽视武功和身段表演的倾向,将京剧、河北梆子的武生、小生、老生的表演技巧融进评剧小生的表演,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小生的表演艺术,他这种风格在评剧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因此人们都说他是评剧文武小生行当的奠基人。
    过去的评剧,无论生行旦行演唱起来大多都是站着不动或动作很少,因此称为大口落子,唱句之间也很少有“小过门”、“垫头”等音乐处理。小生大都是文小生,会武功的很少,像李继宗这样武功深湛的更是绝无仅有。由于有了李继宗这种融进武功身段的表演才使评剧有了更丰富的过门和音乐处理,才使得评剧演唱艺术由大口落子向小口落子转化,评剧音乐界的权威人士认为评剧大口落子向小口落子转化就是从李继宗等开始的,这是评剧艺术声腔艺术史上的一次发展和进步,李继宗对小口落子唱腔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仅此两点,李继宗就可以永载评剧史册。
      李继宗的代表剧目《吕布戏貂蝉》是评剧界别人只能羡慕而不敢望其项背的剧目,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虎牢关前大战刘关张,武艺可说是“超一流”,更与绝色美女貂蝉留下一段风流佳话。演此戏不但要有绝佳武功,还要有绝技有翎子功还要有飘洒流畅的“唱功”,丰富细腻的做工,“调情”、“嫉妒”、“反叛”、“冲冠一怒为红颜”李继宗凭演此剧广受赞誉,“活吕布”的称谓红遍全国。   
    李继宗曾先后与许多评剧界一流的艺术家如白玉霜、芙蓉花、刘翠霞、鲜灵霞、魏荣元、小白玉霜、筱俊亭、喜彩苓等合作演出,并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结为伉俪合作一生。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1952年李继宗与陈桂秋调往锦州加入了辽西省实验评剧团(后改为锦州市评剧团),可以说正是他们夫妇的到来才使锦州评剧增加了含金量,才使锦州评剧饮誉全国。他来到锦州不久就参加“东北地区首届音乐、舞蹈、戏曲观摩演出”并荣获银奖;又在“辽宁省首届音乐、舞蹈、戏曲观摩演出”获表演奖;他曾两度赴省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进修表演导演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学以致用勇于艺术实践。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1957年、1959年他两度参加全国评剧汇演,演出评剧《移花接木》、《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均获表演奖。特别是在《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剧中饰演男主角杨高,在现代戏的表演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获得专家及观众广泛赞誉。他的代表剧目有《吕布戏貂禅》、《唐伯虎点秋香》、《武松与潘金莲》、《游龟山》、《人面桃花》、《西厢记》、《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沈阳评剧院的著名作曲家王其珩先生曾说过:“沈阳有韩、花、筱,都是旦角,生行没法与锦州比,像李继宗这样文武全才的全国也没有。”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李继宗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戏曲教育家,他曾收徒李平安、戴震、刘树先、战志鹏、徐培成、金汉书等,1985年,调入锦州戏校后李继宗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面对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在困难重重的状况下依然不负使命,先后指导众多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成为省戏校主要老师,有的成为地方剧团的艺术中坚,他为一生钟爱的评剧艺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2011年4月27日,李继宗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陈桂秋  李继宗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